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為什麼不接受法國"越南中立化"的方案?這些你知道嗎?

1965年8月8日,中國駐法使館第二份關於戴高樂和平計劃的分析報告發回了國內。這份報告內容更為詳盡。該報告認為戴高樂關於和平解決東南亞問題的倡議是法國重返東南亞的重要一環,法國的目標是在1954年日內瓦協議的名義下,建立法國影響下的印支中立區,並進而擴及其他東南亞國家。為此法國採取了排擠美國,利用與遏止中國的策略,並在限制印度地區的革命力量。在越南問題方面,報告指出法國政策的第一步是實現南越中立化,建立親法政府。第二步是把北越從社會主義陣營拉出去,實現北越中立化,並在這個基礎上實現南北統一。

中國為什麼不接受法國

對於與中國建交以來法國對中國的外交行動,報告認為法國將中國視為其重返東南亞的潛在敵手。但同時法國又十分重視中國的地位和作用,認為無中國參加,不可能解決東南亞問題。法方認中國需要致力於國內建設,所以為了東南亞有一個免除美國威脅的穩定局面,法國認為中國可能會接受中立化的解決辦法。故在建交初期,法國積極爭取中國的配合和支持,利用中國影響排擠美國,推行中立化政策。但鑑於中國的堅決態度,法方多次就會議條件向中國試探摸底後,不再對中國支持法國的方案抱有幻想。

不過報告認為法國並沒有因此放棄,馬爾羅的訪華以及妄圖從越方入手,迫使中國接受談判,都證明了這一點。報告結論認為雖然法國視中國為主要障礙,但為了保證法國中間人的資本,並不敢得罪中國,所以中法關係全面惡化的可能性很小。中國方面的分析從日後法國的解密檔案來看,對法方意圖的判斷是基本準確的。駐法使館的該報告應當進一步鞏固了中國的立場。那麼中國為何會對戴高樂的計劃採取否定的態度呢?

首先是1965年2月越戰全面升級之後,中國政府業己無法利用戴高樂的和平計劃來阻滯美國對越南事務的大規模軍事介入。六十年代初期,中國所面對的周邊環境是複雜的。為了實現國內的發展,周邊地區不應出現較大的戰事與動盪。這一時期中國的對越政策是不希望北越與中國所認可的南越民族解放陣線的運動導致南越產生嚴重動盪,因為這必會引起美國對越南問題的大規模干預。美國肯尼迪政府在南越地區採取的"特種戰爭"引起了中國的高度警惕,並由此相對應地加大了援越措施。但是,越南局勢尚處於可控範圍之內,而且沒有擴及北越,所以此時"特種戰爭"不會對中國構成直接的威脅。

中國為什麼不接受法國

因而,在1965年2月之前,戴高樂所提出的召開一個無先決條件的國際會議來解決包括越南在內的印支問題的方案得到了中國的部分認同。中國在這一階段也公開提倡通過重返1954年日內瓦協定來和平解決越南問題。中國政府在公開場合下對越南問題的看法與戴高樂的和平計劃多有重合之處,所以最初法國與中國的接觸進展較為順利。中國似乎是想利用法美矛盾來限制戰爭的規模,防止或拖延美國的大規模軍事幹預,同時也不關閉談判的大門。這樣就可為北越在戰爭擴大之前解放越南南方贏得寶貴的時間。此實為一種兩全之策。但是,基於對法方具體意圖的不明確,在法方的再三試探下,中方都未給予明確回覆,只是對解決老拔問題的方案抱有極大興趣。

由此出現了一個奇特的局面,中國即不否定戴高樂的和平計劃,但又不明確支持"越南中立化"的倡議。不過,從1965年2月開始,美國約翰遜政府所採取的越戰升級政策使得戰事擴及至北越,這嚴重威脅到中國的自身安全。由是,援助北越抵禦美國的侵略成為中國對越政策中的首要任務。在中國看來只能通過武力才能撲滅美國的囂張氣焰併為日後的談判鋪平道路。作為戴高樂的和平計劃中重要的組成部分,無先決條件的國際會議在中方眼中己不合時宜因為戰爭已經擴大,其阻滯美國大規模軍事介入的作用便消失殆盡了。

其次是中國的外交政策向"左"傾斜。從1962年開始,中國的外交政策逐漸"左"轉,從之前務實的外交策略逐漸走向"中國革命中心論"。在外交事務裡以一種革命的,左"的眼光看待問題,並將美國作為對外鬥爭中的重要敵人。以"兩個中間地帶"的理論來分析,法國是中國在第二中間地帶中值得團結的重要對象,不過值得團結的原因是戴高樂所倡導的法國外交的獨立姿態中有"反美"的傾向。於是,在看待與法國的關係時,中國認為法國是建立"國際反美統一戰線的間接同盟軍",所以要利用由"戴高樂主義"所導致的法美矛盾,推動法國的"反美鬥爭",以此擴大"國際反美統一戰線"來對美國進行最大孤立與最大打擊。因此,在中方看來,戴高樂的和平計劃可以動搖美國在第一中間地帶"尤其是東南亞的地位。在一系列的交涉過程中,中國政府從領導人到使館工作人員都對法國的方案表示欣賞,並試圖利用這一"法美矛盾"。不過,中國外交"左"轉的另一面卻又使得中國必對戴高樂的方案採取否定態度。

中國為什麼不接受法國

從意識形態角度分析,戴高樂政府歸根結底是一個資本主義政權,與中國的社會制度存在差異,所以除"反美"以外的其他政策都是當時的中國高層認為需要提防的地方。戴高樂在向前線使館工作人員表述他對東南亞問題的看法時指出,他提倡的讓越南恢復和平與實現中立的計劃是為了恢復法國曾經在那裡的特權。而這套方案可以很好得排除社會主義因素對該地區的影響。中國已通過日本媒體的報道初步瞭解了戴高樂的最終目的。隨後,駐法大使館發回的報告則證明了媒體報道的準確性。如此一來,中國無論如何都不可能接受這套解決方案。第一,如果接受了,就等於背棄了中國所倡導的"反帝,反殖和支持民族解放鬥爭"的原則,這必將對中國"革命中心"的地位造成打擊。

第二,戴高樂的構想是在越南中立化旳基礎上實現南北統一,產生一個非社會主義性質的國家,結合柬埔寨與老拔的中立化實現印支地區中立化。這一構想如果實現,將對中國在東南亞的影響力造成極大的威脅。這些可以說都是當時的中國不願意看到的景象。所以中國否定戴高樂的和平計劃是早晚的事,而越南戰爭的升級使得中國提前向法方表達了自己的明確立場。

最後,中蘇同盟的破裂也應該被考慮進來。戴高樂的和平計劃中,蘇聯被認為是對越南問題也能起到重要作用的國家,所以法國積極向蘇聯展開外交活動,謀求支持。但是,同盟破裂後的中國也逐漸將蘇聯作為"批判"的對象。而在與北越的關係上,中蘇又成為了競爭對手。法國的這一做法,中國是存有疑慮的,因此實時關注法國與蘇聯的接觸情況,以防"法蘇合謀制華"。在從駐法使館發回的分析報告可以看出,中方此時對於法國與蘇聯在戴高樂的和平計劃上所達成的一致十分不滿,認為這是蘇聯要通過與法國配合來離間中越關係。法國方面通過與中蘇的交流也知曉了中蘇兩國之間的不和。但是也許法國並不知道這可能會影響到中國對法方計劃的判斷。

中國為什麼不接受法國

在歷次中法的交涉裡,可以看出,法國認為的首要矛盾是中美矛盾而非中蘇矛盾。於是,法方判斷向中方透露與蘇聯交涉的具體情況應該不成問題,並且還在交涉中明確指出蘇方支持戴高樂的和平計劃。但法國可能不知道,這樣反而加深了中國"法蘇勾結合謀制華"的想法,並由此造成對戴高樂和平計劃的負面印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