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重重?家校共育如何走出合作誤區

矛盾重重?家校共育如何走出合作誤區

突然的疫情,讓親子關係和家校關係經受前所未有的“考驗“,最近各地”神獸“陸續迴歸校園,對於家長而言是一次短暫的”解脫“。

“疫情太破壞親子關係了,一個好好的幸福家庭,讓個小孩子攪得雞犬不寧。“不少父母都在社交平臺表示。伴隨疫情的持續,孩子,家長和學校之間累積的矛盾爆發,各種問題接踵而來。

矛盾重重?家校共育如何走出合作誤區

究其原因,還是一些 家長長期缺席孩子的教育 ,認為教育孩子只是學校的責任,把學校當成“託兒所“,長期將自己置身教育系統之外。


這是相當一部分中國家長傳統認知上的弊端,認為自己只要保證孩子的 衣食住行 ,其他方面就放任孩子 野蠻生長


自己平常只關注成績單即可,有些家長甚至連家長會都不能按時參加。


矛盾重重?家校共育如何走出合作誤區


蘇霍姆林斯基曾在《給教師的建議》中指出:“教育的效果取決於 學校和家庭的教育影響的一致性 ,如果沒有這種一致性,那麼學校的教育教學過程就會像紙做的房子一樣容易倒塌。”

馬忠虎也在《家校合作》一書中談到:“ 家庭和學校形成合力 對學生進行教育,使學校在教育學生時能得到更多的來自家庭方面的支持,家長在教育子女時也能得到更多的來自學校方面的指導。”


因此,家校共同參與至關重要。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相互配合,增強家長的責任感,提高家長對教育的參與度。不僅能很大程度上緩解親子關係,還能緩解家校之間的矛盾。

但是,家庭與學校攜手教育,可能會因為兩者之間的

教育理念,教育觀點,教育方式和教育責任劃分 等問題,而產生新的衝突。

誠然,這是教育發展的必然性,但是衝突並不代表著“戰爭”,我們只要追本溯源發現家校共育矛盾的原因,找到新的方式來解決家校矛盾,彌補教育領域中對家校衝突研究的不足,推動家校衝突理論的構建。


家校共育矛盾產生原因


原因一:長輩參與信息無法正確傳遞


現在,大多80,90後已經初為父母,但是這屆00後和10後有一個很普遍的特點,那就是長期跟著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父母因為工作原因參與度非常少。


父母對於孩子教育的意見,都是通過爺爺或外公來轉述給老師。

這導致溝通偏差,互相不信任。


原因二:家庭內部存在教育理念偏差


對於孩子來說,父母和父母長輩之間的教育方式存在分歧,家庭內部存在分歧,這讓老師溝通十分困難,前段時間熱播的《安家》就討論過隔代帶娃的矛盾。


矛盾重重?家校共育如何走出合作誤區


最可怕的是,有時候爺爺奶奶還會攔住父母的教育權,讓父母喪失對孩子教育的主導權。這也為家校矛盾埋下隱患


原因三:家長教育觀念落後


對於有些觀念比較落後的家長,尤其是貧困偏遠地區的家長來說,根本就沒有意識到自己也是孩子的“老師”這一角色。


他們普遍認為讓孩子健康成長,就完成義務。缺乏對自我的角色認知。


這一現象甚至還普遍存在,尤其是對於一些本身受教育程度就不高的家長來說尤為突出,“樊勝美”們的明天仍然令人擔憂。


矛盾重重?家校共育如何走出合作誤區


原因四:對自我角色缺乏認識


對待教育有一個普遍現象,那就是溝通一般是 老師為主導地位


一般都是老師主動找家長溝通孩子當前的一些問題。很少有家長會主動就最近孩子的狀態和表現與老師進行溝通。


但是隻要孩子一出現成績方面的變化,就開始推諉責任與學校。

無論是老師、還是家長,或者學生,都需要找到根本的解決辦法,用對了方法,或許在建立和諧的家校共育模式時能事半功倍。

家校共育矛盾的解決辦法


辦法一:增加學校互動模式


學校要意識到:“在處理教導學生之外,還需要對家長進行教育”。


可以將目前最先進的教育理念傳遞給家長,讓家長重視學生未來規劃和個性教育的重要性,而不是隻是通過成績來考核學生和學校。

成都石室中學校長田間 曾表示:“三流的家長看成績、二流的家長看成長、一流的家長看自己”,他號召家長從自身出發,對自己進行教育,才能更好地理解孩子,理解教育,而不是一味的去要求孩子。

很多父母教育孩子時也是摸索前進,因此自我教育尤其重要。就像《小歡喜》中告訴我們的:“孩子把最美好的一部分給了你,其實你是更大的收穫者“。

矛盾重重?家校共育如何走出合作誤區

辦法二:老師家長平等互助相互信任


《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指出:“堅持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相結合,堅持協同配合。發揮學校主導作用,引導家庭、社會增強育人責任意識,提高對學生道德發展、成長成人的重視程度和參與度,形成學校、家庭、社會協調一致的育人合力”。

老師和家長處於同樣重要的地位,都是為了同一目的(教育孩子成才,給與其更好的未來)而共同努力。


雖然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是不一樣的內容和功能,但兩者之間必須 相互支撐,互補互助,在互動合作中共建共享,減輕雙方壓力

其中,信任是教育共同生存的基礎,老師除了展現自己對知識的專業度,對信息的及時公開也能增加與家長的互信。

學校方面,可適當增加學校相關決策和教師行為的透明度,邀請家長定期來參觀學校和學生學習情況,營造出公開,公平,相互尊重的家校氛圍。

疫情期間,成都石室中學就以家庭為單位,組織線上學習相關防疫措施,組織家長和老師一起安撫學生的焦躁情緒,與家長共同探討疫情期間孩子的教育問題,如何讓孩子拒絕網絡與手機的誘惑,豐富居家學習期間的精神文化生活。


辦法三:開展有效溝通


家校合作中,溝通必不可少,但是由於缺乏經驗和觀念陳舊,會帶來很多無效溝通。

學校在和家長溝通時,一定要形成“發現問題——通知——解決問題——家長反饋”的閉環。


可以利用好QQ,微信,釘釘等溝通工具。讓老師與家長建立一個良好的溝通機制。

家長和老師在與孩子相處過程中發現問題,一定要及時反饋給對方,找到原因,雙方協作解決這個問題。這當中家長可以明確自己的主導地位。

現在,有很多學校都開展了在線家長座談會,在線微信群解惑,運用高科技,高效快速的解決相關問題。這種形式的溝通,很容易建立雙方的信任度,能給學生帶來更高效優質的學習環境。


可以看到,近期受到疫情影響,多地都採用“線上+線下”的上課方式,學校與家庭一起共育學生的考驗已經到來,相信在家長定位清晰的基礎下,將很快建立家校互信,建立家校良好溝通機制。


未來在中國,“家校共育”將迎來真正的良好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