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說文解字》看中國古代服飾

引子

《說文解字》為東漢

許慎所著,它全面地分析了字的本意,並通過漢字的形體反映出了相關文化內容。《說文解字》中的"衣"部共收字110餘個,其內容與服飾相關。在衣、食、住、行中,衣排列在首位,可以看出服飾在人類日常生活中佔有相當重的地位。擷取《說文解字》中表服飾的字,加以分析整理,不僅可以瞭解這些字的用法,還可以從中洞悉古人的服飾風貌,準確把握中國古代服飾的內容,同時也可以體會中國古代服飾文化的源遠流長。

從《說文解字》看中國古代服飾

從《說文解字》看古代服飾樣式

  • 《說文解字》中的"衣"部共收字110餘個,根據分類與整合,可以分成頭衣、體衣、足衣三類樣式。

1. 頭衣

漢代以前帽子被稱作頭衣。《說文解字》中表示頭衣的主要有《說文·七下》的""和《說文·七下》的"冕"、"胄"、"冒"。

冠,是指普通帽子,一般為貴族男子佩戴。"冠"只有貴族才可以戴,它也是一種身份的象徵。貴族的男子20歲時要行冠禮,行過冠禮就表明該男子已經成人,要對社會和家庭負責任,所以古人把戴冠這件事情看得極為重要。冠可以區別貴族和平民,也是達官貴人的代稱和標誌。

冕,是天子、諸侯、大夫祭祀的時候戴的禮帽

。冕有等差,主要依地位名分和祭祀種類而定。

胄,是古代士兵作戰時戴的頭盔。

冒,為"帽"的古字。漢代時只有小孩和少數民族戴帽子。《說文解字》雲:"小兒蠻夷頭衣也。"

從《說文解字》看中國古代服飾

2. 體衣

古代的體衣包括上衣和下衣,上衣稱"衣",下衣稱"裳",合稱"衣裳"。

體衣有兩種形制,一種是上衣下裳制,另一種是衣裳連屬制。上衣下裳制起源於傳說中的黃帝時代。衣裳連屬制,古代稱其為"深衣","深衣"與現在的連衣裙十分類似,衣和裳在要腰縫處連接為一體。

古代上衣簡稱"衣",《說文·衣部》:"衣,象覆二人之形。""衣"字古文正像上衣之形,上為左右兩種袖,下為衣襟相掩。甲骨文"衣"字其下一筆左、右方向都有,可見上古華夏先人上衣左衽、右衽都有,並無定製。

古上衣種類很多,"襦"即短上衣,是一般人禦寒的常服。"襦"很像今天的短襖,古代男女皆可穿。

"襌"與"複"相對而稱,分別指單衣和夾衣。在古代,襌多指夏衣,複多指冬衣。

古代下衣稱為"裳"。《說文解字》認為"裳"一般指裙子。原始人類沒有衣裳,赤身裸體。文明漸進後,先民初用樹葉、獸皮等遮住下身,後用布帛做成類似的圍裙,這就是最初的裙子。魏晉以前無論男女都穿裙裝,隋唐以後,裙才逐漸成為婦女的專服。

褲也是"裳"的一種,古代寫作"絝"或"袴"。最初的褲是不合襠的,只有兩條褲管,沒有褲襠,分別套在兩條腿腳上,上用帶子系在腰上,後來才慢慢發展成如今的模樣。

從《說文解字》看中國古代服飾

3. 足衣

《說文解字》中的足衣,有履部下的"履""屐"和韋部下的"韎"等。

履,是鞋的總稱。《說文解字》雲:"履,足所依也。"在古人眼裡,"履"還是"禮"的體現。《禮記·祭儀》:"禮者,履此者也。"

"韎"是"襪"的古文。《說文解字》韋部雲:"韎,足衣也。"《釋名·釋衣服》:"韎,末也,在腳末也。"古時最初的襪子是用皮作的,故從韋。古人登席必須脫襪,否則就是不禮。

從《說文解字》看古代服飾材質

中國古代服飾的材質主要有以下三種。

1. 動物毛皮

動物毛皮是最早的服飾材質。《說文解字》中也提到"以毛為表。"

隨著纖維類織物的廣泛應用,毛皮衣物逐漸減少,故而它在使用上有了標誌等級的作用。以"裘"為例,"裘"即皮衣。白狐皮是最昂貴的裘,只有帝王才能穿著,臣子只能選擇低等裘穿著,而

庶人只能穿著質地很粗很差的裘

從《說文解字》看中國古代服飾

2. 植物纖維織物

植物纖維織物主要有葛、麻、衰等。葛和麻這兩種織物有著廣泛的應用。由葛、麻製作的"裋"、"褐"等,都是粗布衣服,一般為貧賤者的服飾。《說文解字》中也提到"褐,粗衣。"褐衣不華麗,而且分量重,不保暖。魯迅書中的孔乙己雖然窮困潦倒,但他仍然不肯換下又髒又破的長衫穿"褐",

就是因為兩件衣服分別代表不同的等級

"衰"是指用草等植物編織而成的雨衣。在《說文·衣部》:"衰,草雨衣。"

3. 動物纖維織物

動物性纖維的原料主要是蠶絲。人們在新石器時就已經開始飼養並利用蠶了,到了商代,人們能用蠶絲織造精美綢緞和提花織物。春秋戰國時期,絲織品的生產已經發展的很繁榮,但它仍是上層社會的專用產品,下層人民是用不起的。

漢代重視農業,輕視商業,所以商人社會地位非常低,故而商人也被法令禁止穿絲綢衣服。因為古代的絲織品極其珍貴,所以一般在重要場合才會使用,用其來表示"禮儀"。

從《說文解字》看中國古代服飾

從《說文解字》看古代服飾顏色

色彩在古代被認為是天地間的一種元素,因此它被賦予了一定等級含義。這也使得衣服顏色的使用有了"上下有順序"、"尊卑有差別"的色彩。

《說文解字》"衣"部中有5個表示衣服顏色的字。

1.

《說文解字》雲:"襍,五彩相合。"古代的染色工藝經過發展已經較為發達,但是用作禮服的顏色,卻只能使用五種正色,因為五種正色象徵尊貴,古時只有貴族才能夠在服飾上享用五彩。

從《說文解字》看中國古代服飾

2. 袗、袨

《說文·衣部》:"袗,玄服;袨,盛服也。"袗和袨是指黑色的衣服。

黑色在周代被用作祭服,也是官僚士子的服裝顏色;秦代遵循"五德始終說",黑色在五德中有高貴的象徵,所以自然也把黑色衣服象徵為高貴;西漢初期,黃色和紫色的地位相繼提升,黑色地位逐漸降低,成為小吏的服裝顏色

從《說文解字》看中國古代服飾

3.

《說文·衣部》:"袾,好佳也。"袾,指的是硃紅色的衣服。古時候貴為"公子"的人,穿的衣服一般都是硃紅色。

4.

《說文·衣部》:"袢,無色也。"袢,指的是夏天時穿在裡面的白色內衣。

從《說文解字》看古代服飾審美觀念

1. 崇尚深衣,以寬大為美

夏商周衣服形制是上衣下裳,周代出現了深衣。《說文解字》中表示深衣的字大致有6個,深衣上下連成一體,這種服制因其裁剪方便,樣式新穎,穿著舒適,很快便流行開來,成為當時最為盛行的一種服式。無論天子還是百姓,不論男女,都可以穿之。

深衣的特點是讓身體深藏不露,顯出雍容典雅的姿態。深衣的用途,十分廣泛:文可以穿,武也可以穿。秦朝服飾主要承襲前朝,仍以"深衣"為主,分為曲裾和直裾兩種。到了漢代,《說文解字》中"袍"等表衣長的字實質上也是沿襲了這種

深衣制

漢代深衣以大袖為主。古人常以"長袖""大袖"為美。所以我國古代禮服的衣袖通常都製成寬袖、大袖,並以此來顯示出穿衣者雍容大度的風範。深衣發展到了漢代,成為了袍服,實際上它也是深衣的變種,這也使漢代服飾總體上呈現出了大氣、簡練、古樸、凝重的風格。

從《說文解字》看中國古代服飾

2. 講究細節,裁剪細緻精巧

《說文解字》"衣"部中除了收錄表示衣服整體外貌的字外,還有對衣服各部件進行較為詳細釋義的字。如:表示衣襟、衣領及衣袖的字共有16個。

其中,與衣襟有關的字有8個,其中"衽""褸"均指衣襟,"衭、袉、裾"三字則指的是衣服的前襟。"襲,左衽袍。"是指死者穿的衣襟在左邊的衣服。在我國古代的中原地區,

交領之服的衣襟都是向右掩的,只有邊遠地區或已逝之人才穿"左衽"的衣服。

與衣領有關的字有4個。其中"襮,黼領也",指繡有黑白相間花紋的衣領,這反映出了一種精細的刺繡工藝。與衣袖有關的字也有4個。其中,"袪,衣袂也",實際上指的是袖口的地方。

此外,還有表示衣服正幅、衣服邊緣、下衣鎖邊的字,還有其他一些反映古代裁剪工藝的字,如:"裁"等。通過收錄這些表示衣服部件及裁剪工藝的字,足以見古代服飾做工的精巧。

從《說文解字》看中國古代服飾

3. 重視等級制度,蘊含政治色彩

由《說文解字》"衣"部110餘字的排列順序,可以得知古代服飾本身已經成為等級制度的一種嚴格標誌,並且具有非常鮮明的政治功能,體現出古代封建社會人與人之間貴與賤、上與下的排列秩序

這種強烈的等級制度反映在服飾中,便有了《說文解字》"衣"部中所記錄的表示貴人之衣的"袞""褘"等,同時還有了表示蠻夷、兵卒等貧賤之服的"裋""卒""褚""袚"。

從《說文解字》"衣"部字整體的排列順序來看大致是由貴到賤,先名後事。這樣的排列次序無疑是古代封建等級思想的深刻反映,同時也是統治階級昭示身份,彰顯貧弱,表明等級,藉以維護封建強權政治的工具。

4. 重視喪葬,蘊含禮儀文化

古人很重視喪葬,因此《說文解字》"衣"部收錄了很多表示喪葬的字。諸如"衰""襚""褮"等等。

"衰"原指避雨之衣,後引申為用粗麻布製成的毛邊喪服。喪服是居喪的衣服制度,且有五個等級之分。"襚,衣死人也。"指給死人穿衣。"褮,鬼衣。"指古代小殮時,給死者臉上覆蓋的布巾。

這些字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我國古代喪葬所遵循的嚴格禮儀。

從《說文解字》看古代服飾的影響

我國古代的服飾對後世朝代乃至我們今天的服飾都有著深遠的影響。

  • 服飾成為等級禮法制度標誌

服飾本身成為等級禮法制度的標誌這一特點,在後世的各個朝代中都有所體現,服飾中所反映出的等級思想觀念在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中時刻都有所體現。

  • "深衣制"傳播久遠

出現於春秋戰國時期的深衣制服飾,到漢代時便逐漸流行並完善,因此出現了《說文解字》"衣"部中的"袍,也。""袍"實際上就是先秦時代這種深衣制的沿襲。而至隋唐,男子的主要服飾依然是袍,只不過是將領口處改製為圓形領口;宋代時,男子服飾仍舊是以袍服為主;元代的質孫服乃至我們今天的連衣裙、旗袍等,實際上都是沿襲了這種服制。

  • "寬袍大袖"對後世影響深

漢代的寬袍大袖也對後世朝代有著一定的影響。雖然在南北朝以及唐初期,受少數民族的影響,服飾漸趨流行窄袖。但至中唐以後,漢族服飾寬衣大袖的傳統形式得以恢復。到唐末五代時,大袖袍服已經定型,並且一直延續到宋明兩代。

從《說文解字》看中國古代服飾

  • "襠褲"推進文明進程

漢代出現的有襠褲也為我國的服飾文化及文明進程做出了巨大貢獻,這才使我們今天有著款式眾多、顏色各異的褲子樣式。

  • 促進傳統文化傳承

許慎在《說文解字》中所收錄的服飾形式及類別在後世各個朝代都基本相同。如"襦、襖、衫、袍"等在後世各個朝代中都基本為人們常穿的服飾。漢代服飾對我們今天的影響更是十分巨大的,近些年來的華服、學位服等,都能夠體現出漢代服飾巨大的影響力,以及其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作用。

結語

中國古代服飾在歷史發展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它汲取了各個朝代的服飾藝術精華,並將其在穩中有變的服飾文化中傳承於後世。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載體,古代服飾凝聚著華夏民族深厚的人文底蘊和燦爛的中華文化。

《說文解字》猶如一面鏡子,真實地折射出了中國古代服飾的歷史與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