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情》“這是水墨動畫的典範,也是傳統文化的底卷”

(已加入維權騎士原創保護,抄襲必究)

由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拍攝製作的《山水情》,上映於1988年,滿滿的中國元素,就是如今看來依然驚豔,遺憾的是,製作難度和時代的衝擊,讓它成了中國水墨動畫的絕唱,也變成了動畫徹底商業化之前最後一部動畫精品。

《山水情》“這是水墨動畫的典範,也是傳統文化的底卷”

第一次看這部作品,還是在高中的美術課堂上,那時年齡尚小,並不一定能完全體會那份師徒之間彼此成全的感情,只覺得如同品讀一首古詩一般,回味悠長。

但其實它的故事並不複雜,一位老琴師昏倒在荒野渡口,路過的漁家少年將他帶回家中休養,卻意外讓琴師發現他難得的音樂天賦,於是決定將自己一身技藝親授於他。

待學成,希望徒弟能更上一層樓的師父,攜徒弟駕舟而去,登高而望遠,在大自然的薰陶中,徒弟心生嚮往,師父也自認完成了使命,於是將古琴贈與他,徒手離去。

整個短片沒有一句臺詞對白,卻因為恰到好處的背景音樂加持,以及環境的鋪墊,讓一切絲毫不曾影響它的韻味。

再加上如今的我們再難看到如此有誠意的水墨作品,更讓一切變得越發珍貴起來。

《山水情》“這是水墨動畫的典範,也是傳統文化的底卷”


一,敘事技巧:通過外界景物來表達主角心情,並通過山水間的變化展現人物內心的活動

屬於中國文人含蓄內斂的特徵在這個短片裡彰顯的淋漓精緻,而那份隱喻的表達,也讓整個故事蒙上了更深厚的文化底蘊。

整個短片的環境鋪墊,非常具有層次感,我們都知,在文學作品中,環境的描寫是服務於主題思想以及人物刻畫的。

同樣,短片中的環境變化,便是隨著人物內心的活動,起到了襯托,渲染的作用。

  • 秋去冬來,落葉歸根,暗示時間的流逝

水墨風,線條感強烈,但在畫面刻畫中,並沒有具體的時間指向,而色彩就變成了唯一具有暗示意味的標準。

從一開始人們只知漁家少年將老琴師帶回家中休養,以及他們之間如同知音一般以音樂會友的惺惺相惜。

緊接著畫面一轉,少年獨自撫琴,師父在一旁指導,而天空中楓葉泛紅,並隨著秋風翩翩起舞時,我們才意識到了時間的流逝。

然後是少年獨自撫琴,並且畫面裡的落雪栩栩如生,暗示冬天的降臨,也是指代徒弟的學已成。

環境的細節描繪,側面為我們展現了老琴師與少年之間的相處,也增加了整個故事的真實性。

《山水情》“這是水墨動畫的典範,也是傳統文化的底卷”


  • 竹的蘊意,君子為竹,既代表祝福,也代表節節高升

短片中對環境的另一份刻畫,出現最多的就是竹,竹也被我們稱為君子,有祝福之意,也代表了節節攀升。

少年學琴,技藝突飛猛進,從最開始以琴會友時出現的竹,到後來少年能獨自演奏時畫面特寫裡的竹,都是一步步展示出少年的進步,以及更上一層樓的必然性。

  • 大魚帶著小魚覓食,大鷹帶著小鷹攜手翱翔,暗示師徒分手

老琴師將自己技藝全部教授,但顯然少年的才華不該止步於此,如何讓他變得更好,師父陷入了沉思。

而這時溪水中的大魚帶著小魚覓食,天空中翱翔的大鷹帶著小鷹,一下子讓師父豁然開朗。

泛舟而上,登高望遠,此時畫面裡河流的湍急暗示前路風險,卻也只有經受住考驗,才能真正“出師”。

大自然讓少年心神嚮往,師父卻也深知,是時候該“放手”離開了,於是臨別贈琴,師父的背影越發模糊,而少年也以一曲琴音相送。

“志比天高”,充滿了隱喻性,不僅代表少年的追求,更是老琴師同樣將自己的精神品質傳承的美德。

《山水情》“這是水墨動畫的典範,也是傳統文化的底卷”


二,構圖與細節:國畫與現代動畫技術的完美結合,水墨風的自然渲染,意境虛實相生,回味悠長

水墨動畫的製作其實非常考驗功底,所以短片看完,給人的衝擊和震撼感也只剩下滿滿的欽佩之意。

我們總是驚歎西方作品的先進,事實上曾經的我們也曾令全世界驚歎,只是這樣一份極其考驗耐心的作品,它巨大的藝術價值也註定同商業化脫離。

所以原本以為可以成為一個跨時代的起點,卻不想成為了絕唱,也到底是令人唏噓不已。

在更多資料記載裡,整部短片的拍攝手法,也是當時絕對算是創新的嘗試。

攝影師打破了傳統逐格拍攝手法,對準原幅背景進行拍攝,再與逐格拍攝的鏡頭相合成,充分發揮中國水墨畫特色。

而在處理師徒離別的高潮戲時,更是採用畫家現場作畫,攝影師現場拍攝的手法,使得影片充分展示了筆情墨意帶來的層次感和節奏感

非常具有中國風格,也是與如今主流方向截然不同的另一份感受。

《山水情》“這是水墨動畫的典範,也是傳統文化的底卷”

水墨畫向來以其空間構圖突出細節,留白也好,虛實相生也罷,都是用畫風的細膩和線條的靈動展現形似的同時不喪失神韻。

所以我們回過頭再來看整個短片時,雖說人物線條簡單,色彩也以黑白為主,但這份簡陋的形象卻創造出來非常豐富的藝術效果,也已然完全展現出中國風獨特的魅力。

在如今幾十年過去,我們依然能感受到當時主創團隊的用心和誠意,也是這部作品得以經久不衰的證明。

而更難得的是,它恰到好處的融入了“道家思想”,那種與世無爭,追求寧靜致遠的態度也一直在老琴師身上顯現。

所以總結來看,整個短片一氣呵成,一邊向我們證明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一邊也暗示需要我們花更多的精力才能將這份財富弘揚出去。

而在這其中,最關鍵的也便是穿插其中的古琴所流露出的那份文化內涵。

《山水情》“這是水墨動畫的典範,也是傳統文化的底卷”


三,音樂魅力:配樂和場景的完美配合,“未見其人先聞其聲”,讓一切畫面更有代入感

短片無論是故事層面還是技術層面都能代表它的巔峰地位,而穿插其中的音樂和背景聲,更是向我們展現了傳統樂器和大自然原始聲韻別樣的魅力。

  • 環境音

老琴師出場之時,站在渡口眺望遠方的他,頗有種“孤舟蓑笠翁”的韻味,這時的環境音是湍湍的流水聲,加上白茫茫的一片霧氣,給人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

而這種環境音也一直穿插在整個短片當中,鳥兒嘰嘰喳喳的叫聲,微風輕輕吹起的呼呼聲,以及多次出現的流水聲,都是在這份刻畫中,烘托了氣氛,也凸顯了人物情緒的不斷變化。

  • 少年的笛聲,師父的琴音

少年的出場,所謂“未見其人先聞其聲”,泛舟而遊的少年是先將聲音傳遞給了老琴師,才有了後來的載渡。

這也是一處鋪墊,因為有了這個連接,也才有後來的一系列的故事延續。

少年的音樂天賦,琴師有了耳聞,也才願意傾囊相授,而後來的以音樂會友的那部分,是我個人最喜歡的。

老琴師在少年家住下,少年泛舟歸來之時,依然吹著他的小曲,而琴師的和鳴,一下子讓少年見識了另一份驚喜。

《山水情》“這是水墨動畫的典範,也是傳統文化的底卷”


琴師彈一遍示範,少年跟著彈,這是他們師徒結緣的開始,也是少年除去漁家擺渡身份,正式和音樂接觸的開端。

短片對於彈琴的指法是依照現實而來,也是其中苛刻的一個細節。

這樣充滿古典韻味的傳統音樂,給了短片全新的靈魂,也彌補了沒有臺詞對白背後,情感的彌補。

古琴的“靜”可以說是它最大的聲音特色,安靜的環境,平和的心境,但凡帶有“功利”的色彩,就大大喪失了它原本的韻味。

加上“琴棋書畫”向來被推崇為文人風情傲骨的象徵,所以整個短片以古琴為連接,其實也是展現了傳統文化中修身養性的美德。

《山水情》“這是水墨動畫的典範,也是傳統文化的底卷”


四,文化延伸:古琴象徵著文人風情傲骨,而最後的贈琴意味著文化的傳承以及這份精神的延續

整個短片最後迴歸到了一箇中心,即對文化的傳承,也昇華了主旨。

中國的意蘊美,向來講究“言已盡而意無窮”,老琴師對少年的祝福,在贈琴當中凸顯的淋漓盡致,也是一種文人精神的延續。

對於國粹的傳承向來是如今的我們所面臨的難題,傳統藝術,受到商業化的衝擊成了不可避免的一件事,如何“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也是如今最值得深思的現狀。

中華上下五千年,有太多文化瑰寶還等著我們去挖掘,當商業化不可避免成為主流方向的時候,如何保護這些財富,是我們每個人不可推脫的責任。

《山水情》“這是水墨動畫的典範,也是傳統文化的底卷”


浮躁的人心讓更多人無法平靜下來去感受曾經的那份“風華絕代”,這是京劇的沒落,碎片化閱讀的衝擊,讓更多人沒有耐性再去品讀一本經典的內核,這是文學名著的灰濛……

或許依然還在堅守的一群人想要證明這些是不會“過時”的,但得承認,只有當更多普通人也能真真切切參與到這份文化的保護當中,也才能在時代飛速發展的當下,避免商業化的進一步侵蝕。

這是屬於我們的財富,請不要讓它躺在歷史的長河中成為過往,我們在適應這個時代的同時,也請守住老祖宗留下的東西,而歷史藉由藝術宣告,也是為了告訴我們,傳承的精神,代表的就是永恆的靈魂。

文化不滅,經典才能永恆。

圖片來自動畫短片《山水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