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中知、止、定、靜、安、慮、得七個層次的學問修養之道

“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先秦•曾子《大學》

“知止而後有定”,是指“明德”、“親民”到“止於至善”之由。所謂知、止、定、靜、安、慮、得,這七個層次的學問修養次序,完全是銜接“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的註腳。它不但是曾子提出的儒家求證德道的心法修養功夫,同時也代表儒道未分家前的中國道德傳統文化教學修證道德的方法與步驟。

《德道經•立戒》章曰:“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知止”,就是修德中的止欲止妄、止惡興善的意思。“知”是“止”的前提基礎,“止”是“知”的必然結果。“知”,就是求知學習,知德識道,知書達理,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明白萬事萬物的內在自然規律,遵道循德,順應事理,無私慾邪識。心中天理長存,不追逐名利,不厚聚財貨,不甚愛大費,知足常樂,止欲生悔,這才是心身健康、長生久視之道。

“知止而後有定”----

這句話,由“止”到“定”,是兩個層次。“止”是“定”的前奏,“定”是“止”的成效。“止”,是在明理之後,心中禮德光明,不越禮逾規,不做違背天理良心之事。吾日三省吾身,時時止欲生悔,事事嚴於律己,循規蹈矩,做到四項行為準則:“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行”,使自己的一切言行都規範在道德允許的範圍之內,止住自己的私心貪慾,遏制思識中的噁心妄念,以德道的力量戰勝它,使之歸伏於善德,使自己的心身達到至善境界。

“定”,是修為的心志定向,人生世界觀的價值取向,人生之旅的目標定向確立與終極歸宿。人若能明白道德之理,知道人生的真諦,決定人生的取向,將人心的私心妄念的錯誤世界觀,改造成為正確的人生觀、道生觀,重塑人生之旅,再造心身性命,把握自己所當止的去處,向著人生光明的道德境界去登攀,志向便會有了奮鬥的終極目標,就能勇往直前,不會誤入岔道,不會在人生旅途中遲疑徘徊,故曰“知止而後有定。”

“定而後能靜” ----

人的志向一旦定在修德證道這個方向上,以修德為樂,以德心為上,破私立公,以守德、持德、行德、累德為宗,心中自會清靜,知足為樂,隨遇而安,隨緣應世,一切順自然,心中大自在。即使處在當今物慾橫流、濁浪滾滾的火宅中,也不被物慾所動,不為金錢名利所惑。人心中若認準了道德的定向,有了唯道德是從的宏願大志,心中有了主張,一心向德,別無它求。確立了這種大志向之後,才能排除一切私慾貪心,心中道德自然而生,道光德能與日俱增,如此心中必然常清常靜,愈定愈靜,沒有凡心俗欲之苦惱。“靜”是心地清靜,無私無慾,物我兩忘,心不隨外境所牽,意不隨物慾所動,無論是順境中的燈紅酒綠,不迷不惑,不貪不佔,心如止水;還是逆境中的腥風惡雨,坎坷跌宕,即使面對滅頂的壓力,再惡劣的外環境,都能靜心以待,大志不悔,坦然面對,德一之心氣貫長虹。這就是修養者的“定而後能靜”。

“靜而後能安”----

“安”即安心、安靜、安寧之義。人的心中有了德性,自能看透世俗人生的一切,面對名利的甚囂塵上,物慾橫流的紛繁世界,常能止欲生悔,克己自省,不為物塵所染,不被花花世界迷心;反而是心明如鏡,不為物慾所累心,隨緣應世,隨遇而安,一切坦然面對,除德之外,別無它求。如此德心穩如崑崙,巍然不動,心地自安,性天光明,心身內天地必然是一片祥和的太平盛世。

做人之道也是如此。一個人如果不用正確的人生觀定住自己的心,讓私慾妄念任意張揚,被魔識邪心牽著鼻子走,終日為金錢名利而奔波,活得很累很累。不僅心中的煩惱無一刻停歇,命運也隨之起伏,身體疾病叢生,災禍也在所難免。若能定住自己的正心,清靜心身,用德性修改自己的人生觀,那麼人生的一切都會向良性的方向發展。靜而後能安,心安身安,內外皆安然,何樂而不為呢?

“安而後能慮”----

“安”是一種靜心狀態。“慮”是處世謀事的一種思量、考慮、籌謀、規劃、設想。此處所講的慮,含有謹慎周詳之義。是說人只有安然靜心之時,遇事才能既不冒進,也不畏縮,不過又無不及,執兩用中,不偏一端。慮是一種思維,它具有兩個層面,一是後天主觀正識之“慮”,一是先天的無慮而無不慮的慧性自然之“慮”。前者強調凡事多思多慮才能不出差錯,就事物皆有陰陽兩面的陽面而言是對的。但萬物運化之理皆是陰動為先,太極之黑決定著太極之白的運化規律,僅靠主觀意識所掌握的事物表面現象去運籌,雖也能觸到事物之象,但是隻能知其一,而不能知其二,難以盡知事物本質中的運化根由和規律,不能從根本上去改變事物發生發展的客觀規律。故而古有“智者千慮,必有一失”之訓,所說的正是這個道理。人只有達到心中清靜安然之時,進入德一的無私無慾狀態,心中一片空明之時,靈性思維才能閃現,先天慧性才能生髮。這種慧性之慮是不慮之慮,是一種剎那間的德心與自然萬物之性相應相合的感而遂通,是接近符合自然真理的根本途徑,它比人靠後天主觀意識苦思冥想之慮更高遠、更接近事物的本質,是舉一反三、一通百通、以一代萬、萬無一失的大智慧之慮。只有具備了這種德性的人,在德性德能的作用力之下,才能生髮出這種大慧,而決不是靠人伸手而能得來的。

“慮而後能得”----

“慮”字,《說文解字》曰:“慮,謀思也。從思。”“得”,是得其所止。“慮而後能得”這個理念,也就是“得道”的同義語。後世各家通用,唐、宋以後,佛家的禪宗以“明心見性”而得道,道家以“修心煉性”而得道,儒家以“存心養性”而得道。由此可見“慮而後能得”廣泛而深刻的內涵。

“慮”含有靜心中所生髮的慧性之智,是德性產生的真正的聰明智慧。修德者既能在心中去私止欲,然後可以有德、累德、明德、行德,進而達到得道、成道、了道,至於親民的至善之境。心地無私天地寬。人若能公而無私,厚德持身,心處於常清常靜之中,堅持學修道德,德性就能百尺竿頭,日日精進;應世遇事即能謀慮周密,接近或符合自然規律,不犯或少犯錯誤;以宏願大悲心去親善天下萬民,與眾生萬物同心同體,捨己奉獻,利益天下,在舍中不得而德,則是真得(德)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