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在尋找下一個挑戰

永遠在尋找下一個挑戰

永遠在尋找下一個挑戰

內容來源:本文為電子工業出版社書籍《自慢:如何成為一個有絕活的人1》讀書筆記。

媒體界不容忽視的翹楚級人物,擁有無比傳奇的奮鬥史!

城邦媒體控股集團首席執行官。

擁有30年以上的媒體工作經驗,任職於臺灣地區《中國時報》《工商時報》《卓越》等媒體,於1997年榮獲金石堂年度出版風雲人物,與資深媒體人共同創辦了城邦出版集團、電腦家庭出版集團與商周集團。

何飛鵬是著名的出版人,其創新多元化的出版理念,為出版界開啟了不同想象與嶄新視野。他所帶領的出版團隊時刻掌握時代潮流與社會脈動,不斷挑戰自我,開創了多種不同類型與主題的雜誌與圖書。

永遠在尋找下一個挑戰

永遠在尋找下一個挑戰

永遠在尋找下一個挑戰

——臺灣《經理人月刊》陳芳毓

在臺灣地區,城邦出版集團是個異數。單算雜誌,城邦旗下的數十種雜誌,橫跨財經、商業、網絡、女性、流行、理財、家居、運動、計算機、漫畫等類型,是個不折不扣的雜誌王國,更是臺灣最大的雜誌集團。單算圖書,城邦旗下擁有商周、麥田、貓頭鷹、格林等三十餘家出版品牌,每年出版一千餘種新書,每年動銷品種數量近萬種,也是臺灣地區最大的圖書出版集團。

在臺灣地區,每個人平均每年都會購買一本以上城邦出版的圖書或雜誌。城邦的出版物也販賣到中國大陸和香港特別行政區,以及馬來西亞、新加坡、美國等全世界有華人居住的地方。

城邦是全世界最大的繁體字圖書雜誌出版商

這個品項複雜、規模龐大的出版集團,在二十幾年前只是個小記者的創業試驗,這個小記者不願意在大媒體集團終老一生,因此開展了一段近乎愛麗絲夢遊仙境般的創業之旅。

這個小記者正是何飛鵬,城邦出版集團現任CEO,早年出身於臺灣《中

國時報》,在《中國時報》號稱“臺灣第一大報”的時代,他是《中國時報》經濟新聞小組的主管,掌管了所有財經產業新聞版面,也是臺灣當時最知名的財經記者之一。訪問過無數臺灣地區知名的企業家:王永慶(臺塑集團)、辜I振甫(臺泥集團)、吳舜文(裕隆汽車集團)……何飛鵬也是臺灣極少數從記者創業成功變身媒體集團負責人的案例。

在過去20 年間,何飛鵬從1987 年創辦《商業週刊》開始,1995 年創辦

《PC HOME》雜誌,同年合併商周、麥田、貓頭鷹三家出版社成立城邦出版集團,一直到2018 年為止,創下了臺灣出版界的紀錄,創立將近50 種雜誌,更是臺灣出版過最多圖書以及創立最多出版品牌的人:數千種圖書及三十餘個出版品牌,都是何飛鵬帶領他的團隊,一點一滴打造完成的。

2001 年與世界華人首富李嘉誠先生旗下的TOM 集團換股,將整個城邦集

團整合成一家公司,併入TOM,何飛鵬又從創業者變成專業經理人,城邦集團的演變高潮起伏,極具戲劇張力,何飛鵬則一直扮演著故事的關鍵角色。

永遠在尋找下一個挑戰

從熱血記者到鐵血老闆

說起何飛鵬的創業故事,要從1986 年的一個決定開始。

那時何飛鵬已在《中國時報》做了4 年財經新聞主管,由於報社的影響力,他成為臺灣企業界爭相巴結的對象。新聞工作的呼風喚雨,讓何飛鵬沉溺在權威的光環中,再加上待遇不錯,要離開報社的工作,簡直是件不可思議的事。

但外表的風光,抵不過內心的呼喚,何飛鵬知道他人生最精華的時光(30~40 歲)已近尾聲,34 歲的他,如果不做任何變動,那這輩子將老死於《中國時報》,夜深人靜、午夜夢迴之際,何飛鵬問自己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我要繼續在《中國時報》工作嗎?”何飛鵬的回答是,“是!”因為有錢有權,日子過得風光。但這也代表著要維持這樣的生活水平,他這輩子就得賣給《中國時報》了。

他再問:“20 年後,我在報社會擔任什麼職位?”會是報社老闆餘紀忠先生嗎?當然不可能,但接下來的職位是社長、總編輯、總經理等,他都可能做到,但何飛鵬都沒興趣,因為這些都不安定。這些年來,他看過太多“領導”高高興興上臺,悽悽慘慘下臺,何飛鵬確定:“如果我無法決定自己的去留,我這輩子都不會快樂!”念頭一轉,何飛鵬第二天立刻寫了辭呈走人。做這決定,他只花了5 分鐘。

永遠在尋找下一個挑戰

很會做觀察市場的新員工,卻不會做主管

離開《中國時報》之後,何飛鵬在一本財經雜誌《卓越》短暫擔任總編輯,就在第二年(1987 年)創辦了《商業週刊》。

這並非何飛鵬第一次創業。早在大學時代,他就曾與家人開設“青年商店”(便利商店的前身),但他不會記賬也不懂進貨,創業處女航很快就觸礁了。

第二次創業,何飛鵬27 歲,他在天母老家創辦《陽明山週刊》。當時他已是《工商時報》員工,在工作與創業無法兼顧下,逃不掉關門大吉的命運。第三次創業,何飛鵬35 歲。當時的他歷練過記者、編輯、業務、出版等

重要職務,已非吳下阿蒙,雜誌社的運營模式又比報社簡單許多。他自信滿滿,沒想到卻經歷了此生磨難最多的創業之旅。

這次《商業週刊》的創業之舉,讓他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賠光了1200 萬元

新臺幣的資本;第二年又集資1200 萬新臺幣,結果一年之後又將錢全數賠光。一次又一次的增資,何飛鵬和夥伴們借光了能借的錢,負債一度高達1 億元新臺幣。

“我們幾個臺灣第一大報的一流記者辦的雜誌,為什麼會淪落到這步田

地?”何飛鵬捫心自問。他赫然發現,問題的癥結,不在外部,而在內部,就在他這個不會經營事業的創辦人身上!

“我很會做員工,但做主管卻是個白痴!”何飛鵬回憶,創刊第二年,他

擁有臺灣當時最強的工作團隊,但他卻因為不會帶人、不懂理事、不會管錢,白白讓團隊在內鬥過程中消耗、瓦解。

狠跌了一跤後,他恍然大悟:做員工和當主管,截然不同。記者何飛鵬凡

事全力以赴,是個能上“馬打天下”的好員工;但好員工沒有經營管理技巧,不會帶領團隊,是個不稱職的創業家。打了天下卻不懂“下馬治”理,他的努力就顯得不切實際、可笑而荒唐!

當何飛鵬發現這個殘酷的事實時,鉅額負債和沉重的責任,已讓何飛鵬無

路可走。他只好死守《商業週刊》,決不放棄,每天過著跑三點半① ,週轉現金的日子,並且還要慢慢地改善內部的經營體制。

這樣的日子整整過了8 年,轉機出現。

1994 年,《商業週刊》出版社出版了一本暢銷書《一九九五閏八月》,

這本探討臺灣未來命運的書,引起了社會廣泛討論,狂賣30 萬本,也為窮途末路的《商業週刊》帶來了活水與轉機。《商業週刊》終於露出生機。

永遠在尋找下一個挑戰

不斷觀察市場的新興契機

在《商業週刊》穩定之後,何飛鵬決定另外創業,因為他看到了另一個正

在興起的“計算機大學習潮”悄悄來臨。

20 世紀90 年代中期,計算機開始普及,正要從辦公室的設備變成家庭用

計算機,這個趨勢代表著有無數沒學過計算機的成年人,要在短期內學會計算機。這就是“計算機大學習潮”。而當時市場上的計算機圖書,都以專業人士為目標讀者,他這個初學者,一本都看不懂!“一定也有很多人跟我一樣!”何飛鵬立刻鎖定“計算機初學者”市場,進行第四次創業,沒想到卻獲得空前成功。

這一次何飛鵬的合作伙伴是才子詹宏志。1996 年,《PC HOME》第一期

就賣出15 萬本,打破臺灣地區雜誌的銷售紀錄。之後,他們陸續辦出20 多本計算機相關雜誌,奠定了臺灣地區最大雜誌出版集團的基礎。同年,麥田、貓頭鷹、商周三家出版社,結盟成城邦集團,後來又陸續創立了20 多家出版社,形成了雜誌、圖書複合式經營的模式。

城邦集團建立在出版的“花園主義”之上——在這片出版的花園裡,各個

出版社都擁有獨立的品牌和經營權,能盡情綻放知識的花朵;但出版社藉由橫向策略聯盟,建立共同製作、印刷、營銷等平臺,得以降低成本,抵抗外部競爭,就像希臘時代的城邦制度一樣,也改寫了臺灣出版業的遊戲規則。

在全世界燒起網絡熱潮時,《PC HOME》雜誌的品牌力也延伸到虛擬世界,設立了 PC Home Online(網絡家庭)門戶網站,一度成為當時臺灣三大門戶網站之一,現在則轉型為購物網站,是臺灣的上市公司。

永遠在尋找下一個挑戰

成為臺灣最大的出版集團

2001 年,是何飛鵬人生歷程的轉折點,華人首富李嘉誠旗下的香港TOM

集團,以25 億元新臺幣併購了整個城邦出版集團及計算機家庭出版集團(TOM集團母公司是和記黃埔集團及長江實業集團,2007 年其營業額超過400 億美元,擁有23 萬名員工,業務橫跨57 個國家)。

永遠在尋找下一個挑戰

這筆交易,雖然讓何飛鵬從無法辭職的創業家,迴歸專業經理人,但也讓

這“個土法煉鋼”的臺灣創業家,首度見識到巨型跨國企業是如何用健全、嚴謹的管理系統,降低決策錯誤,提高經營效率的。

49 歲前的何飛鵬,是朵長在野地裡的野花。他只靠天生的勇氣和大膽,

抵抗環境的詭譎多變和風雨摧殘,建立了城邦集團的制度與運營模式,但這一切也都只是“土法煉鋼”的運營模式。在併入李嘉誠集團後,何飛鵬見識了跨國集團的運營模式,和記黃埔集團強調“ check & balance”,信任專業經理人,只管住財務、法務,強調預算制度,一切按預算執行,稍有差異就徹底檢討,如此一來,即能確保旗下子公司的運作正常化。併入李嘉誠集團的經驗,讓何飛鵬的管理眼界大開。

管理,讓暢銷書照計劃賺錢,使理想書照計劃賠錢

何飛鵬的管理啟蒙,也來自許多臺灣的企業家,其中包括臺塑集團創辦人、經營之神王永慶、王永在兄弟。在何飛鵬擔任記者時期,就與王永慶有過無數次的深度訪談,臺塑集團追根究底的精神和精準的執行力,也變成了何飛鵬一生信奉的管理法則。

有一次,剛學會打高爾夫球的何飛鵬與臺塑王永在總經理吃飯。王永在說:“何先生,歡迎你到我們的長庚球場打球!”何飛鵬只當這是飯桌上的一句閒話,並沒當真。幾個月後,何飛鵬與朋友去長庚球場打球,他在櫃檯登記簿上簽名,櫃檯接待員把他的名字輸入計算機後,立刻站起來說:“何先生,您是我們的貴賓!”臺塑集團的精準貫徹,讓何飛鵬歎為觀止。幾個月前飯局上的一句閒話,為何能從組織的最高層,一路落實到最基層,讓客戶能夠感受到異想不到的服務?

精準的執行效率,從此成為他念茲在茲的追求。

《自慢》出版後,何飛鵬從鮮為人知的媒體經營者,躍居上班族熟悉的暢

銷書作家。他生平第一本著作,談的都是最基本的工作態度,但卻得到廣泛反響,成為2007 年臺灣經管書銷售冠軍。讓何飛鵬最有成就感的,並非作品大賣,而是他發現臺灣的職場氛圍,並非如他想的那般急功近利、趨炎附勢,兢兢業業、本本分分做事,也能得到認同。

除了平面出版,何飛鵬也不斷在網絡世界尋找新事業機會。有一次,他跟

一位年輕創業家相談甚歡,決定由集團出資投資。但細談後卻發現,眼前的年輕人竟是自己的遠房親戚,為了避開“圖利自己人”的嫌疑,決定改用私人資金投資。他謹守母親的教誨,不因換了身份地位而怠忽。

創業20 年來,何飛鵬始終在“文人”和“商人”的角色間,小心地保持平衡。他不喜被喚“CEO”或“董事長”,最愛的頭銜是“總編輯”,那代表著對他專業的尊重。過去,他的辦公室從沒多餘擺設,連辦公和會議桌椅,都是撿其他辦公室剩下的;近幾年重新裝修,但牆上擺的、桌下放的,不是雜誌,就是書。何飛鵬相信,東西能用就好,人無須靠物質、頭銜來裝點門面,你自己有幾分實力、自己是什麼樣的人,方寸之間自有定論,虛假不得。

永遠在尋找下一個挑戰

永遠在尋找下一個挑戰

在他的觀念裡,員工可能會幫公司賺錢,也可能讓公司賠錢;他不介意編

輯做錯事,卻惱怒員工不改壞習慣。

2008 年5 月間,何飛鵬的博客《社長的筆記本》出現一則留言,標題為“五年後的懺悔信,現在的我,才懂當時的您”。這名員工由於跟上司理念不和,因而申請轉調部門,並對何飛鵬當時的處理方式感到不滿,多年後她才對自己所犯的錯誤和疏忽,恍然大悟。

是非分明的個性,讓員工願意對他說真話,即使在會議上為了專業問題而

討論到互相拍桌,也不用擔心老闆會秋後算賬。何飛鵬脾氣來得快去得快,若是自己不對,也能放下身段,認錯道歉。

前陣子,何飛鵬在集團內頒下一條“法令”:開會遲到者,必須90 度鞠躬,自報單位、姓名與遲到原因,向其他與會人員道歉。沒想到規定頒佈沒多久,何飛鵬自己就遲到了。

只見這位CEO 走進會議室,深深鞠了個躬:“我何飛鵬……”話沒說完,

同事們就半開玩笑地起鬨:“沒有90 度!”為了不讓頭撞到桌子,何飛鵬立刻往後退一步,重新行了個90 度鞠躬禮。

即使已坐上最大出版集團CEO 的寶座,何飛鵬也絕對彎得下腰、開得起

玩笑,一如30 年前那個痴痴傻傻的小記者。因為他這一生,工作、創業,不是為了名位和權力,而是為了樂趣、為了好玩!

他形容人生就像打高爾夫球,穩定地開球、上果嶺、推進洞,就毫無樂

趣可言了!最好有一些波折,打進樹林,或者落進水塘、陷進沙坑,最後經過努力,排除困難,力挽狂瀾,這才是有趣的人生!

城邦集團持續成長,在2008 年臺灣地區市場萎縮的情況下,城邦卻交出

亮麗的成績單,多功能網絡平臺“痞客邦”,也順利擠進臺灣前15 大網站。城邦花園裡的奇花異卉,從未開得這般嬌豔繁盛。

而何飛鵬還不準備停下來,“還在尋找下一個好玩兒的標的”。

好書推薦

本文摘自《自慢:如何成為一個有絕活的人1》一書,作者 何飛鵬 電子工業出版社出版,轉載請註明出處。

永遠在尋找下一個挑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