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三結義”?只不過是民間的一個美麗傳說


“桃園三結義”?只不過是民間的一個美麗傳說

桃園三結義

很多人一張口就說自己“熟讀三國曆史”,對三國事蹟“如數家珍”,但一聊起來,就發現大部分人口中的三國“歷史”其實都是《三國演義》,只有一少部分人讀過正史。

我們現在耳熟能詳的一些“五虎上將”、“空城計”、“借荊州”等等都是從《三國演義》、甚至是“他姥姥講的三國故事”中瞭解到的,而對於真正的三國正史——《三國志》,其實很多人都是不瞭解甚至不知道的。演義與正史有著很多的不同,從三國演義中第一章“桃園三結義”的故事,這個結義就是虛構的,是為了突出劉關張三人的感情而附加上去的,正史中沒有結義的記載,只是說到了劉關張三人情如兄弟。

  • “他姥姥講的”桃園三結義

傳說,河北涿縣城裡有一條大街叫忠義廟街。相傳,當年張飛在涿州賣肉就在這條街上。張飛在這條街上開了個肉鋪賣肉。他把肉系在門前一口井裡,用千斤石板蓋上,井旁豎起一塊牌子,上面寫著“誰能舉起石,割肉白吃。” 有一天,關羽趕著小毛驢糶綠豆走到張飛肉鋪門口,見了那牌子上寫的字,心想:“好大的口氣呀!”他上前用手輕輕地一掀,沒費吹灰之力就掀起了千斤石,從井裡拎出半片豬肉來搭在小毛驢上,一聲沒言語就趕著小毛驢走了。等張飛回來,他老婆一五一十對他一學,他一聽就火了,立刻追到集上要找人家算帳。 張飛是個粗中有細的人。他想自己有言在先,牌子上寫得明白,這回兒又和人家爭扯佔不住理;又一想,這次要不聲不響,以後他總來白吃肉那還得了嗎!於是他想了另外一條辦法來報復。

他來到關羽的糧食攤上問: “你這綠豆乾不幹?” 關羽說:“幹!乾得很!” “我用手碾碾試試行嗎?” “行!那還不行!” 張飛抓起一把綠豆來,用大拇指一碾,綠豆成面了。他又抓起一把綠豆來一碾,綠豆又成面了。他碾了一把又一把,不大的工夫,把關羽的半口袋綠豆給碾碎了不少。關羽認得他是張飛,也知道他是不服氣故意來找茬兒,就說:

“你要買綠豆,買回去再碾成面兒好不好?在這裡你都給我碾成面,我還怎麼賣!”

“你不是讓碾嗎?”

“誰讓你都給碾了?”

兩人說崩了,挽起袖子,拳打腳踢扭在一塊。開始人們上前去拉,誰也拉不開。這時候,恰巧劉備趕集賣草鞋走到這裡,他見兩條大漢大打出手,卻不見一個人敢上前去拉架,就想上去勸解。別人勸他不要去,劉備不聽這一套,上去兩手往兩處一撥拉,就把他倆給分開了。關羽、張飛兩人幹跺腳,誰也摸不著誰,這就是人們常說的“一龍分二虎”。

張飛和關羽經過一番撕打,互相都佩服對方的力氣,又經過劉備從中一調停,兩人又成了好朋友,於是在桃園三人拜盟結義。劉、關、張三人在 桃園拜盟結義完了,下來就是排行次了。一般的拜盟兄弟當然是按年齡徘行次,可是張飛年齡最小卻不同意。他說:“咱們排行次應比力氣,誰力氣大誰是大哥。”關羽說:“劉備一下把咱倆分開了,數他力氣大,應該是大哥,咱倆不相上下,誰做老二老三都行,還比什麼?” 張飛不吭聲。劉備說:“這樣不行,就鬥智吧!” 張飛連聲說 :“好,好!”

劉備說:“咱們比比看誰能把雞毛扔到房上去,誰一扔就上去了誰就是大哥,好不好?”

三人都同意,張飛性急,抓來一隻雞,拔下根雞毛就使勁往房上扔,連扔幾次都沒扔上去。關羽也拔了根雞毛使著勁地往上扔,也沒扔上去。輪到劉備了,他不緊不慢地拎起那隻雞,輕徑一掄就把整個雞連同雞毛扔到房頂上去了。

張飛說:“你扔雞不算!” 劉備說:“我總算把雞毛扔上去了!” 張飛光哼哼無言以對,只好認愉。

劉備當了大哥,那麼誰是老二老三呢?劉備說:“張飛扔得最早,扔得次數最多,可是都沒成功,按道理應該排老三,關羽排二。” 張飛無詞,只好說:“我認輸,認輸。”

至此,劉關張三人結拜異姓兄弟,對天盟誓,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

他姥姥懂的真多……


“桃園三結義”?只不過是民間的一個美麗傳說

  • 三人其實並無結義記載

他姥姥講的故事雖然好聽,但故事就是故事。歷史上的三人並未結義。理由是,第一,正史無記載。無論是《三國志》還是《三國演義》,都從來沒有提到過此事。第二,三人年齡大小,也並非是劉關張,而是關劉張。

《三國志·先主傳》並無劉備生年,僅僅說他死於章武三年(公元223年),時年63年。古人計算年齡都算虛歲,照此逆推,劉備當生於漢桓帝延熹四年(公元161年)。因此,劉備的生卒年代應該是公元161~223年。

關於的年齡,《三國志》中也無記載。《張飛傳》中講:(關)羽(比張飛)年長數歲,飛兄事之。

清康熙年間關於家鄉出土的《關侯祖墓碑記》,關羽生於漢桓帝延熹三年(公元160年)六月二十四。所以,清代教育家柯汝霖的《關公年譜》認為:關羽其實長劉備一歲。因此,關羽的生卒年代應該是公元160~219年。

張飛的生卒年代,《辭海》介紹:?~221年。根據《關公年譜》“張飛小劉備四歲”之說,應該是公元165~210年。

《三國演義》是部小說,並非歷史,其認定劉備為大哥,應是對史書《三國志》中劉關張三人“恩若兄弟”的想象和附會。

  • 為啥傳說中劉備是“大哥”

為什麼民間傳說和《三國演義》裡要稱劉備為大哥呢?因為劉備起事要早,後來劉備是君,關張是臣。

《三國志·先主傳》記載:劉備“少孤,與母販履織蓆為業”。他與遼西公孫瓚都是盧植的學生,但劉備“不甚樂杜書”、“好結交豪俠”,“少語言、善下人,喜怒不形於色”。稱道他謙和待人而又胸有城府,因此“少年爭附之”。後來,劉備得到了中山大商張世平、蘇雙的資助,於是興兵舉事。

那麼,這個時候,關張在幹啥呢?《三國志·關羽傳》記載:劉備“於鄉里合眾徒,而羽與飛為之禦侮”。也就是說,關張是劉的侍衛之類的下屬,並非結義兄弟。

劉備從鎮壓黃巾軍開始,先後做過安喜縣尉和高唐令等小官,後來在公孫瓚手下做別部司馬,因“數有戰功”被認為平原相,隨著劉備勢力的擴大和職位的升級,關張的地位也逐漸升高。到劉備做平原相時,“以關張為別部司馬,分統部曲”。從這個時候起,關張也就分別統領劉備的部隊了。

但話說回來,劉關張雖然並沒有結拜,但在多年的戰爭中,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在行政上他們是上下級,在私教上的確親如兄弟。《三國志·張飛傳》裡記載,張飛“與關羽俱事先主。羽年長數歲,飛兄事之”。而《三國志·關羽傳》裡則記載,“先主與二人寢則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廣坐,侍立終日,隨先主周旋,不避艱險”。關羽說“吾受劉將軍厚恩,勢以共死”。

劉備崇信關張,一方面是因為他們是心腹之臣,更重要的是二人的確有本事。周瑜就稱讚關張“熊虎之將”,魏國謀臣程昱則稱其為“萬人之敵”。連明末清初的王夫之也認為“劉備侍關張之信,勝於諸葛亮之誠。”

綜上,桃園三結義不過是個美麗的傳說罷了。即便出自羅貫中先生的名著。因為《三國演義》畢竟不是真正的史冊,而就是一本非常好看的小說。即便有歷史的記載,真實的成分也是相當少的。

別問我怎麼知道的,我是聽我家貓說的!


關注貓叔的頭條號,給你講更多好玩的故事!

“桃園三結義”?只不過是民間的一個美麗傳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