周共懿衰孝封秦,夷王烹哀公,厲王國人暴動——中華五千年(17)

周共王姬黳扈,是周穆王的兒子,在周穆王死後繼位。共王一共在位十二年,病死後葬於畢原。姬黳扈繼位時,國家因周穆王遠遊,耗費了鉅額財富,弄得國家財政十分空虛,經濟上難以支持。但是,在許多場合又不得不維持著周天子的架子,就連都城附近的土地,都陸繼分封給諸侯和大夫,使周天子自己直接支配的地方來越小,周王朝因這個沒有限度的分封制度不可救藥地衰落下去。

姬堅,共王子,共王病死後繼位,在位十年。姬堅生性懦弱,繼位後政治日趨腐敗,國勢更加衰落。就連昔日病貓一樣的犬戎,也開始作威作福打了過來。周天子過得真憋屈,迫於西方犬戎屢次進攻,被迫將都城遷往槐裡,即今陝西省舉平縣東南,死後廟號懿王。

周懿王病死,理應由太子姬燮繼位。然而,太子懦弱無能,能幹的孝王姬闢方,還是共王弟,懿王叔,就乘機奪取王位。姬闢方即位後,他先振興軍力,在汧水、渭水之間的草原上,開闢了一個大牧場,用重金招募行家養馬。

那個年代紅榜張貼出去,還有真有不少人前來應徵。有個叫非子的應聘上了,事實證明他養的馬匹膘肥腿壯。據說這個非子也是名門之後,他就是當年大禹的繼承人伯益的後世子孫。一年下來,馬的匹數增加了一倍多,姬闢方十分滿意,就將秦地方圓幾十裡的土地分封給了他,做了附庸於鄰近大諸侯的小國國君,這就是日後統一中國的秦朝最初的發源地。

周共懿衰孝封秦,夷王烹哀公,厲王國人暴動——中華五千年(17)

那個年代紅榜張貼出去,還有真有不少人前來應徵。有個叫非子的應聘上了,事實證明他養的馬匹膘肥腿壯

姬闢方沒有能等到實現振興周王朝的夢想,就很快病死了,廟號周孝王。周夷王姬燮終於坐得天下了,這個懿王的太子本來就是可以繼承大統的。孝王死還是由侄孫繼位,在位有三十年病死。姬燮原為懿王太子,懿王死後當由他繼位,但被懿王叔孝王奪取王位。

等到周孝王病死,這些不錯的諸侯們還是扶立他為帝,姬燮對諸侯們自當十分感激,甚至一改以前天子站在堂上受諸侯禮拜慣例,變為朝見時步下堂來和諸侯們相見。可是適得其反的是,周天子的威嚴,在不少諸侯們的眼裡大大打了折扣。有的諸侯乾脆不來進貢,這下姬燮可受不了了。

周王絞盡腦汁要樹威,恰在這時,紀國國君向他進讒言陷害齊哀公,周夷王於是烹殺可憐的齊哀公。齊哀公是封神榜裡面那個赫赫有名姜子牙的第五代孫,也即是齊國第五任國君。周夷王改立齊哀公異母弟公子靜為君,是為齊胡公。

公元前866年,為防止紀國暗算,齊胡公繼位後將都城從營丘,今山東省臨淄,遷到薄姑,今山東省臨淄西北五十里處。此舉對齊國人震動很大,齊哀公同母弟弟公子山怨恨齊胡公,便率領自己豢養的死黨,鼓動營丘人去襲殺了齊胡公,然後自立為君,是為齊獻公。

公元前859年,齊獻公元年,齊獻公將齊胡公諸子全部驅逐出齊國,並將都城由薄姑遷回營丘,並擴建營丘城,因營丘靠近淄水,故改名為臨淄。公元前851年,齊獻公去世,其子公子壽繼位,是為齊武公。

姬燮濫殺齊哀公更是讓諸侯們對他敬而遠之,最囂張的還是楚國國君熊渠,他本來就不服周天子,乾脆帶兵一直往周夷王這邊打,甚至要吞併周王室的姬姓諸侯國。這下子周夷王老實多了,他乾脆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讓楚國國君無限度鬧下去。楚國國君還真的過分了,竟然把自己的三個兒子分別封了王,稱號等同於周王。

周夷王也是夠窩囊的,沒想到殺死齊哀公卻讓他重振王權的美夢徹底破碎了。周夷王在位朝間,被穆王遷居太原一帶的犬戎不斷反叛,他幾次派兵征討,都未能根除。姬燮在位第三十年病倒,立子姬胡為太子。翌年病死,廟號為夷王。

周厲王姬胡,在周夷王病死後繼位,在位三十七年。姬胡貪財好利,有一個臣子叫榮夷公,教唆厲王對山林川澤直接控制,不準平民(國人)進山林川澤謀生。平民被斷了生路,怨聲四起,紛紛咒罵。

姬胡又派一個佞臣衛巫於監視百姓,將許多不滿的平民捕殺,後來連不少沒有發過怨言的平民也被殺死。弄得親友熟人在路上遇到都不敢互相招呼,只能看上一眼,使都城變得死氣沉沉。姬胡卻還得意洋洋地說:“我自有辦法叫百姓不敢誹謗我。”

大臣召公勸說:“這樣堵住人民的嘴,就象堵住了一條河。河一旦決口,要造成滅頂之災。”姬胡不以為然,仍一意孤行,實行暴政。

周共懿衰孝封秦,夷王烹哀公,厲王國人暴動——中華五千年(17)

都城四郊的國人自發集結,手持木棍、農具作武器,從四面八方撲向王宮,要向姬胡討還血債

公元前841年的一天,都城四郊的國人自發集結,手持木棍、農具作武器,從四面八方撲向王宮,要向姬胡討還血債。姬胡聽到由遠而近的憤怒呼喊聲,忙命令調兵鎮壓。臣下回答說:“我們周朝寓兵於農,農民就是兵,兵就是農民。現在農民暴動了,還能調集誰呢?”

周共懿衰孝封秦,夷王烹哀公,厲王國人暴動——中華五千年(17)

姬胡這才知道大禍臨頭,匆忙帶著宮眷步行逃出都城

姬胡這才知道大禍臨頭,匆忙帶著宮眷步行逃出都城,沿渭水朝東北方向日夜不停逃到遠離都城的彘,築室居住了下來。都城的平民在大臣周公、召公的極力勸解下,終於平息怨恨,紛紛離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