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一時爽,一直拖延一直爽?對不起,你可能想多了

01-“不到最後期限,絕不浪費戰鬥力!”

“星期四有一份報告要交。今天星期二,所以我有兩天的時間完成。小case。不如利用今天捋捋思路,明天完成初稿,後天再做修改。”我在心中盤隨著。“完美!”腦海中那個“旁觀者”也忍不住為我的機智點贊!

週二:反正這個報告也沒多複雜嘛,我利用碎片時間就可以進行了。不如,先刷刷手機,逛逛網站,看有沒有什麼新鮮的事情,免得和同事聊天時被落下了。

一晃,一天結束了。“沒關係,反正明天把初稿完成就好。”睡前,帶著一絲不安和愧疚,我安慰自己道。

週三:上午,打開電腦,“還是先把報告寫了吧。”我提醒自己,“沒錯,列個提綱先。”

提綱才寫了兩行,電腦右下角的聊天軟件開始閃動。什麼?!今天居然有這麼大一個瓜?!趕緊吃去!提綱嘛,中午花點時間就好了。

吃罷午飯,睏意毫不意外地來襲。“睡一小會兒好了。不然下午腦子不清楚怎麼寫報告。”儘管有些許慌張,但我仍然戰勝了它。

下午開工,離下班還有4個小時。

“唉,這提綱怎麼這麼難寫,我直接動筆吧。”沒想到,才起了個頭寫到第一部分就卡了殼,“這個數據,從哪裡找呀?”把電腦文件夾翻了個遍,終於理出了個頭緒,一看時間,離下班只剩1時候了。

慌慌張張利用這1小時完成了報告的三分之二。

“小李,明天的報告出來了嗎?先發給我看看。”上司發來了消息。我心頭一驚,強行鎮定了下來,“還在寫主任。我6點前發給您。”

回覆完信息,我強打起12分的精神,在40分鐘內完成了報告的最後三分之一。

拖延一時爽,一直拖延一直爽?對不起,你可能想多了


02-“一拖再拖,直到‘拖無可拖’”

這個關於“拖延”的小故事,是不是有點熟悉?

故事裡的“我”,可能也是“你”。需要提交的工作報告,可能是作業、考試、交稿日期、工程方案、談判計劃……

按照《今日心理學》的觀點,20%的人都認為自己有著積習難改的拖延症。

其實,很多有著拖延行為的人都明白一個道理:拖延,並不會使等待著我們去完成、去解決的任務或問題消失,而只不過是將面對和完成它時的“痛苦”推遲了而已。

但,為什麼我們就是忍不住“一拖再拖”,直到“拖無可拖”?

其實,從按下“暫停鍵”到決定直面“痛苦”的過程,也不完全是輕鬆的。當下的“無壓力”表象之下,是暗潮湧動的不安和焦慮。

那,如何才能改變這種習慣性的“讓人歡喜讓人憂”的拖延行為呢?美國著名心理治療專家威廉.克瑙斯透過《終結拖延症》一書,為我等拖延星人指明瞭一條道路。

拖延一時爽,一直拖延一直爽?對不起,你可能想多了


03-“什麼時候都能做的事,往往什麼時候都不去做。”

俗話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要想擺脫拖延行為,瞭解拖延的成因是必不可少的第一步。

☆ 拖延是一種成問題的習慣,會把重要的和有時限的事情,推到其他時間去做。

拖延面前,人人平等,但每個人拖延的原因和方式不同。

—— 威廉.克瑙斯

威廉.克瑙斯認為,拖延的誘因主要是“逃避壓力”和“完美主義”。雖然側重點有所不同,但二者的來源有著共通性:對失敗的焦慮與恐懼。

因此,改變拖延行為的第一步:打破“非成即敗”的不合理信念。

把你的自我發展的努力看成一種實驗,把你的計劃看成假說。這樣,你的看法就會有所不同。現在,你就像科學家一樣操作著。你檢驗的只是你的計劃,評判的只是實驗的結果,而不是你本人。如果你不喜歡結果,那就調整計劃,重新檢驗。

總結:結果的不完美——

① 僅代表本次任務完成得不夠完美,不代表本人的失敗或不完美。即,不泛化認知;
② 改進措施是調整計劃,而非否定自己。

當我們學會“就事論事”,“覺得自己失敗”似乎就沒那麼可怕了。那麼開始行動,也就不再意味著要面對失敗。

但懂了道理,並不意味著可以過好人生。要改變拖延症,可遠不止改變“非成即敗”的不合理信念就能完成的。

威廉.克瑙斯運用認知-行為療法的相關理論,從認知、情緒和行為三個層面,為“終結拖延症”提供了具體可操作的方法。

拖延一時爽,一直拖延一直爽?對不起,你可能想多了

▌1、認知層面:磨鍊自我覺察,改變拖延思維

你可能會說,即使我知道“任務的失敗不代表著人的失敗”,可我還是覺得前方困難重重而無法“開頭”,應該怎麼辦?

威廉.克瑙斯作為資深心理治療專家,自然對拖延行為的“奧秘”有所研究。他將常見的拖延類型分為以下幾種:

● 期限拖延:不到任務的最後期限即將來臨時刻不開始;
● 個人事務拖延:習慣性地推遲早該進行的活動;
● 簡單拖延:對任務完成得不順或不愉快感覺的抗拒、退縮性反應;
● 複雜拖延:伴隨著諸如“自我懷疑”或“完美主義”等其他因素的拖延行為;

拖延一時爽,一直拖延一直爽?對不起,你可能想多了

不管是哪種類型的拖延,表現形式都主要有三種:症候、防禦、反抗與壞習慣。

拖延一般是一種複雜的、成問題的反應過程。把拖延分解為症狀、防禦以及問題習慣這三類,可以提供一種框架,幫你明確在你拖延時到底發生了什麼。對複雜拖延的良好評估,可以帶你找到真正有效的戰拖技術。如果你能準確找出潛伏在拖延背後的發生機制,你就能沿著更準確、更切中問題的方向進行矯正,或者通過你自己的閱讀和研究,發現潛在的解決方法。

如何對自己的拖延進行評估呢?自我觀察視角是最好的評估方式。即:利用“第三隻眼”,通過跳出“我”而對“我”當下的拖延念頭進行觀察。

比如,當我在週二對自己說“還早”的時候,及時覺察“還早”背後的原因:抗拒焦慮,同時害怕完成得不夠好。這時,我就能明白,自己這時處於“複雜拖延”的狀態,其目的是為了防禦可能出現的不順利和不愉快。

覺察的作用,除了評估拖延之外,還有助於我們瞭解自己拖延思維的種類。但不管是因為“明天再做”的思維、還是倒推策略、自設障礙或者反事實思維,都是“不合理信念”。

根據美國心理學家艾伯特.埃利斯的“合理情緒行為療法”的相關理論,威廉.克瑙斯提出了調整拖延症的ABCDE方法:

A:代表拖延的誘發性時間;
B:個體遇到誘發性事件時產生的信念;
C:特定情況下,個體的情緒及行為的結果;
D:對拖延思維進行的勸導干預;
E:質疑、挑戰和對抗拖延思維所產生的的效果。

覺察只是第一步,要想從拖延到高效,還需要經歷接下來的行動、調節、接納自己,最終達成自我實現。

拖延一時爽,一直拖延一直爽?對不起,你可能想多了

▍2、情緒方法:建立對不愉快任務的忍耐力

終結拖延症,需要建立彈性和韌性,也就是我所說的“情緒肌肉”。通過實踐和鍛鍊,你可以強化情緒肌肉,抵制那些阻礙高效率工作的衝動。—— 威廉.克瑙斯

要建立對不愉快任務的忍耐力,鍛鍊“情緒肌肉”是第一步。主要可以通過接納培養耐力→從認知角度轉化,對自我和外界的威脅進行重構→追求卓越,實現與發揮你的最佳才能的步驟進行鍛鍊。

接納我們的情緒,是減少這種情緒的第一步。聽起來有些不可思議,但其實很好理解。

比如,當我們傷心難過時,如果有人告訴自己:“嗨,這有什麼好難過的?”我們大概率會變得更加難過。而如果有人說:“我能理解你的心情。如果想哭的話,就哭出來吧。”我們反而會因為“被看見”了而感到安慰,難過的情緒也會有所緩解。這就是因為,前者是抗拒,而後者是接納。

因此,當我們產生拖延的念頭時,第一步要做的,不是壓制或反抗自己的“焦慮、恐懼或是擔心”,而要接納它:是的,我感到不舒服,我想要逃避。

而後,再對這股“不舒服”進行認知上的改變與轉化——

● 找到自己這股不舒服的來源是什麼,並相信自己是“騎手”,不用受“馬”的牽制。心理學家弗洛伊德用“馬與騎手”的比喻來說明衝動與理智間無休止的衝突。馬暗喻衝動,而騎手控制的則是理智。在拖延行為中,對完美的追求、對失敗的恐懼、對任務困難的害怕等的逃避心態,就是“馬”;

● 通過短期和長期效益分析,破除拖延中的“雙議程困境”並增強“騎手視角”。雙議程困境”是指外在目標與內在目標的衝突——即“騎手”的利益和“馬”的意志。這種衝突會導致不適感,進而引發人的逃避衝動,表現出來即是拖延。“雙議程困境”的根本在於:想要收穫,但又不想承受努力中的痛苦。

這時,短期和長期效益分析就可以助我們一臂之力了。當我們意識到,拖延和及時行動,其實是“長痛”和“短痛”的區別,我們會更容易放棄拖延;

● 拖延往往也與壓力密切相關,包括工作壓力、其他壓力、自己造成的壓力、焦慮與複雜拖延。正視“適當”壓力的正面作用——可以使你有最佳的表現——能幫助你緩解對壓力的緊張情緒,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通過“承諾、積極、主動應對”等方式來建立壓力緩衝。

拖延一時爽,一直拖延一直爽?對不起,你可能想多了

▍3、行為方法:堅持到底,攻克拖延

有意識地堅決執行計劃是堅持到底的第一步。一旦意識到習慣性拖延的觸發因素所在,適應了不愉快帶來的情緒,為完成任務而做出堅持到底的決心,你就終止了拖延的怪圈。克服猶豫不決是積極改變的關鍵,你將學會如何掃除障礙並把要緊事進行到底。—— 威廉.克瑙斯

是認知影響行為,還是行為影響認知?答案是:兩者相輔相成。

所以,對於拖延星人來說,不是要等到認知和情緒層面的問題都得到了解決,才能在行為上進行改變。而是,要立刻為改變拖延行為,果斷行動起來。

威廉.克瑙斯在書中對控制拖延的強效行為技術進行了詳細介紹:

● 明確選擇,以從“分心行為”中跳出來。分心行為是開始拖延的一個典型信號,因此,將分心的念頭扼殺在搖籃裡,有助於我們掐斷拖延的念頭。

● 通過做計劃任務列表,分段專注、逐個突擊、直至完成。計劃任務列表應包含具體的任務和完成時限。這可以為我們的行動提供指導,並且利用“限時完成”的緊張感迫使我們加緊行動。計劃列表可以是對某個任務的分步計劃(可通過“逆向規劃”的方式制定,即用結果一步步反推需要完成的分步任務),也可以是當天需完成不同事項的計劃列表。為了使可操作性得到保障,計劃任務表可以很短,一到五項就過了。

● 思維終止。想象我們是自己行為的觀察者和控制者。當意識到自己的“自動拖延決定”時,就在心裡大喊一聲“停!”將自己從這種“自動駕駛”模式中喚醒;

● 進行自我對話。即利用自我暗示來制止分心,或是通過想象即刻行動早日完成任務的滿足感來促進自己開始行動;

● 用自我獎勵來強化“即刻行動”帶來的益處。每完成了一次“即刻行動”,並予以自己精神上或物質性的獎勵,以自己喜歡的事物來強化不喜歡的事務;

● 暴露療法。在即刻行動的同時,將自己暴露於通常會拖延不去面對的壓力之中,直到自己受不了並以更高級的精神資源來指導行動;

● 硬磨。即使改變的過程充滿了痛苦,但為了更大的回報和更少的長期困擾,堅持“磨”下午,直到有結果。前期效率可能會比較低,但最終卻能幫助我們擺脫拖延的壞習慣。

以上是針對所有場景中的拖延可採用的行動指南。除此之外,威廉.克瑙斯還對在工作場合中應用戰拖技術提供了指導——

① 要對額外的工作中有所準備;
②啟動五步自我調節程序:問題分析→設定目標→制定行動計劃→執行計劃→評估結果

拖延一時爽,一直拖延一直爽?對不起,你可能想多了


寫在最後

拖延症似乎是一個難解的問題,但若瞭解了它的普遍性和可改變性之後,我們便會減少很多由此引發的焦慮。

有意思的是,《終結拖延症》的譯者,正是一群“重度拖拉機”。他們秉承著“困而求知,且勉且行”的理念,在編輯“不厭其煩的催促”下,最終完美完成了翻譯工作。他們也用行動證明了,《終結拖延症》一書中所介紹的方法,是切實可行的。

閱讀的妙處就在於,知道我們不是【一個】人,而是有一群和我們有著同樣狀況的人在相互支持著。並且,我們也可以藉著閱讀做一次名正言順的“伸手黨”,而不必在尋求改變的路上孤獨地自我探索。

當然,最重要的, 是“付諸於行”。

“完成大於完美”,戰拖們,請牢記這句話,然後,且勉且行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