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桑養蠶助力脫貧 小產業帶來新希望

  國際在線廣西頻道消息(陳惠 通訊員 葉友良):“蠶桑業在貧困縣(區)、貧困村中涉及面廣,是農民收入的重要來源,是貧困戶實現脫貧的特色優勢產業。目前,南寧市421個貧困村有108個貧困村發展蠶桑產業。”4月25日,南寧市扶貧開發辦公室副主任王洪波從產業扶貧的角度,分析了廣西桑蠶產業對脫貧攻堅的重要作用。

  4月25日,由《農民日報》與南寧市扶貧開發辦公室聯合舉辦,以“小產業大作為——廣西種桑養蠶點燃絲路脫貧新希望”為主題的《三農會客廳》視頻,在南寧市邕寧區首個現代化種桑養蠶示範園——告祥時宜桑蠶產業示範園錄製,王洪波在節目錄制現場作出以上表述。

種桑養蠶助力脫貧 小產業帶來新希望

嘉賓參觀種桑養蠶的延伸產品 攝影 葉友良

  王洪波說,南寧市以“龍頭企業+合作社+貧困戶”的“動車模式”,積極引進龍頭企業進行示範產業園建設,助推桑蠶產業向工業化邁進。

  位於三江村的告祥時宜桑蠶產業示範園的“動車模式”輻射帶動了周邊640戶農戶發展桑蠶產業,園區內的扶貧車間帶動周邊252名貧困人口在“家門口”實現長期就業,戶均年增收3000元以上。園區還同步打造“旅遊+扶貧”產業示範基地,通過發展“雙週”(城市周邊、週末)經濟,吸引遊客到三江村品桑葚酒,體驗綠色生態桑蠶生活,農業旅遊觀光產業體系初步形成。三江村示範園“動車模式”產業扶貧已經成為廣西扶貧的一張靚麗新名片。

  廣西地處南亞熱帶季風溼潤氣候區,桑樹休眠期較短、生長期較長,因此廣西年養蠶批次多達10至12批,遠多於長江流域的3到5批。近年來,廣西緊緊抓住“東桑西移”歷史機遇,承接產業轉移,大力發展桑蠶產業,實現了跨越式發展。桑蠶產業已成為廣西在國內外具有較大影響力的特色優勢產業。

  截至2019年,廣西桑園面積達到293.12萬畝,佔全國的25.55%,連續14年位居全國第一;蠶繭產量達37.87萬噸,佔全國的53.77%,約佔世界的40%,連續15年位居全國之首。2018年,廣西桑蠶絲產量3.18萬噸,約佔全國的30%,連續10年位居全國之首。

種桑養蠶助力脫貧 小產業帶來新希望

嘉賓參觀蠶絲被製作過程 攝影 葉友良

  而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推進,廣西蠶桑產業也在加大與國際合作與交流。廣西桑蠶產業首席專家研究員陸瑞好表示,除了定向培養東盟等絲路沿線國家的桑蠶專業人才,廣西還利用國家援助項目到東盟、非洲、拉丁美洲等國際及地區開展種桑養蠶的交流合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