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話版”《道德經》(三)——《道經》第二章

“人話版”《道德經》,讓《道德經》說“人話”。

天下皆知美,為美,惡已;皆知善,訾(斯)不善矣。有無之相生也,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刑(形)也,高下之相盈也,意〈音〉聲之相和也,先後之相隋(隨),恆也。是以聲(聖)人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昔而弗始也,為而弗志(恃)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居,是以弗去。(馬王堆版)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也,生而弗有,為而弗恃也,功成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傳統版)

雖然馬王堆版的《德道經》在前,傳統版的《道德經》在後。但我不得不有一說一:固然我們在意思理解上要以馬王堆版為主,但這馬王堆版的帛書簡直就像是富家子弟的學渣所寫,錯字連篇。像極了一個孩子在聽讀默寫時的作業,在其長大或變老死後的陪葬品。就以上面這段的“聖”(聖)被錯寫成了“聲”(聲),但後面“意〈音〉聲相合”的“聲”還是原本的“聲”。類似的錯誤還有許多,因此你若真把馬王堆版的《德道經》當成是原抄本來解讀,那也必定會誤入歧途,這還是要通過文理邏輯來論證。傳統版的《道德經》仍是有很好的參考與借鑑意義。

傳統版的《道德經》比起馬王堆版的《德道經》來說,更講究詞句結構的對仗,好像是一位老師在修改略顯幼稚的《德道經》一般。但這畢竟不是老師在改學生的作文,而是後人追求辭藻的美麗按照自己的理解(當然也是有文理邏輯的),進行的改動,難免會有點偏差。

通過“天下皆知美,為美,惡已;皆知善,訾(斯)不善矣。”和“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的對比就可以證明我之前的論斷。馬王堆版的是不對仗的,而且前面半句的“已”和後面的“矣”並不相同。我是同意馬王堆版的斷句結構的,“天下皆知美”和“為美”斷開的理由是後面的“皆知善”。所以這句話的意思應該解讀為:天下人都知道美好的標準,做到“美好”就有了“醜惡”的概念;都知道“善”的標準,那就會產生“不善”的概念。按理“美”對應的應該是“醜”(醜),善對應的才是“惡”。《道德經》裡的“惡”既有”醜惡“的意思(和”美“搭配在一起),也有”厭惡“的意思。既然前面用了“惡”字,後面的”善“就只能對應”不善“了。

“有無之相生也,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刑(形)也,高下之相盈也,意〈音〉聲之相和也,先後之相隋(隨),恆也。”(這段的傳統版裡竟然也是“恆”而不是“常”,算不算漏網之魚呢?)

有和無相對而生、難和易相對而論、長和短相比而成(相“形”見絀)、高和下互相補充(盈=滿),音與聲互相和諧,先和後如影隨行,這是永恆不變的規律。

“是以聲(聖)人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昔而弗始也,為而弗志(恃)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居,是以弗去。”這段和傳統版的“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也,生而弗有,為而弗恃也,功成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有三處區別:一是“萬物昔”和“萬物作”;二是“聖人居無為之事”改成了“聖人處無為之事”;三是“夫唯居,是以弗去。”改成了“夫唯弗居,是以弗去。”特別是後一處的區別,意思是完全相反的 。另外“生而弗有”也是後面加上去的,有沒有這句不影響整段的意思。

所以聖人堅持(居)不刻意去做(無為)事(為什麼不刻意做呢?因為前面說的都是恆定不變的規律,是刻意作為改變不了的,所以就不作為了。否則加個代表因果關係的“是以”幹什麼呢?),不通過語言來教育(那通過什麼呢?通過身體力行來做榜樣)。萬物逝去了(昔)也不會讓它們重生(始,即:生死有命,順其自然。),有所作為也不記錄(志)下來,獲得成功也不居功。聖人因為“堅持無為”所以“不會離道”。(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夫唯居,是以弗去”這句話之前有兩處“居”:一是“居無為之事”,二是“成功而弗居也”,“居”是“留”和“佔有”,“去”是“離開”和“捨棄”,互為反義。從整段看聖人是“有所居和有所不居”的。《德經》第一章也有“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泊,居其實而不居其華”。可見“居”就是“堅守而不離”的狀態。所以“夫唯居,是以弗去”是呼應“聖人居無為之事”這句的。而傳統版的“夫唯弗居,是以弗去”解釋為“如果不佔有(功勞),也就不會捨棄所謂的功勞”,無非是以為這句對應的是“功成而弗居也”(成功改為功成區別倒也不大)罷了,非但自行添加了個“弗”字,還把前面“聖人居無為之事”裡的“居”改成了“處”,從而讓諸多讀者認定後面的解釋。

我之前說過《道德經》就是篇尊道貶儒之作,而且懟的對象就是孔子。這段就很明顯,很多人領悟不到而已。“孔聖人”提倡“有為”,有明確的施政綱領(比如《中庸》裡的“哀公問政”),所以道家就提倡“無為”。“孔聖人”是經常“說教”的,否則哪來的《論語》,哪來那麼多“子曰”?所以道家就提倡“不言之教”。總而言之,你儒家怎麼來,我道家要麼反著來,要麼就比你高出一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