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相聲一大抄?我們該如何看待如今相聲所謂的拿來主義

自2005年郭德綱開始逐漸成名開始,伴隨他的爭議就一直沒有斷過,在天津老家有人說他有才無德,在傳統相聲界也有人批評他的作品“三俗”。而這十五年來,隨著互聯網的發展,網絡上比郭德綱的聲更“三俗”的東西人們也都接受了,如今人們不太從三俗的方面來攻擊郭德綱了。取而代之的是對於郭德綱相聲段子中包袱的來源提出質疑。

很多人認為,如今的郭德綱早已躋身上流社會,沒有曾經在底層摸爬滾打的生活體驗,他就缺乏了創作的土壤,畢竟,作為一個相聲演員,你必須深入到老百姓當中才能從這種所謂的“市井”經歷中提煉出更加接地氣的素材。


天下相聲一大抄?我們該如何看待如今相聲所謂的拿來主義

郭德綱


相聲這門藝術紮根於民間,它本就不是高雅的藝術形式,所以它絕不能脫離群眾,郭德綱早期成名也是被觀眾們冠以“草根”的稱呼,作為當時使用率很高的網絡詞彙,如今已經很少有人用了,大家習慣了用另外一個意思相近的詞,這個詞著實的不太雅觀,兩個字,叫什麼絲,大家想象一下都不會覺得陌生。

可嘆如今網絡的發展之迅速,網紅們前仆後繼,一夜爆紅後又如流星般轉瞬即逝,可謂你方唱罷我登場,幾乎沒有人可以站在頂峰超過一兩年。


天下相聲一大抄?我們該如何看待如今相聲所謂的拿來主義

郭德綱面對“長槍短炮”


有些人認為,如今郭德綱的相聲已經說到歐洲去了,巴黎、倫敦、米蘭、巴塞羅那,在大會堂裡,在豪華遊輪上,在萬人體育場,在春晚的舞臺上,各種的高大上,但是今天“吃飽了”的郭德綱還會去民間體驗底層人民的生活嗎?大概不了。而作為一個大明星,他如今的生活可以提煉出觀眾們感興趣的素材嗎?答案可能也是否定的。


天下相聲一大抄?我們該如何看待如今相聲所謂的拿來主義

郭德綱與于謙


郭德綱曾說過,相聲演員在舞臺上博得觀眾一笑,這個過程是要把自己的位置擺的比觀眾們更低,如果在舞臺上高高在上,將自己的姿態全方位凌駕於觀眾們之上,那就不能稱之為相聲藝術了。畢竟衣食父母們花錢不是看你跟他們顯擺的。

那麼,郭德綱是如何處理這種危機的呢?很多觀眾們有著自己的說法,他們認為如今的郭德綱很多相聲段子中的包袱其實是來源於網絡,他的素材缺少原創性,而持有這種認識的觀眾們並不在少數。

網絡時代的到來讓信息呈爆炸的狀態衝擊著人們接收能力,大家幾乎都沒有了秘密,一個笑話,一個段子,可能今天有人發在社交媒體上,明天就傳遍全世界了,那麼他的來源誰能說的清楚?


天下相聲一大抄?我們該如何看待如今相聲所謂的拿來主義

郭德綱、于謙、高峰


郭德綱的段子一經推出,總會有人在網上查找到它的出處。關於這種言論,郭德綱也有著自己的看法:“社交媒體也好,笑話書也好,網絡視頻也罷,其實都是相聲演員素材的基地”

言下之意,相聲演員的素材不一定是在自己的生活環境中所提煉出來的,哪怕是道聽途說,集思廣益也未嘗不可。在郭德綱的眼中,網絡好比一塊菜地,而藝人們是廚師,從這裡挖棵白菜,從那裡又割一茬韭菜,拿到廚房不管是煎炒烹炸,還是蒸燒煮燉,總之把它們做成一道道好菜,那麼這些美味佳餚自然都是廚師的功勞。大家只要記得廚師的手藝就可以了,總糾結這個烤鴨中的大蔥是誰種的毫無意義。

作為德雲社的總教習,高峰也曾發表過相似的看法:“笑話畢竟和相聲是兩回事,雖然相聲也會受到一些網絡段子的啟發,但大體上經過相聲演員的再創作,它完全形成了另外一種語言藝術,所以相聲生搬硬套網絡段子的說法並不準確”


天下相聲一大抄?我們該如何看待如今相聲所謂的拿來主義

相聲大師侯寶林


從郭德綱與高峰的觀點中我們不難看出,他們認為網絡段子本身是不具備太多價值的,而是被相聲演員們做成了“佛跳牆”才導致它身價不菲的。那麼,如果網絡段子不能夠直接產生價值,那麼相聲演員取材於它還是否會被歸結為剽竊創意的行為?對於段子的原創作者來說,他是不是也應該得到一些相應的利益補償?答案是仍舊很難。

首先,網絡段子的出處本身就很難確認,其次,發生在你原創者身上的故事,難道就不可能在別人身上再發生了?

其實相聲這門藝術不光今天面臨著這樣的問題,傳統段子仍然存在原創性的質疑,很多相聲素材也是源自於民間傳說和民間笑話,而未必是全部靠著自己的親身經歷,以及通過對自己生活環境的認知而冥思苦想出來的。


天下相聲一大抄?我們該如何看待如今相聲所謂的拿來主義

馬志明與黃祖民


按照郭德綱的說法,在傳統相聲當中起碼有幾十段是在《夜雨秋燈錄》、《子不語》、《閱微草堂》、《笑林廣記》當中提煉出來的。今天的社交媒體和過去的民間筆記其實只是載體不同,但本質上並無二致。正所謂“民間藝術納百川,段子何必生嫌隙”,民間產生的段子,自然作用於民間,服務於大眾。

據郭德綱的回憶,在彩鈴剛興起的那個時期,很多從事彩鈴創作的人也曾到茶館裡聽他們的相聲來尋找靈感,郭德綱本人對此並不排斥,他稱這種行為是“互通有無”,沒必要過於敏感。

當然,今天的網絡極其發達,它催生了很多從前社會上沒有過的職業,就比如和今天這個話題有關的“段子手”,在今天,網絡上有很多出色的段子手,顧名思義,他們以創作那些有趣的小段子來為自己創造利益。


天下相聲一大抄?我們該如何看待如今相聲所謂的拿來主義

《笑林廣記》


那麼,段子手是依靠寫段子為職業進行生存的,那麼他寫出來的段子真的可以像郭德綱說的那樣“互通有無”供所有藝術家們隨便拿來用嗎?似乎又並不合理。

段子手創作的搞笑段子會存在一個版權問題,那麼對段子感興趣的藝術家可以通過購買版權的方式進行處理,但新的問題又出現了,版權問題是一個極為現代化的概念,我們中國開始重視版權問題也就是近五年來的事情。往前數上十年前可能大家通過網絡聽音樂、通過網絡看電影也都沒花過錢。


天下相聲一大抄?我們該如何看待如今相聲所謂的拿來主義

《子不語》


而相聲作為一門傳統藝術,它自身仍舊保留著一些傳統的特點,它不同於其他藝術形式,我們簡單的拿一些傳統段子舉例子。《賣吊票》和《買猴》都是馬三立創作的經典段子,然而在相聲界這些經典段子很多相聲演員都說過,甚至考驗一個相聲演員的水平就是看他能夠掌握的傳統段子有多少段,這是非常重要的標準,是極其見手藝的。

經典的傳統段子《賣布頭》,從戴少甫與於俊波開始、到侯寶林與郭啟儒、王世臣與趙玉貴、郭德綱與于謙、苗阜與王聲、何雲偉與李菁等等,幾乎相聲界有些名氣的演員都說過這段相聲。


天下相聲一大抄?我們該如何看待如今相聲所謂的拿來主義

馬三立與王鳳山


包括《太平歌詞》,從民國的時候,相聲演員汪兆麟、吉評三就在上海到處演出,到今天,它成為了相聲演員們的四門功課之一。

一個人創作出的相聲,大夥拿來說已經成為了相聲圈內的共識,行業內互相用對方的段子只需“道個勞駕”,跟原創作者打聲招呼就算齊活,而按照行內的規矩,作為作者本人來說,對方在“借光”的時候道了勞駕你也必須得同意讓人家用,這就是所謂的相聲行業內的規矩。


天下相聲一大抄?我們該如何看待如今相聲所謂的拿來主義

侯耀文


如今我們中國也終於慢慢進入到了一個版權時代,當我們還懷念那些看電影、聽音樂不花錢的年代之時,我們自然也應該關注一下原創作者的生存狀態,只有他們的作品能夠得到保護,能夠通過自己的創作獲取相應的報酬,大家才能看到更多優秀的原創作品,這自然是符合行業發展規律的。

今天我們處在一個高速發展的社會當中,這個時代每天都在日新月異的變化著,但一個偉大的時代總會帶有它的包容性,差異是人類的寶貴財富,當不同的文化交織在同一個時代當中,產生摩擦也就成為了必然,而面對那些傳統與現代之間所發生的衝突,我們該如何去看待和處理,這或許是留給人們未來需要解決的一個難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