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職媽,你以為找到工作就能重返職場了嗎?聽聽39歲二娃媽怎麼說

文 | Lucy

“你們說說看,人到中年,除了一地雞毛,還能怎麼辦?”

全職媽,你以為找到工作就能重返職場了嗎?聽聽39歲二娃媽怎麼說

一個陽光明媚的下午,咖啡廳坐滿了人。我坐在咖啡廳長條桌的一端,小口喝著咖啡,等待朋友到來。長條桌的另一端,坐著五位中年女性,看來也是難得的閨蜜相聚。三個女人一臺戲,何況五個。於是,她們談論的內容就源源不斷地順著長條桌飄了過來。

其中一位一口氣吐了一大段苦水:

我在家看娃看了3年,好容易熬到二娃上幼兒園了才有機會出來。這家公司我剛去才1個月,好多事情都還在摸索。公司對業績的要求也不低,兩三個月沒有產出,工作就不穩當。


我們沒有老人幫忙帶娃,好在老公是銷售,時間靈活些,可以在家看一下孩子。但是男人帶孩子,你們懂的,每天我回家一大倆小都是在看電視,倆娃看得眼睛都直了。我累了一天回家,大人小孩都沒有一句熱乎話。


白天的時間都在公司,我現在39歲,也想開始為40歲以後轉型做點準備,所以一週有幾天晚上到家還得上網課,老公就挺生氣,因為之前有商量過他負責白天我負責晚上,所以就經常吵架。


他做銷售二十來年,其實也著急想自己做點事,怕再拖幾年就沒心思折騰了。我賺得沒他多,他老想讓我呆在家裡,可是現在靠誰能靠得住?咱們還得靠自己啊......

全職媽,你以為找到工作就能重返職場了嗎?聽聽39歲二娃媽怎麼說

這一段下來,別說那幾個閨蜜了,連我也難免跟著嘆氣:“是啊,這不就是典型的職場女性的中年危機嗎?”

可是,這一地雞毛的中年危機,要怎麼破呢?作為職業生涯教練,我想從以下角度分析分析,並從中找到“破局點”。

中年危機,透過現象抓本質

人到中年,承擔的社會角色會越來越多:工作者(職員或創業者)、父母、夫妻、子女、朋友、學習者、持家者(家庭管理者)、娛樂者(自己也需要快樂)等等。

30歲成家之前,我們的精力處於峰值,自己的父母多半還年富力強,真真兒是一人吃飽,全家不愁。30歲後,人的精力開始不斷下降,而成家生娃後,各種角色不斷增加,對我們的要求也不斷上升,這中間的缺口,就是中年危機的本質。

因此,有人很形象地比喻:“人生就是個大鳥巢,我們就像是鳥媽媽,窩裡面有很多隻小鳥,每隻都嗷嗷叫。鳥媽媽每次叼回來一條蟲子,放誰嘴裡都覺得有負罪感。”這樣隱喻的人生,真的會讓人很絕望,因為看起來是無解的。

全職媽,你以為找到工作就能重返職場了嗎?聽聽39歲二娃媽怎麼說

事業家庭,維持動態平衡

面對聚焦事業家庭平衡困擾的來詢者,我常常會先問一個問題:“能描述一下你理想中的平衡是怎樣的嗎?”

很多來詢者都會展開想象的翅膀:有充足的睡眠,然後有時間和家人孩子從容地吃頓豐盛的早餐。送娃去學校後,到公司開始工作。工作基本都很順利,我幹得開心,外界也認可,收入不錯,早九晚五,不用加班。下班路上順便接娃。回家能和家人孩子從容地吃頓豐盛的晚餐,然後孩子學習,我也學習,為了更好的事業發展。孩子最好不需要家長輔導(全部交給線上教育)。學習完,還能有點時間健身(健康和身材挺重要的)。健身完,洗好澡,最好還能有點時間刷個劇,如果還能養只狗或貓,邊刷劇邊擼貓,就完美了......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怎麼算,要維持這樣的一天,24小時都是不夠用的,更別說不需要輔導的孩子通常都是“別人家的孩子”,而自己家的常常都是“熊孩子”。

全職媽,你以為找到工作就能重返職場了嗎?聽聽39歲二娃媽怎麼說

有事業家庭平衡困擾的人,最容易陷入的誤區是:追求人生的“靜態平衡”。什麼是靜態平衡呢?就像天平一樣,每時每刻兩邊都是均等的,平衡的。就像開篇中吐槽的二娃媽,和老公每天白班夜班地分工看娃,結果一旦失信,就引發衝突。

我們必須承認,人生要維持平衡本就是很難的。而要追求靜態的平衡更是難以實現。因為工作是會變化的,孩子是會變化的,其他家人也是會變化的,在不斷變化的情境下只可能追求“動態平衡”。什麼是動態平衡呢?就像是騎自行車,有時偏左有時偏右,但只要掌握好邊界,及時調整,就不會掉下車來。

因此,不要執著於平衡的一天,將時間線拉長,也許一週,也許一個月,也許更長週期,從這樣的思路去追求平衡會更有機會實現。比如開篇的二娃媽,如果能與老公從一月的時間跨度去規劃分工看娃,也許家庭矛盾能得到有效緩解,夫妻雙方也能更加從容。

全職媽,你以為找到工作就能重返職場了嗎?聽聽39歲二娃媽怎麼說

時間分配,找到階段重心

當我問來詢者:“能描述一下你理想中的平衡是怎樣的嗎?”也有一些人會描述得很籠統,比如:我希望當前的工作能夠有提升,同時我也覺得年齡到了,應該為人生下半場做些探索、準備,可是孩子也在成長的重要階段,孩子只成長一次,老公也有計劃創業,父母年紀也大了......總之,好多事,好糾結:在公司,想著家裡;陪著孩子,卻記掛著工作......我是不是太貪心?

這樣的來詢者,問題的根源多半在於:沒梳理清楚,在這個階段,最想要、最重要、最應該抓的是什麼?分不清楚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眉毛鬍子一把抓。

又說回開篇的二娃媽,在同一階段,集中了“新工作立足”、“未來轉型準備”、“老公想要創業”、“照顧孩子”、“夫妻關係”5個重點,全都抓,勢必都處理不好,必須排出優先級,進行取捨,才能通過撬動一點來盤活全局。

如果是我,我應該會主抓“新工作立足”和“夫妻關係”,以此撬動事業和家庭兩個領域。關於“未來轉型準備”,可以將時間固定的“上網課”調整為時間更靈活的在通勤路上的“看書、聽書”。此外,“未來轉型準備”也需要在和諧的“夫妻關係”基礎上,與“老公想要創業”進行統籌安排,否則很難“獨活”。

看到這裡,可能有人會問,有什麼更具體的方法可以幫助我進行優先級的排序,從而完成取捨嗎?有的,那就是“細化再細化”,“澄清再澄清”。

實踐中,用"OKR”的框架,“SMART”的原則對每個點的具體目標持續細化,能夠很好地幫助我們進行優先級的排序。如果希望提升這一步的質量和速度,也可以考慮找專業的職業教練支持。

全職媽,你以為找到工作就能重返職場了嗎?聽聽39歲二娃媽怎麼說

管理精力,提升個人效能

當然,每個人一天就24小時,可“壓榨”的空間是很有限的,因此,提升個人效能效果更好。提升個人效能是個很廣的研究領域,但精力好肯定是提升個人效能的基礎。

精力好的人的狀態是肉眼可識別的,比如:總是精神煥發,走起路來健步如飛;做事聚精會神,效率過人;心態樂觀豁達,遇到困難不過分焦慮。而精力差的人,則容易犯困,注意力下降,有時想做點事,但微信一刷,遊戲一玩,時間就沒了,很難控制住自己。

因此,磨刀不誤砍柴工,要有意識地進行精力管理,包括:體能、情緒、注意力和意義感。

好的精力=充沛體能+積極正面的情緒+隨時可以聚焦的注意力+明確的意義感

全職媽,你以為找到工作就能重返職場了嗎?聽聽39歲二娃媽怎麼說

小事著手,微調才是王道

追求平衡的人生,真正落實到行動上的時候,往往都是從小事著手。見過剛學騎自行車的人嗎?容易大幅度地調整扶手,坐在車上拐來拐去,車卻跑得很慢,這樣多半是要從車上摔下來的。而騎得又快又穩的人哪怕面對複雜的路況也只需要進行微小的調整。

追求事業家庭平衡也千萬不要指望憋個大招,一招制勝,要給自己和他人充分的時間和肯定。

新的工作,需要時間摸索、上手、熟悉和拓展,必須一點一點磕;

職業轉型,需要更長的時間探索、嘗試和準備,只能一步一步走;

精力管理,可以從晨起的一杯溫開水開始;

夫妻關係,不一定需要昂貴禮物,遠途旅行,一句同理的關心,一個感恩的擁抱,足以打動人心......

全職媽,你以為找到工作就能重返職場了嗎?聽聽39歲二娃媽怎麼說

人到中年,難免一地雞毛,但我們有方法可以活得更好。

共勉。


不講大道理,專注鏟問題。歡迎關注、轉發、評論、私信

想用半年實現一個職業發展目標?

別再一個人去戰鬥!找個【職業發展合夥人】,組隊打怪,升級更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