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姐弟戀”談起,男女平等,任重道遠:女性如何實現精神的自由


從“姐弟戀”談起,男女平等,任重道遠:女性如何實現精神的自由

男人的幸運在於從一開始就沒有被告知有一條容易的路,而女人是被鼓勵這樣做的——波伏娃

2013年,一位浪漫的法國導演拍攝了一部名為《20歲的差距》的電影。這部電影在豆瓣上評分並不算高,姐弟戀的主題也談不上新鮮,但看完之後卻引發了我的一些思考。

影片的故事情節很簡單。女主角愛麗絲一位38歲單親媽媽,同時是一位漂亮、能幹的職場女性,在一次出差途中,她偶遇了對她一見鍾情的20歲的年輕帥小夥巴爾塔扎。在愛麗絲供職的雜誌社,她本來有資格成為下一任主編,可是上司和同事卻都認為她太過於老氣和刻板,故而對她升職的態度並不積極。

一次偶然的機會,愛麗絲被同事撞見她和巴爾塔紮在一起,同事拍下她的照片,並誤會她在搞時髦的姐弟戀。因為這場誤會,同事和上司對她態度大變。愛麗絲意識到這可能是自己升職的機會,於是她改變態度,主動勾引巴爾塔扎,但終於有一天東窗事發,被利用的帥小夥傷心離去,愛麗絲也又一次失去了升職機會。

冷靜下來的愛麗絲追問自己的內心,原來她已真正愛上了陽光單純的大男孩,在電影的結尾,她重拾勇氣,和巴爾塔扎開始了真正的戀愛。

姐弟戀雖不稀奇,但即使在發達的西方社會,也仍然算不上是主流的價值觀。就像電影中展現的那樣,即使是在法國,當一個面容姣好、身材火辣的單身女性與一位年輕男孩相戀時,仍然引發了整個公司的喧譁。

事實上,對姐弟戀投向異樣的眼光,只不過是男女未曾真正平等的一個縮影,男女平等的觀念雖然已經獲得世人的廣泛認可,但在集體潛意識中,對女性的歧視仍然獲得了堅固的殘留。這種觀念極大的限制了女性的自我發展。從某種角度說,實現真正的男女平等可能還需要未來幾個世紀的漫長努力。

這篇文章,我會試圖淺談一下"女性如何從心理上擺脫男女不平等思想帶來的禁錮和限制,真正成長為擁有獨立、自由精神的人"這個話題。


從“姐弟戀”談起,男女平等,任重道遠:女性如何實現精神的自由

01. 對於女性,社會上的"歧視面面觀":明面上的歧視容易識別,但我們更需要警惕不易覺察的隱性歧視。

2019年,一部由以色列導演執導的紀錄片《剩女》火遍全網,事實上,在2年前,還有另外一部中國導演也執導了一部同樣主題的紀錄片《中國剩女:一起來看看她們是如何被剩下的》。這兩部紀錄片雖然導演的國籍不同,但聚焦點都在"中國剩女"之上,他們的紀錄片真實的反應了當代"剩女"在婚戀市場上的窘迫現狀。

可以說,男女不平等的思想餘孽,在婚戀市場上體現的最為明顯。

"剩女"這個詞本身就充滿著歧視的味道。在以色列導演的紀錄片中,剩女一詞被直白的翻譯成《Leftover Women》,的翻譯,就是"剩下的女人"。婚戀市場的選擇雖然是雙向的,但"剩下"這個詞本身就很容易引發"被動"和"劣質"的聯想

這是一種典型的在文化符號上顯示出來的對女性的歧視。

所以,雖然"男女平等"的口號喊了很多年,在中國,婦女的地位也非常高,但仍依然無法完全擺脫社會傳統中對女性的歧視。

明面上的歧視常常會引發人們的憤慨與反抗,相比之下,隱性歧視則顯得更為隱晦、狡猾,但又無孔不鑽——而這,是值得我們警惕的。

隨意列舉幾種生活中常見的隱性歧視:


從“姐弟戀”談起,男女平等,任重道遠:女性如何實現精神的自由


① 貶低女孩的理性思維能力:例如 "女孩邏輯思維能力差,不適合學理科,小時候學習好,一到中學就不行了"

即使家裡唯一的孩子是女孩,也仍有不少父母持這種觀點。這種觀點似乎成了一個公認的、受到集體默許的思維定式,它的出現,侷限著女孩們的發展。

對於這個結論,我們首先要質疑它的科學性。支撐這個假設的證據是什麼?調查時,有多少樣本?樣本量是否足夠支撐這個結論?圍繞這個假設所做的實驗,數據的效度和信度如何?實驗過程中,是否排除了所有的可能干擾因素?結論評價標準是否科學、可信?

相信以上一連串的問題,是很多持這種觀念的老師、家長沒有認真思考調研和過的。但是,僅憑著這種似是而非的感覺和聽上去貌似說的通的道理,他們就輕易地給許多女孩下了詛咒

事實上,這種觀點完全是一個在民間充分流行但毫無科學依據的結論。也許有人會反駁:我周圍確實看到了這種現象,這怎麼解釋?

回答是:現象與結論之間是否存在必然的因果關係,需要科學驗證。少數樣本和自己的感覺,不能作為科學的結論來對待。並且,很多時候,即使有這種現象的發生,也不一定是人們以為的原因,很大的可能,是因為女孩受到了這種暗示,才形成了後面的結果。

所以,不管是家長,還是老師,是否具有科學的基本素養,在女孩養育的過程中起了很大的影響作用。很難想象,這種性別歧視竟然是由自己的父母帶來的,這對於女性來說,不得不說是一種悲哀。


從“姐弟戀”談起,男女平等,任重道遠:女性如何實現精神的自由


② 社會對女性有"完美化"的要求:比如鼓吹一個女性既要貌美如花,又要才華橫溢,既能掙錢,又能帶娃….這種社會輿論的歧視,導致很多女性對自己要求甚高,有"完美化"的心理需求。這本質上,仍是缺少自信的表現。

現在的社會輿論、偽毒雞湯特別善於給女性製造一種根本達不到的隱性標準,這種標準常常是一種完美人設,毒害著女性的心靈。

社會對男性相對寬容,一個男人事業有成、能掙到錢,就不必再去在意他的容貌、身材、情商、人格的完整程度。而對於女性,則要苛刻的多。

現在不少雞湯不斷的為普通女性營造理想狀態的完美人設:漂亮、身材好、有事業、能掙錢、老公滿意、孩子喜歡、有品位、愛讀書……….這些"指標"成了很多女性自認為努力和成長的方向,她們認同這些標準,並努力靠近。但是很少有人深思過兩個問題:

第一,是否真的有完美人設?一個人在時間精力在有限的前提下,是否能做到面面俱到,全部成績都是A?

對於這個問題,稍有邏輯的人就會知道,這是不可能的,因為沒有完美的世界,也不可能有完美的人。

第二,做到這些標準的目的是什麼?

也許很多人會說——成為更好的自己,但是當說這句話的時候,本身就意味著對現在的自己並不接納。

其實,這個標準背後,包含著一些隱性的追求。比如,做到足夠好,才有安全感;做到足夠好,才有選擇權;而其中更深層次的需要是:只有做到足夠好,才會被人愛

馬伊琍曾經接受採訪時被問到:"如何平衡事業與家庭的關係"這個問題,她直接給出了"無法平衡"的答案。她說:"根本就不可能平衡,因為我們一定是犧牲了自己,才能達到一個看似表面的平衡,所以不要來問我們如何平衡的秘訣,沒有秘訣,有時候是事業為家庭做出讓步,有時候是家庭為事業做出讓步,才能達到一個大局上的所謂的平衡。但事實上,根本沒有所謂的平衡,因為(平衡的代價)是自己很辛苦"。

這不是馬伊琍第一次發表這種言論了。在之前接受採訪時,她也曾透露過,自己從做媽媽開始,晚上幾乎不會再出去應酬,即使有非常重要的飯局,也會在8點半回家。每一天,她都要在孩子們都睡著之後,再摸著黑打開手機看劇本,或者回工作的短信,忙完這些,整個人已經差不多累到虛脫。

她在採訪時感慨到:"我相信那些曬出來的圖裡面,所謂的成功媽媽,身材好的不得了,自己養五六個孩子,每個還過的那麼好,我覺得她家裡一定有很多幫手,一定的。""所以,所謂的達到平衡,一定是多方面一起的,你一個人是平衡不了這些事情的。"

我想她的話道出了這個社會對女性的"苛刻"。需要"完美"人生的女性,本質上是缺少自信的表現這種自信的缺乏,除了個體自身人格的問題以外,和社會層面的隱性歧視不無關聯。正如馬伊琍所說:這個社會對女性的尊重程度不夠。


從“姐弟戀”談起,男女平等,任重道遠:女性如何實現精神的自由


③ 對女性成就和價值的"隱性攻擊":比如女人不結婚生孩子,人生就不完整;女強人大多缺少溫柔、缺少女性特質,是"男人婆"……….

這些結論同樣沒有科學依據,而更像是一種約定俗成的刻板印象

首先,"人生是否完整"的問題,並沒有標準答案。這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角度不同,結果不同,但沒有對錯。特別針對女性而提出的"人生不完整"話題,本身就是一種歧視。

第二,只有性格強勢的女性才能在工作中表現出色——這同樣是一種根據感覺和刻板印象刻畫出來的"臉譜化人物形象"。事實上,強勢是對一個"人"的描述,如果將其特定用在女性身上,以此來貶低女性,那就不難看出這種表達背後的歧視。

第三,當女性認同這些觀點的時候,自然會壓抑自我價值實現的進程,因為從潛意識來說,這種觀點會引發一個人"成就之後的懲罰"帶來的恐懼感,也就是俄狄浦斯情結。這種恐懼感產生的根源,恰恰是對女性的歧視。


從“姐弟戀”談起,男女平等,任重道遠:女性如何實現精神的自由


④ 過分強調男女差異,卻有意無意的迴避男女之間的共同點遠大於差異:比如《男人來自火星,女人來自金星》這類情感自助類書籍的流行和備受推崇。

男女之間當然有差異,其中最大的差異莫過於性別差異。除此之外,性格差異、習慣差異等差異,更多的是

來自文化,而非基因。事實上,男女之間的共同點要遠多於差異, 所以,與其說這種聲音的流行是為了製造和諧的親密關係,不如說它的過分強調,實際上是在"標籤化"男性和女性

具有成熟人格的"人",一定是"雌雄同體"的。正如榮格所說:只有當人心達到阿尼瑪(男性人格中的女性成分)和阿尼姆斯(女性人格中的男性成分)之間的平衡時,ta才會更具人性

過分強調男女之間的差異性,實際上也是在無意的製造隱性歧視。這會讓很多女性被差異性"洗腦",認同文化中男女有別的思想從而不敢在個人成就上充分釋放自己的攻擊性


從“姐弟戀”談起,男女平等,任重道遠:女性如何實現精神的自由


02. 三個方面幫助女性獲得真正意義上精神自由: "堅定自我負責的信念"、"覺察自我的暗示"、"積極對待外部環境的干擾"

看到這裡,也許有人會猜測我是一個女權主義者,這篇文章的主要目的是想宣傳男女平等。

並非如此。

實際上,正如前文所說,相比男女的差異性,我更關注一個"人"作為主體的自我發展和人格完善。在這個大前提下,不可否認的現實是:相較男性,女性的自我發展會更多的受到"男女不平等"集體潛意識的影響,這種潛意識,會限制女性作為一個"人"的自我發展

所以,這才引發了這篇文章的思考。

從人格層面,一個人的成長是無限的,所以我們要做的,就是突破限定,成長自我。在接下來的這部分,我將從三個方面探討女性如何破除性別歧視,完成自我發展的話題。

① 堅定"自我負責"的信念

"自我負責"和心理學的其他名詞——比如"接納"、"祛除評判"一樣,都是看似很容易理解,但其實內涵廣闊,需要用一生來拓展和踐行的理念。

自我負責,從字面上很好理解:"自己對自己負責"。但生活中,我們真正做到卻非常困難。尤其是女性,在"第二性"的自我催眠之下,更容易滋生"依賴"這種人格品質——這種特質,有很強的隱匿性,以及無數的變形,值得引起我們的重視。

首先自我負責是一種選擇,這種選擇是主動的。

奧地利著名神經學家、精神病學家維克多•弗蘭克曾說:"人所擁有的任何東西都可以被剝奪,唯獨人性最後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選擇一己態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剝奪。"

弗朗克的這句話充分展示了人的主觀能動性的力量。自我負責,是一種主動選擇,甚至可以當成一種信仰

,只有一個人能夠真正、徹底的對自我負責,而不去將責任轉移到其他人那裡,ta才能獲得真正的人格發展。

作為女性,我們更需要強化自己的這種信念,相信自己,同時也要求自己,能夠做一個真正的自我負責的人。

第二,抱怨、傷心、失望、憤怒等等負面情緒,大多數都來自於不能自我負責。

妻子抱怨丈夫忙於工作,對自己關心不夠,媽媽抱怨孩子不聽話,不讓自己省心,職工抱怨公司領導做事不公,偏袒庇護,領導抱怨員工不知好歹、消極怠工 ………生活中,我們有太多的抱怨,也因此,產生了太多的憤怒、委屈、失望等負面情緒。

籠統的說,這些都是不能自我負責的表現。因為每個人都需要對自己的情緒負責,但是大多數人會指責"對方做了什麼,才讓我如此這般"。對方當然的確是做了那些事,但是這並意味著自己應該因為對方做了什麼而憤怒、委屈。

這些情緒感受的來源,是認知,從本質上說,是不能為自己負責的不成熟的心智模式。

或者可以這樣說:人格發展越不健全,對外界的控制越多,越容易因為失控而導致各種情緒。作為女性,我們需要在生活中不斷提示自己,切斷抱怨的鏈條,重拾自我發展之路。

第三,強迫自己完美,是自戀的表現,虛弱的自體,本質上也隱藏著對外界的依賴。

這一點相對前兩點,較難理解。需要稍微解釋一下。有的女性的依賴是顯性的,比如遇見男性,就自動功能退化,連瓶蓋都擰不開。但是也有一部分人,表現形式完全相反,如果一個女性過分強調獨立,則在本質上,是另外一種形式的虛體自戀

這種邏輯,其實是"我渴望得到一個白馬王子的拯救,我盼著我的Mr. right踏著七彩祥雲過來接我,但是我知道這不可能(安全感和信心不足),所以,我要變得完美和強大"。

這種類型的依賴,隱含著一種"希望自己足夠優秀,這樣就能被其他其他優秀男性看到"的願望

。這種依賴是一種抽象和變形的依賴,本質上,是個體對外界環境評判的介懷


從“姐弟戀”談起,男女平等,任重道遠:女性如何實現精神的自由


② 覺察自我暗示

女性的自我暗示,來自於我們對社會文化、父母的認知、權威的聲音的內化,這些聲音逐漸成了一種頑固的自我催眠,不知不覺的影響著女性的自我發展。

知乎上有一個特別著名的問答。問題是:"男性更看重女性的身材、臉蛋還是思想?"答:"臉蛋和身材決定了我是否想去了解她的思想,而思想決定了我是否會一票否決她的臉蛋和身材。"

也許有人會說,男女都一樣,誰都喜歡漂亮的,都是先看臉。這話沒錯,但是之所以這個問題是"男性如何看待女性"而不是"女性如何看待男性",其實問題本身,就已經很說明問題了。

作為女性,我們經常會被這種潛移默化的內容暗示,進而形成自己的認知。相較男性,女性在容貌上投入的精力、金錢等成本顯然更多。表面上看,這是一種自我選擇,也本質上,卻是自我歧視。

這種時候,我們需要問一下自己的內心:究竟我花這麼多時間精力放在外表上,是順應了自己內心的需要,還是為了讓自己更符合主流價值觀?我做這些的時候,是內心愉悅還是感覺很累,但又不得不做?除了對美貌這一種追求,我在其他地方,尤其是精神領域,還有什麼能獲得快樂和幸福的渠道?

人的自我暗示大多數是不自知的。所以,這就特別需要我們提升自己的"自省能力",多問自己幾個"為什麼"。

③ 以成熟的態度應對外部環境的"干擾"

在紀錄片《中國剩女:一起來看看她們是如何被剩下的》中,有一個事業成功的女性張淨,她事業成功,非常有錢,而且對愛情充滿了憧憬和嚮往。在拍這部記錄片之前,她剛從北京回來不久——她之前為了在北京的前男友,放棄了自己在深圳多年的打拼,到北京開畫廊。幾年過去,錢花完了,畫廊失敗,張淨也男友分了手,重新回到了深圳。

在紀錄片裡,張淨的好友和家長圍坐在一起,"苦口婆心"的向她講述現實:你歲數不小了(近40歲),別再那麼天真了;你雖然事業發展不錯,但是你長得不好看,"你知道這一點多致命嗎?"條件好的男人看不上你,差的你也看不上…………

在這場談話中,張淨幾次想要分辨,說自己並不是看條件,而是看感覺,辯解自己不認為被前男友騙了,還是相信自己當初的直覺…..但她的聲音都被親朋的高談闊論打敗了。

每個人都是生活在社會中的動物,尤其是與我們關係密切的親朋,他們的意見對我們來說非常重要。那麼在面對親朋的觀點,以及那些讓人窒息的"規勸",我們應該如何對待呢?

答案依然要從"自我負責"出發。自我負責的內涵,絕不簡單是"自己釀的苦酒自己喝",它還包括我們對"自我"有充分的瞭解和認知、清晰自己的底線和邊界以及永遠不放棄對自我成長的追求等。

當一個人對自己瞭解的越清晰,越能夠清楚的知道和明確自己的邊界,並且能夠以積極的態度從外界不同的聲音汲取營養、摒棄糟粕時,才能真正做到自我負責。

從這個意義上說,自我負責不僅僅是一種信念、決心,更是一種能力。如果不具備較高的認知、深刻的自我覺察水平和積極的心理狀態,就不可能真正做到自我負責。換言之,心智成熟,是自我負責的前提


從“姐弟戀”談起,男女平等,任重道遠:女性如何實現精神的自由


結語

女孩像男孩一樣有學上、有話語權、有公平競爭的機會,這是男女平等在形式上的體現,也是社會文明的發展和進步。

但是,社會文化長久的影響是長久而深遠的。著名存在主義哲學家、《第二性》的作者伏波娃曾說:"

男人的幸運在於從一開始就沒有被告知有一條容易的路,而女人是被鼓勵這樣做的"。

面對社會文化深遠的影響,作為女性,我們需要的不是舉著"男女平等"的牌子,發展女權主義。而是要在生活中保持深刻而清醒的覺察、反思完成個人心智的成長

我想,這本身就是對男女平等這項人類文明的進步事業,做出的最大的貢獻。


我是“有夢想的唐糖”,心理學的終生學習者與踐行者。歡迎關注,互動,點贊,評論,打賞...

你的評論,可能會成為我下一篇文章的主題~

我為自己寫作,而產生共鳴的讀者,只是剛好遇到我的“同路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