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掠影——攝影師張才鏡頭下的老上海 Ⅶ

1942—1946年間,一位來自寶島臺灣的攝影師造訪了上海,為我們留下了那個時代珍貴的寫真。今天就讓我們繼續跟隨臺灣攝影師張才的鏡頭,重返40年代的老上海。

小食攤(1943年)

地點不詳,估計在虹口一帶。路邊小食攤,一般供人力車伕方便進餐,估摸這幾位是常客。

民國掠影——攝影師張才鏡頭下的老上海 Ⅶ

棉紗袋下的閱讀者(1942—1946年)

這種場景可遇不可求,張才抓住了機會。

民國掠影——攝影師張才鏡頭下的老上海 Ⅶ

縫鞋底(1942—1946年)

這爿同昌號做的是童裝童襪生意,店門一旁坐著縫鞋底的婦人。

民國掠影——攝影師張才鏡頭下的老上海 Ⅶ

賣生活用品的婦人(1942—1946年)

圖片背景是竹籬笆圍牆,貨品中有“不求人”(用來撓癢癢)。

民國掠影——攝影師張才鏡頭下的老上海 Ⅶ

路邊的茶水攤(1942—1946年)

這種茶水攤,解放後還有。兒時的記憶很溫馨。

民國掠影——攝影師張才鏡頭下的老上海 Ⅶ

肉攤(1942—1946年)

肉攤是老上海行當之一。隨著宰殺作坊的日益增多,慢慢形成了一個行業,主要是寧波、蘇州和本地人三個幫,為了保護共同利益,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成立了上海鮮肉公所,是上海的最早四家公所之一。

民國掠影——攝影師張才鏡頭下的老上海 Ⅶ

時髦女子逛百貨商店(1944年)

地點不詳。片中兩位身著旗袍的時髦女子正在觀賞櫥窗內各款拎包手袋,一旁是站在古玩商店櫥窗前的男子。男女的興趣差異可見一斑。

民國掠影——攝影師張才鏡頭下的老上海 Ⅶ

封面女郎,國泰電影院(1942—1946年)

邁爾西愛路(茂名南路)霞飛路870號(淮海中路)口國泰大戲院一側。圖中有“封面女郎”電影廣告,廣告牌北側是“俄商銀行”(129號),路口還有法租界獨特的稜形水泥電線杆。

民國掠影——攝影師張才鏡頭下的老上海 Ⅶ

白雪看板(1944年)

地點不詳。張才所謂看板就是戶外廣告牌,在老上海大馬路上隨處可見。站在廣告牌下的太太是張才夫人張寶鳳,她抱著長女張美美,一旁是長子張曙光。1940年,24歲的張才與張寶鳳小姐結婚,次年長子張曙光出生,太平洋戰爭爆發,舉家遷往上海。1942-1946年間,張才拍攝《上海寫真》。1944年長女張美美出生於上海。1946年此女張姈姈降生於上海,並全家返回臺灣,於臺北太平町設立影心照相館。

民國掠影——攝影師張才鏡頭下的老上海 Ⅶ

跑馬場邊看賽事(1942—1946年)

有位子不坐,都站著看跑馬,中間父女倆的站姿尤其精巧,左側抱著孩子看比賽的貌似日本軍人。不拍跑馬場面,而是通過觀眾的姿態來展現比賽之緊張而精彩,這是張才獨特的視角。

民國掠影——攝影師張才鏡頭下的老上海 Ⅶ

(本文轉自食硯無田新浪博客)

關於作者

李建華,筆名“無田”,網名“食硯無田”,1957年生人。曾在企業、機關長期從事文字工作,現為上海城市記憶空間研究院研究員。2006年3月建新浪博客“食硯無田”,至今已有十餘年,發文千餘篇,2009年繼開新浪微博,為資深歷史博主。一直以“城市影像的拾荒者”自勉,追尋老上海記憶,研究上海近代史,文字和介紹散見於《東方早報》、《蘇州日報》、《生活週刊》、《老照片》、《上海灘》等紙媒,並參與多部電視紀錄片製作。

關於上海城市記憶空間研究院

上海城市記憶空間研究院(UMS)是具有法人實體地位、實行雙重管理的“規劃+文化”實驗型機構,我們力爭以規劃為體、以文化為魂,以激活存量、銘記鄉愁為己任,努力體現創新性、開放性、公益性、融通性等特徵。

我們的主要研究對象為存量空間和既有環境,圍繞城市更新、產業轉型、舊城改造、村莊改造、城市修補、生態修復、文化遺產保護、歷史建築保護、歷史風貌保護、名城名鎮名村保護、存量空間管理與治理等主題開展規劃設計和規劃研究。

同時,我們也圍繞上述內容,深入開展歷史文化挖掘、歷史場景再現、城市記憶素材共享、市民城市認知教育、存量空間產業創新、歷史空間數據系統建構等方面工作,逐步形成歷史智慧應用平臺、學科交叉融通平臺、產業發展促進平臺。

中國的城市將進入存量空間時代。上海城市記憶空間研究,將努力回答城市從哪裡來、到哪裡去等問題,結合網絡、數字、視覺、體驗等現代科技手段,解讀空間密碼,發現文化基因,梳理現實問題,理清來龍去脈,探索優化路徑,實現城鄉存量空間和既有環境的可持續復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