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禮儀之爭與國本之爭,明朝士大夫死諫除維護禮制外還追求什麼?

自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權制國家以來,君主就一直大權在握,排除一些天生就受人擺佈的傀儡皇帝,大多數懂得權力集中的皇帝都是把權力牢牢握在手中的。但是絕對的權力一定會導致一系列錯誤的決定,這就需要有膽識的大臣出來制止皇帝的錯誤,最初稱之為“諫言”。但是臣子普通的諫言不一定會引起皇帝的重視,所以為了阻止皇帝個人錯誤造成的後果和實現自己忠君報國的理想,很多士大夫都冒死進諫,其中就不乏有因為諫言被處死的,這種進諫的方式被稱為“死諫”。出現死諫現象最多的還是在明朝,從成化年間的“英宗嫡後袝陵禮”之爭,臣子死諫的浪潮就再也沒有平息過,明代臣子死諫的背後,是對禮制的維護,更有著諸多的深層因素。

大禮儀之爭與國本之爭,明朝士大夫死諫除維護禮制外還追求什麼?

“死諫”代表人物:楊繼盛

一、明代死諫背後的士大夫精神

(一)嘉靖“大禮儀之爭”

“大禮儀”事件是明朝皇帝戰勝大臣的一個重要事件,但是在這次鬥爭中輸掉的大臣也並不是一無所獲,起碼他們用死諫捍衛了禮教的尊嚴,讓嘉靖皇帝對於這種爭鬥感到厭惡,在執政後期退居幕後。“大禮儀”事件是嘉靖皇帝以藩王身份承繼大統後引發的流血事件,主要圍繞大臣們遵守禮制,要求嘉靖皇帝承認弘治皇帝為父親,而稱自己的父親為叔父,而嘉靖皇帝不想這麼做展開了鬥爭。大學士楊廷和之子楊慎帶領群臣在左順門長跪不起,並以死勸諫,高呼:“國家養士一百五十年,仗節死義,就在今日。”嘉靖皇帝聽到消息後怒不可遏,馬上讓太監傳旨,命令他們不許再哭,然後逮捕了八個哭聲最大的人下詔獄嚴刑拷打,此舉非但沒有震懾住群臣,反而讓他們更加激動,哭聲也愈發震耳欲聾。嘉靖皇帝隨即又逮捕了一百多人下獄,四品以上官員革職罰俸,四品以官員下全部廷杖,打死了數十人。這件事以皇帝的勝利而告終,從此以後再也無人敢提,不過就像上文所說,這件事也給了皇帝很深的觸動,他看到了士大夫們為了禮制可以連命都不要的捨生忘死的精神,這次士大夫集體“死諫”的行為也影響了嘉靖一朝數十年的政治走向。


大禮儀之爭與國本之爭,明朝士大夫死諫除維護禮制外還追求什麼?

“大禮儀之爭”發起人:楊慎

(二)萬曆“國本之爭”

萬曆皇帝不喜歡長子朱常洛,而是喜歡鄭貴妃所生的三子朱常洵,一度想立朱常洵為太子。但是明朝全體官員都遵守“立嫡立長”的宗法制繼承原則,不斷上書要求萬曆皇帝立長子為太子,而萬曆皇帝也一直拖延,甚至長達幾十年不上朝。然而這場“國本之爭”始終沒有結束,在長達十五年的時間裡,因為此事向皇帝死諫而遭貶絀和被處死的官員不計其數,但是他們始終沒有放棄,不僅是為了太子,更是為了維護傳統禮制。萬曆皇帝最終抵不過大臣們輪番死諫的壓力,立皇長子為太子,結束了這場漫長的鬥爭。


大禮儀之爭與國本之爭,明朝士大夫死諫除維護禮制外還追求什麼?

萬曆皇帝

綜上所述,明代士大夫與皇帝的鬥爭是十分慘烈的,但是在大多數的時候通過他們的流血鬥爭還是起到了成效的。嘉靖朝的“大禮儀之爭”和萬曆朝的“國本之爭”,是士大夫們為了維護禮制而做出的極力鬥爭,雖然封建禮制在今天看來是一種迂腐的制度,但是在封建社會它就是維護國家有序發展的一種行之有效的制度,離開了禮制就混亂了尊卑,禮制對於熟讀《四書五經》,遵守封建倫理道德的士大夫來說,禮制是比生命更重要的東西,所以這些鬥爭中的絕大部分就是在維護禮制,這也是士大夫冒死進諫的最主要的原因。


大禮儀之爭與國本之爭,明朝士大夫死諫除維護禮制外還追求什麼?

《四書五經》

二、“死諫”的深層原因

(一)追求“天下為公”

“天下為公”的觀念早在各種思想百家爭鳴的春秋戰國時就已經誕生了,古人認為“天下為公,是謂大同”,“公”指公平公正和一視同仁,這種思想運用到治國理政上,就要求君主應該以公正的姿態對待百姓,所以“天下為公”的思想就是一種樸素的民本思想。但是明代君權至上的理念一直與“天下為公”的民本思想相互矛盾,君王們始終把國家看做個人的私有財產,永樂皇帝面對方孝孺的指責痛罵,只是一句簡單的“此朕家事也”,就滅掉了方孝孺的十族,嘉靖皇帝和萬曆皇帝又何嘗不是把國家看做朱家的私有財產,在他們的眼裡無論是官至高位的內閣首輔,還是戰功赫赫的開國功臣,都不過是他們的貼身奴僕罷了。然而君主這種“私天下”的思想是儒家士大夫所無法容忍的,他們理想中的君主應該是萬民的榜樣,而不是自私任性,為一己之私不惜流血漂櫓的人,而且“為生民立命”、“治國平天下”的理想也促使他們敢於通過死諫去匡正君主過失。面對萬曆年間流毒天下十幾年的“神宗礦稅”,每一年都有大臣冒死勸諫,萬曆三十六年勸諫的王邦才、李獲陽,都因為得罪了皇帝慘死在詔獄中,但是反對礦稅的行動始終沒有停止,甚至連內閣首輔沈一貫都上奏指責萬曆皇帝害民不淺。雖然他們的行為有時候效果微乎其微,但是他們始終遵循著“天下為公”、“民重君輕”的民本思想,只要是為了百姓的正義之舉,死亡也就不足為懼了。

大禮儀之爭與國本之爭,明朝士大夫死諫除維護禮制外還追求什麼?

“天下為公”牌匾

(二)追求忠孝之道

儒家思想最早用忠和孝來形成一種具有超強凝聚力的等級制度,其目的是讓這個等級內部的所有人都對長輩盡忠盡孝,維護宗法制血緣關係。隨著封建國家的建立,這種忠孝之道被融入於君權之中,即君主是為君父,大臣們要像對待自己的父母一樣對待君主,忠孝一體,不僅是對君王的盡忠盡孝,也是對國家的盡忠盡孝,如果臣子反對君王,那就是不忠不孝。但是自古以來只有君王尊重他的臣子,臣子才會回報國家和君王,縱觀明代的皇帝,即使是對自己的先祖也很難做到盡忠盡孝,對於大臣更是非打即罵,從明太祖開始對於直言諫諍的大臣動輒處死,導致一部分臣子不敢再直言進諫。然而大部分臣子還是在努力追求忠孝之道,他們不再認為完全唯皇帝馬首是瞻的人就是忠臣,而是通過死諫來勸諫皇帝,比如歷經永樂、洪熙、宣德、正統四朝的老臣李時勉,被洪熙皇帝打斷了肋骨也要以死進諫;嘉靖朝的海瑞備棺死諫;萬曆朝的雒於仁直接痛罵皇帝是酒色之徒等等。這些人並非是故意違背皇帝的意願不忠不孝,他們恰恰是追尋忠孝之道,想讓那個已經扭曲的時代迴歸正軌,才要通過死諫來證明自己的忠誠。


大禮儀之爭與國本之爭,明朝士大夫死諫除維護禮制外還追求什麼?

四朝諫臣:李時勉

(三)回擊皇帝輕視

明代對於士大夫的輕視程度很高,從明太祖獨創的“廷杖制度”就可見一斑,而且從明太祖開始,為了加強對百官的監視,專門設置了錦衣衛不經過任何法律程序就可以直接逮捕大臣,後來設立的東廠和西廠更是對有犯罪嫌疑的大臣百般侮辱,明朝的歷代皇帝對於不聽話的大臣也都是棍棒相加,進諫的官員在皇帝和廠衛制度的雙重打擊下非死即殘,可見明代對於士大夫的輕視已經到了何種地步。孔子曾經說過:“刑不上大夫”,但是這句話的意思並不是說對於犯罪的士大夫完全不能做以處罰,而是君主在維護士大夫尊嚴的情況下,用禮教來感化他們,然後再施以懲誡。這種法制原則在明代之前幾乎都被遵守著(元代除外),但是到了明代,對於文人士大夫的殺戮可謂是前所未有的慘烈。即使是這樣皇權至上,士大夫毫無話語權的時代,他們也盡力做到了天下為公和忠君愛國,但是有時候他們真的沒有辦法讓皇帝承認錯誤,於是他們只能通過死諫,以一種強硬的姿態讓皇帝記住自己,用鮮血來回擊皇帝的蔑視,總會對皇帝起到一些震懾的作用。這種方法或許搭上了全部的身家性命,但確實是那個時代最好的選擇,也是最無奈的選擇。


大禮儀之爭與國本之爭,明朝士大夫死諫除維護禮制外還追求什麼?

廠衛制度下,東廠西廠的廠公很多時候甚至會凌駕一般大臣之上

結語

明代特殊的社會環境造就了一批敢於冒死進諫、針砭時弊的鐵骨錚錚的士大夫,他們希望通過自己算的力量來讓君主減少錯誤決策,實現國家的安定,首先是拼死維護禮制,讓國家依靠禮制正常的運轉下去,他們深知禮在落實道德規範、維護等級秩序、鞏固等級制度的重要保障,是那個時代最重要的“法律武器”,所以寧可死諫也要維護它。這些士大夫深受儒家思想的薰陶,始終以維護儒家禮教和天下為公、追求忠孝的角度出發,通過死諫對君王形成制約,也實現了自己報效國家的理想,即使為此付出慘重的代價,甚至是失去了性命,他們也認為非常值得。他們為君王指正過失、為百姓創造福祉、為社稷鞠躬盡瘁,實現了人生的價值,雖然有一些人是為了沽名釣譽而故意死諫,但是大多數明代士大夫死諫背後的錚錚鐵骨,是非常值得肯定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