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嚐到耶拿戰役"甜頭",卻想不到勝利後,隱藏著普法戰爭的苦果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法國總理克里蒙梭曾經義憤填膺地對外宣稱:

“我加入戰爭的目的第一是復仇,第二是復仇,第三仍然是復仇”。那麼究竟德國曆史上做了什麼讓法國對其恨之入骨?

法國嚐到耶拿戰役

常言道:“渡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為什麼法德兩國作為歐洲大陸彼此相鄰的鄰居歷史上竟然爆發了大大小小200多場戰爭?

二者之間究竟有著怎樣的歷史恩怨,本文聚焦於近代歷史上法德的首次大規模軍事較量——“耶拿戰役”,這場戰役的激烈程度的戰爭結果對當時歐洲局勢和法德的命運走向產生了什麼影響,本文對其進行詳細解說。

一 19世紀法國快速崛起,拿破崙意欲稱霸歐洲

耶拿戰役或者稱之為“耶拿—奧厄施泰特戰役”爆發在19世紀初法蘭西第一帝國皇帝拿破崙·波拿巴與歐洲反法同盟的第四次戰爭中,這場戰役規模宏大,對陣雙方共動用20多萬兵力,戰爭以普魯士的慘敗結束。

據歐洲史料記載戰後普魯士傷亡人數共計兩萬七千餘人,火炮200多門,法國傷亡共計5000餘人。在分析這場戰役的爆發原因和影響之前,我們很有必要了解一下當時19世紀初歐洲大陸列強的整體格局是怎樣分佈的。

1 對英作戰失利後,法國將目光轉移到歐洲大陸

法國大革命不久之後,1804年,根據《共和國十二年憲法》,拿破崙·波拿巴上臺建立法蘭西帝國,自立為法國皇帝。進入帝國階段後的法國在拿破崙的帶領下資本主義經濟、政治制度、法制建設迅猛發展,法國綜合國力達到歷史空前水平。

法國嚐到耶拿戰役

隨著法國在與英國爭奪海洋霸權和建立殖民地帝國願望陸續破滅以後,法國把注意力轉移到歐洲大陸本土,意欲通過建立一個由法國主導的包含荷蘭、西班牙和比利時在內的經濟體系。但此時歐洲大陸大部分國家仍處於封建專制制度下,破壞和重組歐洲大陸原有的秩序已經迫在眉睫。

在稱霸歐洲過程中,拿破崙奉行“兵貴神速”的戰術原則,在多次戰役中大獲全勝。其先後擊敗了荷蘭、普魯士、奧地利、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意圖創建一個橫跨歐洲、亞洲、非洲的龐大帝國。

2 歐洲大陸反法聯盟的建立

由於當時歐洲大陸國家多為封建制度,他們對法國大革命的成功都抱有懷疑和敵視的態度。尤其是在拿破崙上臺以後,法蘭西已經成為當時歐洲大陸上可以狂掃一切的軍事力量,各國紛紛參與到反法陣營中。從1973年——1875年間,歐洲國家一共組建過7次反法同盟。

本文涉及的耶拿戰役發生在1806年由俄羅斯帝國、大英帝國和普魯士王國等國組成的第四次反法同盟中。在第四次反法同盟戰爭中拿破崙依靠高超的軍事作戰技術在耶拿和奧爾斯塔特兩個地點大破普魯士軍隊,普軍戰後幾乎全軍覆沒,法國趁機侵佔了德國超過一半的領土。

二 耶拿戰役普魯士潰敗的原因分析

1806年10月,一隻大約四萬八千人人的法國軍隊在耶拿附近遭遇到了普魯士霍恩洛厄親王親率部隊。由於兩國政治上和外交上的矛盾,雙方立刻進入戰鬥模式,一時間數十萬大軍在耶拿展開激烈廝殺。在此過程中,普魯士方面召集了從魏瑪由馮·布呂歇爾將軍率領的一萬五千人援軍趕來。

法國嚐到耶拿戰役

法國方面,則同時召集了貝爾納多特、達武和奧爾斯塔特三路大軍。其中達武率領的援軍在途徑伊卡斯堡南下的過程中還遭遇了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威廉三世和陸軍元帥馮·莫倫多夫和馮·卡爾克洛伊特等人率領的主力部隊約五萬五千人的阻擊。

但是怎料達武軍團依靠自己紀律嚴明、訓練有素的作戰能力,以敵軍一半的兵力,轉守為攻,擊敗普魯士。在隨後展開的耶拿大戰中,法軍也用兵有方,作戰十分順利,最後以5000餘人的傷亡大敗普軍,普魯士損失將士兩萬七千餘人,火炮200餘門。

1 法軍戰術先進,機動性強

拿破崙一生非常崇敬兩個人,一個是普魯士的腓特烈大帝,另一個則是歐陸霸主查理大帝,他非常欣賞二人的軍事作戰天才。在此過程中,拿破崙奉行腓特烈大帝先下手為強的作戰方式,試圖效仿奧斯特里茨戰役,預先瓦解普軍攻勢,北上進攻薩克森和進佔柏林,迫使普軍與其一決勝負。

在耶拿戰役中拿破崙充分發揮了法軍靈活機動作戰方式的優點,創造了步、炮、騎互相協作的兵種編制和師的建制,他們一改之前普軍嚴格順序的排槍射擊,而是加快部隊的調動速度,提高輜重部隊和補給系統的機動性,作戰能力迅速提高。

2 普魯士作戰古板教條,制度落後

法國嚐到耶拿戰役

普魯士軍隊中的著名將領克勞塞維茨、格奈森瑙和沙恩霍斯特都參與了這場著名戰役,但是無奈普軍的戰術水平、指揮體系和組織編制都落後於法軍,軍中仍然沿襲腓特烈大帝時期古板僵化的作戰隊形。

比如在普軍作戰的指揮系統中,某一個指揮位置經常由多個將領同時負責,混亂無章的指揮系統讓軍令傳達變得複雜而遲緩。再如普軍十分重視作戰計劃的統一,在戰前討論中,各位將領往往能夠提出諸多主要計劃,長時間的不能決斷往往導致普軍最終痛失戰機,將主動權送給法國。

其實這從更深層次上也反映出仍然堅持封建專制制度的普魯士,封建意識過於強烈難敵新型資本主義制度的法國。

三 耶拿戰役埋下的苦果

因果循環是我們所處世界的一個基本運轉規律,即任何一件事情一旦發生,其必然會引發一系列的後續反應,耶拿戰役自然也不例外。

1 法蘭西第一帝國的迅速衰落

首先,對於法國來說,拿破崙作為戰勝方的軍事總指揮,耶拿戰役和奧爾斯塔特戰役連續的勝利,無疑為他“常勝將軍”增添了不少光環。

在法國,越來越多的男性崇敬他高超的軍事才能,女性越來越沉迷於他的個人魅力。第三軍將領達武戰後則晉升為奧爾斯塔特公爵,戰役過後的法國將士允許飲酒慶祝,載歌載舞。

法國嚐到耶拿戰役

但是殊不知,這場戰役也大大加深了普魯士對法國的憎恨,普魯士人民已經在心底暗暗視法國為自己終生的敵人。法國之前征服的奧地利國民雖然也在表面上表示了臣服,但心底卻期待復仇的日子早早來臨。

沉浸在勝利喜悅下的拿破崙不知道自己的命運即將走在盡頭,在剩下的有限時光中僅存弗裡德蘭戰役、斯摩稜斯克幾次戰役他還能夠取得勝利。

此後,歐洲的命運似乎開始逆轉,1813年在第六次反法聯軍共計32萬人的龐大規模作戰下拿破崙領導的法軍在萊比錫遭遇重挫,元氣大傷。

1815年在第七次反法聯盟中,拿破崙帶領18萬對陣不敵英、普、俄、荷、奧、比70萬反法聯軍,戰敗後的拿破崙被流放至聖赫勒拿島,拿破崙帝國徹底結束。

2 普魯士戰敗低迷,改革強國後意圖復仇

耶拿戰役後與法國戰後狂歡形成對比的是普魯士國內瀰漫著戰敗後的低迷與苦痛。普魯士在耶拿戰役中損失慘重,不倫瑞克公爵身受重傷,

單就這一點來說就意味著普魯士未來一段時間沒有能力組織一次強有力的對法反擊戰。

馮·呂歇爾將軍與霍恩洛厄親王所屬的幾萬大軍在戰後10月11日都投降了法國,這無疑又大大打擊了普魯士的士氣。耶拿戰役中普魯士的戰敗也正式宣告了歐洲各國第四次反法同盟徹底失敗,在有限的未來中拿破崙仍將任意馳騁在歐洲大陸,無人匹敵。

法國嚐到耶拿戰役

值得慶幸的是,普魯士並沒有一直頹廢下去,而是進行了一場自上而下涉及政治、軍事的全面改革。戰後的普魯士深刻意識到戰場上兩國之間的較量背後比拼的各自的綜合國力。

當時政治、軍事制度上仍處於封建時期的普魯士,比起大革命後強大而統一的法國而言自然處於劣勢之中。1807年,由施泰因和哈登貝格領導的普魯士土地改革逐步推行,到19世紀60年代普魯士終於廢除了農奴制,轉變為現代國家。

逐漸強盛起來的普魯士開始思考如何將法國趕出德意志的範圍,統一德國,最終成為歐洲大陸真正的主人,也正因如此,下一場的法德大戰似乎已經不遠。

參考文獻

1周大新:《耶拿戰役以後》,《十月》,2019年第2期;

2 丁平:《探析普魯士面臨危亡而改革強國的促成因》,《內蒙古社會科學》,2000年第1期;

3 羅玲玲:《拿破崙戰爭的雙重性》,《黔南民族師範學院學報》,1996年第3期;

4 鄭春生,鄭小敏:《拿破崙戰爭與德意志民族的崛起》,《溫州師範學院學報》,2003年第3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