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強 —— 口罩也能變首飾,沒有腦洞的人做不了設計!


d.e.r | 郭強 —— 口罩也能變首飾,沒有腦洞的人做不了設計!


design.era.er no.086

疫情這兩個多月,日站君最大的感受就是,如果沒有戴口罩走在街頭,大家看你的眼神會像是你在裸奔。口罩這個有些人一年也難用上一回的物品,突然一下子變成了生活中的必需品。

而早在疫情之前,就有一位北京服裝設計學院的教授,別出心裁地將口罩設計成了首飾的概念。

這件名為《21 style 》的首飾設計作品,發表於2019年6月,設計靈感來源於21世紀北京的霧霾,包含了一種對未來生活的隱喻。而沒想到,這種隱喻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成為了現實。

d.e.r | 郭強 —— 口罩也能變首飾,沒有腦洞的人做不了設計!


▲首飾設計作品:《21 style 》 圖片由郭強教授提供,已獲授權。

這位教授就是郭強。他在1997年考入清華大學美院攻讀陶瓷設計專業博士,可以說是中國最早的一批設計人才。而後,從事過設計研究,在北京服裝學院擔任教授、研究生導師,在設計教育領域深耕數十年。

d.e.r | 郭強 —— 口罩也能變首飾,沒有腦洞的人做不了設計!


▲郭強教授在做陶瓷研究 圖片已獲授權。

在設計領域,郭教授涉獵廣泛,既在擅長的陶藝、首飾設計領域有很多優秀的作品,還是中國最早進行馬賽克藝術創作的先鋒人物,更擔任過“2008奧運會主新聞中心場館”形象景觀設計。

他醉心於中國傳統工藝的研究,也不拘泥於學術,而是關心社會和時事,堅持每天創作詩歌和書法作品。

d.e.r | 郭強 —— 口罩也能變首飾,沒有腦洞的人做不了設計!


▲郭強教授最近的書法作品 圖片已獲授權。

我們懷著敬意,採訪了這位設計界的前輩。

1

你不瞭解的首飾設計原來是這樣!

為什麼會選擇設計作為專業?

我大學畢業是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大學裡所學專業是美術,分配在了山東省包裝裝潢設計研究所從事包裝裝潢設計工作。因此不是我選擇了設計,是設計選擇了我。

最先接觸到的是平面設計(裝潢設計),後來該研究所與山東省工藝美術研究所合併,設計方向也就隨著工作的需要而改變。可以說,我是在具體工作中邊實踐邊學習設計的。

d.e.r | 郭強 —— 口罩也能變首飾,沒有腦洞的人做不了設計!


d.e.r | 郭強 —— 口罩也能變首飾,沒有腦洞的人做不了設計!


d.e.r | 郭強 —— 口罩也能變首飾,沒有腦洞的人做不了設計!


▲郭強教授“2008奧運會主新聞中心場館”形象景觀設計 圖片已獲授權。

《21 style》的口罩和《listen to my heart》,造型借鑑聽診器。這兩件作品與大家傳統印象中的“首飾”感覺好像不大一樣?

我曾寫過一篇論文叫《看不見的設計》,是談瓷磚肌理設計的。意思是說從產品上看不出設計的痕跡,即“設計沒有痕跡”。你提到的這兩件首飾設計作品與大家傳統印象中的首飾感覺不同,也正是我對“首飾”的解讀與詮釋。

d.e.r | 郭強 —— 口罩也能變首飾,沒有腦洞的人做不了設計!


▲郭強教授首飾設計作品 圖片已獲授權。

首飾從廣義來說,就是對人體頭部、頸部、手臂等(裸露)部位進行裝飾。人類使用“首飾”裝飾的歷史太久遠了。如早期用天然的貝殼、石頭和動物的骨頭、牙齒等串聯起來,掛在頸部或手腕處作為裝飾。這大概就是最初的首飾作品吧。

後來隨著人們對自然的認知和生產力的發展與提高,開採寶石礦和冶煉金屬,並加工這些材料作為首飾,首飾逐步開始“固定化”和“程式化”。這些首飾像“概念”一樣注入人們的腦中,強化了人們對“首飾”的認知。也就是你說的“傳統首飾”。

d.e.r | 郭強 —— 口罩也能變首飾,沒有腦洞的人做不了設計!


▲郭強教授首飾設計作品 圖片已獲授權。

既然要“設計”首飾作品,一定要留在“設計”上。設計具有一定“顛覆”性的作用與意義。如蘋果公司率先設計出沒有鍵盤的電腦與手機,IBM認為沒有了鍵盤怎能叫電腦?結果蘋果就是用沒有鍵盤的電腦與手機打敗了競爭對手。

所以說,“設計”在某種程度上就意味著“顛覆”。同樣,首飾設計為何不能有“顛覆”呢?!

有句話叫“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我想用這句話來解釋我的這兩件作品。《listen to my heart》(聆聽我的心聲)這件作品,借鑑了醫生工作用的聽診器原型為創作素材。

d.e.r | 郭強 —— 口罩也能變首飾,沒有腦洞的人做不了設計!


▲郭強教授首飾設計作品《listen to my heart》 圖片已獲授權。

首先,聽診器是掛於人的頸部,它與人們通常佩戴的頸圈、頸鍊等處於同一個位置。只不過人們在首飾“模式化”概念下,接受了後者(頸圈、頸鍊)而認為前者(聽診器)只是醫生的工具而已。但它一旦脫離了工具的作用,不就是一個很好的頸飾麼!

d.e.r | 郭強 —— 口罩也能變首飾,沒有腦洞的人做不了設計!


▲郭強教授首飾設計作品《listen to my heart》 圖片已獲授權。

《21 style》這件作品,大家一看就覺得口罩怎麼就能成為首飾作品呢?我的一個觀點是:當一件物品必須每天都要佩戴時,它就是一件首飾。就像衣服每日都要穿著出門,於是“時裝”就出現了一樣。

其實,這件作品我不用過多解釋吧,因為此時你我都戴著口罩,全國人民都戴著口罩。兩個多月的體驗了,難道還不能說明我的設計嗎?

d.e.r | 郭強 —— 口罩也能變首飾,沒有腦洞的人做不了設計!


d.e.r | 郭強 —— 口罩也能變首飾,沒有腦洞的人做不了設計!


▲郭強教授首飾設計作品《21 style》 圖片已獲授權。

在大眾眼中,相對於工業設計,珠寶首飾設計還相對比較陌生和小眾,您如何理解這個專業的社會價值?

這種立體的、物質性的設計有別於平面設計,我們一般統稱為產品設計。首飾是材料屬性的,物質屬性的,一定是產品設計的範疇。

不應該陌生,因為它跟人的接觸一點也不亞於工業設計,首飾甚至誕生得更早。有人類出現的時候,就產生了對美的追求,比如說原始時代用貝殼、石頭天然物穿戴在手和腳上,把它當作裝飾物。

實際上它就是產品設計的組成部分。但相比於工業設計,首飾設計更偏向藝術一點,因為它不是以實用功能為主,而是精神功能為主。比如愛情的信物、結婚的紀念,或者祈求保佑啊,它更偏重藝術的表現,情感的表達。

2

設計和技術的關係是什麼?

您剛結束的琺琅釉料製備工藝研究課題,解決了傳統景泰藍陶瓷工藝的幾大技術缺陷,可以說是歷史的突破,給大家介紹一下吧?

景泰藍工藝是元代後期傳入中國的,是在金屬上塗入一層釉作為裝置。我們在引進來時就存在幾個問題。比如,釉料的氣泡,會帶來沙眼,所以有“十藍九孔”的說法。以前是用彩色蠟來抹平,但溫度一高就會化掉。

d.e.r | 郭強 —— 口罩也能變首飾,沒有腦洞的人做不了設計!


我這次研究的課題第一就是解決了景泰藍陶瓷工藝的沙眼問題,使釉料在燒製過程中不產生氣泡。

第二個要解決的就是金屬和釉料的脫落問題。國外的琺琅,明清元代就發現一個問題:炸瓷。瓷器在燒製過程中很容易開裂,我通過對燒製過程進行改良,解決了這個困擾了幾百年的工藝難題。

d.e.r | 郭強 —— 口罩也能變首飾,沒有腦洞的人做不了設計!


另外就是研究了一種新釉料,代替傳統釉料。傳統是用鉛做釉料,是有一定毒性的。因此景泰藍不能做日用品而只能做裝飾品。

d.e.r | 郭強 —— 口罩也能變首飾,沒有腦洞的人做不了設計!


通過新材料的運用,既解決了匠人在操作過程中會面臨的健康問題,又做到了環保。更重要的是,景泰藍工藝的使用範圍和藝術表現形式也擴大了,可以作為日用品進入大家生活。

d.e.r | 郭強 —— 口罩也能變首飾,沒有腦洞的人做不了設計!


您的設計作品多與工藝關係密切,您是如何看待技術與產品設計之間的關係?

2016年,我受國家文化部邀請,給非遺傳承人培訓上課。當時第一堂課就是:設計改變一切。因為他們都是工匠,技術是特別棒的,甚至比我們在校的老師大部分都強,因為這是他們祖祖輩輩、世世代代傳下來的手藝。他們最缺少的是設計的概念、設計的理念,不懂什麼叫設計。另外工藝的形式,他們只是繼承傳統已有的。

d.e.r | 郭強 —— 口罩也能變首飾,沒有腦洞的人做不了設計!


▲郭強教授工藝設計作品 圖片已獲授權。

工藝技術是非常重要,它是設計的物質載體、物質基礎。特別是工業美術這個行業中,技術和設計往往是一個硬幣的兩面,缺一不可。但我跟學生說,如果我們一味地去學工藝技術,如何區別於傳統的手藝人?我們要培養的是設計人才,社會分工特別明確,有專門的製作人員和設計人員。

d.e.r | 郭強 —— 口罩也能變首飾,沒有腦洞的人做不了設計!


▲郭強教授工藝設計作品 圖片已獲授權。

設計師一定要懂各種工藝,可以不親自去做,但你一定要懂。但不能沉迷於工藝中自我陶醉,本末倒置。過多誇大了工藝和製作的作用,我們這個科技時代,人工技術幾乎被機器技術所取代,換句話說,在某個方面來說,技術已經不那麼重要,它甚至可以被機器或者智能人所取代。我們現在最缺少的是創意,這個是無法取代的。人和人之間的差距實際上就取決於頭腦的差異。

設計和技術是相輔相成的,但一定是以設計為主,技術來為設計服務。

d.e.r | 郭強 —— 口罩也能變首飾,沒有腦洞的人做不了設計!


▲郭強教授首飾設計作品 圖片已獲授權。

您平時對中國文化研究頗多,另一方面,又是在國內率先嚐試馬賽克藝術創作的先鋒,您如何看待中國傳統文化和現代設計的關係?

中國是4大文明古國裡唯一一個文明還在延續的國家。一直流傳下來,說明這個文明是受到了廣泛接受,生命力非常強大。這次疫情我們也看到,中國傳統的那種凝聚力還是根深蒂固的。

d.e.r | 郭強 —— 口罩也能變首飾,沒有腦洞的人做不了設計!


新的設計有新的文明,每個時代的創作語言要跟時代相吻合。新的世界是個共同體,地球村。肯定要是同步的。吸收西方有益的東西融入到中國傳統文化中去,把古代哲學精髓的部分用現在的形式表現出來。這兩者不矛盾。

但對傳統文化和藝術,不要是符號化的繼承,不要弄個傳統文化,就弄個龍,弄個鳳。要在哲學層面上,美學層面上挖掘更新鮮的語言。屬性是中國的,符號是新的。

您開始創作馬賽克藝術作品的契機是什麼? 能否跟我們聊聊《奧巴馬肖像》和《鳥巢印象》這兩件馬賽克藝術作品的創作背景和創作理念?

2004年-2007年,我一直在佛山這一帶。佛山是中國的瓷區,以建築陶瓷為主的。我那個年代陶瓷方面的博士還很少,這方面的人才特別缺乏,所以過去非常受歡迎,還做了很多品牌的顧問。也在刊物中發表了論文。

馬賽克屬於建材材料,但區別於普通建材,它是藝術建材。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一般都是在廁所鋪一些小的馬賽克。歐洲也有很多,但都是剪拼馬賽克,有個底稿,剪切粘貼,跟形象特別吻合。但我研究的是方拼,就是有規律地拼,適合大批量生產,而剪拼只能專業人員來做。這在研究上算是一個重大突破。

d.e.r | 郭強 —— 口罩也能變首飾,沒有腦洞的人做不了設計!


▲郭強教授馬賽克藝術設計作品《鳥巢印象》 圖片已獲授權。

為什麼選擇《奧巴馬肖像》和《鳥巢印象》呢?因為它們一個是人物一個是風景,可以很好地實踐馬賽克的藝術表現力。而鳥巢和奧巴馬都是當時的熱點建築和人物,算是追時髦吧!(笑)但都是出於藝術探索的想法。

3

聊一聊中國的設計教育

從事設計教育工作這麼多年,您如何看待現在中國的設計教育?

中國之前有設計教育嗎?完全有。我們的工藝美術,就是設計,《天工開物》就是談的設計。設計這個詞雖然是舶來品,但實際上中國早就有了設計,人類誕生以來就不自覺地在設計各種生活用品。設計不是哪個國家發明的,也不是現在才出現的。

d.e.r | 郭強 —— 口罩也能變首飾,沒有腦洞的人做不了設計!


▲郭強教授在上設計課程 圖片已獲授權。

現代設計教育的誕生大家都知道是包豪斯。從包豪斯開始才有一套體系,一套理論。中國傳統工藝是師傅帶徒弟這樣的形式,包豪斯引進來,才有了設計這個概念。

設計教育開始成熟是90年代,當初我們是模仿為主,工業設計也薄弱。我們也是按照包豪斯的三個構成作為基礎,慢慢隨著工業化的進程,現代設計才逐步發展起來。其實也才短短三十多年時間。

您平時會如何給同學們上設計這門課程?您覺得一個好的設計師應該具備怎樣的素質?

我覺得設計師最重要的就是想法。培養自己獨特的設計理念,設計認知和創造力,這是一個好設計師必備的。

在創造力為前提的情況下,提高兩方面的知識,一是藝術表現的知識,比如設計形式、造型、色彩等設計的能力。二是工藝實現的能力,就是對工藝技術的瞭解。但現在工藝技術推進得太快了,我們要有敏銳的觀察力,將理念和技術相結合。

我上課是一種啟發式的,引導學生去掌握研究的思路和方法,而不僅僅是知識的灌輸。

d.e.r | 郭強 —— 口罩也能變首飾,沒有腦洞的人做不了設計!


▲郭強教授與畢業的學生 圖片已獲授權。

您想對準備學習設計這門專業的學生說些什麼?

設計或藝術需要天賦。如果平常生活中一點好奇心都沒有,一點腦洞都沒有,就不要來學設計。另外設計需要敏銳的觀察力,和提問的能力。提出問題,為什麼這個鑰匙不好插呢?為什麼這個椅子硌屁股呢?

什麼是設計?就是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

時機d.e.r第八十六期完美落幕。更多資訊,敬請關注時機d.e.r專訪。

d.e.r | 郭強 —— 口罩也能變首飾,沒有腦洞的人做不了設計!


時機時機APP,一個提供全設計師行業的綜合服務平臺。集頂尖設計公司、設計師、留學生等時代創意人才聚集中心。它可以精確、高效地將設計師與需求方對接起來,以大數據為手段、以各取所需為驅動、以自我實現為效率,通過興趣、特長、資源在平臺上展開分享合作,在實現企業日益碎片化需求同時,幫助每個人實現自己的價值,獲得實際的經濟效益。

d.e.r | 郭強 —— 口罩也能變首飾,沒有腦洞的人做不了設計!


軟件下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