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過這裡風俗的人都說養女兒果真是“賠錢!

作為擁有上下五千年文明的古國,禮尚往來自古就是走親訪友禮貌待人的基礎,"來而不往非禮也"被古人聖賢認可和發揚,不失為一種美德傳承至今。

隨著時代的變化,禮尚往來卻漸漸開始變質,禮品被赤裸裸的金錢代替,盲目攀比,以人情論親疏的現象不勝枚舉,禮節變成了龐大的"人情債務",被很多人認為世風日下而深惡痛絕,特別是在廣大的農村地區,這種現象更是普遍。

見過這裡風俗的人都說養女兒果真是“賠錢!

今天小編要講的就是在西南一隅小編家鄉的軼事,參加婚禮的人居然要隨兩份禮錢的習俗。看客們肯定要想,那豈不更是怨聲載道,辦婚禮的人家是想錢想瘋了?脊樑骨都要被戳爛,婚禮怕是無人願意參加了吧!恰恰相反,這種隨兩份禮錢的習俗卻被當地人欣然接受和祝福。

小編家鄉位於渝東南一個山清水秀的地方,民風純補,但婚俗略異,結婚在我們看來代表著兩個毫無血緣關係的家庭變成親戚,不是一朝一夕建立起來的感情,總結起來有說媒、看人戶、走媒、燒香、辦期晨(婚禮)五項流程,家鄉的婚禮被切割成兩天,第一天新娘家辦喜酒,第二天新郎家辦喜酒。女方的婚禮上,凡是來參加婚宴的賓客,都要隨兩份禮錢,一份給辦喜酒的父母,一份給新娘子作為嫁妝帶到婆家。

見過這裡風俗的人都說養女兒果真是“賠錢!

這個風俗並不是變質的禮尚往來,由來已久,由於小編家鄉家族和親戚觀念濃厚,走媒和燒香的流程時男方就要帶著豬肉、白糖、白酒、掛麵前來認親,認親的親戚在女系婚禮時便要給一份豐厚的嫁妝。通常父母生下女兒後就會給女兒栽種一些紅椿、柏木等適合做傢俱的樹木,待女子十幾年長到可以議親後,便砍下樹木給女孩打傢俱結婚時陪嫁帶到婆家去,一般有木床、大桌子加高板凳一套、小桌子加矮板凳一套、衣櫃、糧食櫃、碗櫃、這些大件傢俱。

見過這裡風俗的人都說養女兒果真是“賠錢!

但女子成婚時要婆家親戚帶禮品,一來也是一個認親的程序,二來也是對婆家的至親表明自己孃家有家底兒,那麼帶什麼給婆家的至親呢,櫃子、桌子不便送人,便約定俗成送被子,叫做"端鋪蓋"。但父母準備的棉花被子完全夠不上女子去婆家拿去送的,便由女方的至親打發給女子被子。其他遠親或鄉鄰賓客們則送床單、蚊帳、毛毯、溫水瓶或其他小件物品作為嫁妝,一來每家都有女兒,也算禮尚往來;二來也是一份從小看著女子長大舍不得的情誼,當然新娘也不是白白拿走這個嫁妝的,會事先裝好禮品或紅包作為回禮,十分溫馨。

見過這裡風俗的人都說養女兒果真是“賠錢!

後來大件陪嫁跟著時代演化成過電視、洗衣機,由於如今通婚的時間和地域已經發生變化,陪嫁變成小車、房、或現金,賓客的隨禮也就跟著時代發展,把禮物折現,就變成了兩份人情,這不僅不是陋俗,更是一份傳承至今約幾百年的文化傳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