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掠影——攝影師張才鏡頭下的老上海 Ⅳ

1942—1946年間,一位來自寶島臺灣的攝影師造訪了上海,為我們留下了那個時代珍貴的寫真。今天就讓我們繼續跟隨臺灣攝影師張才的鏡頭,重返40年代的老上海。

白俄羅斯人賣舊衣(1942—1946年)

拍攝地點不詳,估計在虹口白俄猶太人集居的一帶。這張照片是張才連續跟拍的一景。片中白俄攤主正在與顧客談斤頭,人說猶太人很會做生意,張才不惜膠捲記錄了下來。

民國掠影——攝影師張才鏡頭下的老上海 Ⅳ

白俄羅斯人賣布(1942—1946年)

拍攝地點不詳,估計在虹口白俄猶太人集居的一帶。這張照片是張才連續跟拍的一景。

民國掠影——攝影師張才鏡頭下的老上海 Ⅳ

白俄羅斯人(1943年)

拍攝地點位於虹口舟山路猶太人居住區。圖集中誤記為法租界區。

民國掠影——攝影師張才鏡頭下的老上海 Ⅳ

白俄羅斯社區代配鑰匙的招牌(1943年)

拍攝地點位於虹口舟山路猶太人居住區。這張老照片與上圖的拍攝地點為同一條馬路,只是鏡頭往上一點,讓人看到了建築頂部樣式,由此確認機位在舟山路上。

民國掠影——攝影師張才鏡頭下的老上海 Ⅳ

聖母大堂(俄國東正教主教座堂)(1942—1946年)

拍攝地點位於亨利路(今新樂路)55號勞爾東路(今襄陽北路)口。圖集中誤記為杜美路。

民國掠影——攝影師張才鏡頭下的老上海 Ⅳ

德資的禮和洋行(1942—1946年)

拍攝地點位於江西中路255號近九江路口,20世紀40年代曾為中華儲蓄銀行,是當時洋行中最大的建築。當年張才拍照的機位是在洋行對面的聖三一教堂的雨棚下。圖集中沒標示建築名。

民國掠影——攝影師張才鏡頭下的老上海 Ⅳ

萬國公墓(1942—1946年)

萬國公墓位於虹橋路1290號。初名薤露園,清宣統元年(1909年)十月,浙江上虞人經潤山在上海西鄉(今虹橋路、滬杭鐵路西側)購地20餘畝(1.33萬平方米)籌建,至民國3年(1914年)建成。不久,經潤山病故,該園漸被滬杭甬鐵路佔用。民國6年(1917年),經潤山之妻汪國貞在虹橋路南、張虹橋購地55.6畝(3.71萬平方米),將園西移至此,更名為“薤露園萬國公墓”,萬國公墓,指不受國籍、種族、姓氏等限制,中西人士皆可安葬的公共墓地。民國23年(1934年)9月,由上海市政府衛生局接辦,改為公營。

民國掠影——攝影師張才鏡頭下的老上海 Ⅳ

告地狀(1942—1946年)

拍攝地點不詳。觀察地狀的書法及文采,告狀人貌似落魄喪家的文人。張才在《上海寫真》中有不少這樣的老照片,可見他非常關注底層勞苦大眾的生活狀況。

民國掠影——攝影師張才鏡頭下的老上海 Ⅳ

黃浦江上的水上叫花子(1942—1946年)

天無絕人之路,水上照樣乞討。估計張才在遊覽浦江的船上見到此景,隨手抓拍的。

民國掠影——攝影師張才鏡頭下的老上海 Ⅳ

人行道上的流浪人(1942—1946年)

根據路邊電線杆式樣,可以推斷照片中的路在法租界內。行走的洋女人回頭望了呆坐在竹籬笆旁的流浪男孩。細看近處,還有蜘蛛網。

民國掠影——攝影師張才鏡頭下的老上海 Ⅳ

(本文轉自食硯無田新浪博客)

關於作者

李建華,筆名“無田”,網名“食硯無田”,1957年生人。曾在企業、機關長期從事文字工作,現為上海城市記憶空間研究院研究員。2006年3月建新浪博客“食硯無田”,至今已有十餘年,發文千餘篇,2009年繼開新浪微博,為資深歷史博主。一直以“城市影像的拾荒者”自勉,追尋老上海記憶,研究上海近代史,文字和介紹散見於《東方早報》、《蘇州日報》、《生活週刊》、《老照片》、《上海灘》等紙媒,並參與多部電視紀錄片製作。

關於上海城市記憶空間研究院

上海城市記憶空間研究院(UMS)是具有法人實體地位、實行雙重管理的“規劃+文化”實驗型機構,我們力爭以規劃為體、以文化為魂,以激活存量、銘記鄉愁為己任,努力體現創新性、開放性、公益性、融通性等特徵。

我們的主要研究對象為存量空間和既有環境,圍繞城市更新、產業轉型、舊城改造、村莊改造、城市修補、生態修復、文化遺產保護、歷史建築保護、歷史風貌保護、名城名鎮名村保護、存量空間管理與治理等主題開展規劃設計和規劃研究。

同時,我們也圍繞上述內容,深入開展歷史文化挖掘、歷史場景再現、城市記憶素材共享、市民城市認知教育、存量空間產業創新、歷史空間數據系統建構等方面工作,逐步形成歷史智慧應用平臺、學科交叉融通平臺、產業發展促進平臺。

中國的城市將進入存量空間時代。上海城市記憶空間研究,將努力回答城市從哪裡來、到哪裡去等問題,結合網絡、數字、視覺、體驗等現代科技手段,解讀空間密碼,發現文化基因,梳理現實問題,理清來龍去脈,探索優化路徑,實現城鄉存量空間和既有環境的可持續復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