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欣賞:修身養性氣不可盛

氣主要指一個人的氣量和習氣。習氣指官氣、驕氣等;氣量主要有三個方面所指:一是指才識和品質的高低;二是指能容納不同意見的度量;三是指容惡謙讓的限度。我們講氣不可盛,主要是指官氣、驕氣、怨氣、怒氣,做到官氣不可足,驕氣不可大,怨氣不可重,怒氣不可盛。

怒氣不可盛是講要嚴於律己,時刻把握自己的情緒,因為情緒是一種發生快、時間短、迅猛而又強烈的心理狀態。因為它的快、短、猛、強等特性,故要時刻嚴於節制,如任憑情緒隨意迸發而不能忍耐,就會“成事不足,敗事有餘”。怒氣是最常見又最易爆發的一種情緒,時常發脾氣、氣惱、憤怒會使言語多失,是一種無禮、缺乏涵養的行為,正如俄國作家、思想家列夫•托爾斯泰說的那樣:“憤怒使人遭殃,但受害最大的是自己。”德國格言中曾有這樣一句話:“憤怒始於愚蠢,終於悔恨。”

做到氣不可盛,關鍵是個修養問題。具體到工作和生活中如何做到氣不可盛呢?一是忍。盧梭有句箴言:“誰要是遇到一點痛苦就不能忍受的話,他註定要遭到更大的痛苦。”在與人發生矛盾,對方發火時,應把酸甜苦辣嚥到肚裡,多一些剋制、容忍和體諒,不要過分較真和斤斤計較,這是有力量的表現。正如古希臘柏拉圖所說:“稍許忍耐片刻,是壓制惱怒的最好辦法。”宋代蘇洵說:“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靜可以制百動。”明末清初的陳確說的更受用:“凡遇事有可怒,切莫強發,姑忍著,小者忍一二時,大者忍一二日,其氣自平。”二是冷。遇到心煩心悶時、頭緒忙亂時、突如其來時、忠言逆耳時,應設法暫時轉移自己的思維,有意識地去做自己樂意做的事,通過冷處理,穩定和緩解焦躁情緒。被譽為“世界發明大王”的愛迪生說:“一個人應該學會保持冷靜。動輒火冒三丈,會在下級面前失掉自己的上級身份。”三是容。黎巴嫩“藝術天才”紀伯倫說:“一個偉大的人有兩顆心:一顆心流血;另一顆心寬容。”不要把人際關係中的矛盾、分歧看得太重,不要由此加重思想負擔,要學會辯證地、坦然地認識和對待,如發現有些事情未處理好,同志關係不融洽,不要偏執己見,要善於發現自己的不足,及時調整行為方式、方法,以寬容之心克服憤怒以謙讓之心消除仇恨。四是警。特別是性格外向、易於動火發怒的人,一定要認識到“怒傷肝”、“喜怒不節則傷藏(髒)”、“憤怒只跟愚者如影相隨”之告誡,時常通過自省、箴言、物銘的形式警示自己絕心中之怒;棄外表之怒;不為人異己而怒。要成就一番事業,必須達到“每臨大事存靜氣”、“無故加之而不怒”的境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