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瞰80年代的上海 Ⅱ

改革开放为上海送来了发展的春风,自上世纪80年代起,上海的城市面貌日新月异。我们在此收集了一些80年代上海的鸟瞰照片,带大家回到那个改革开放初期的上海。

鸟瞰80年代的上海 Ⅱ

人民广场东南向俯瞰


鸟瞰80年代的上海 Ⅱ

苏州河西望西藏路桥


鸟瞰80年代的上海 Ⅱ

十六铺客运站码头


鸟瞰80年代的上海 Ⅱ

苏州河口俯瞰


鸟瞰80年代的上海 Ⅱ

外滩近延安东路口向北俯瞰


鸟瞰80年代的上海 Ⅱ

复兴岛南瞰


鸟瞰80年代的上海 Ⅱ

张华浜北望三岔港,远处即为黄浦江注入长江处


鸟瞰80年代的上海 Ⅱ

鸟瞰80年代的上海 Ⅱ

1983年正在举办第五届全运会开幕式的江湾体育场


鸟瞰80年代的上海 Ⅱ

鸟瞰80年代的上海 Ⅱ

平日里的江湾体育场


鸟瞰80年代的上海 Ⅱ

江湾水上乐园

(本文转自食砚无田新浪博客)

关于作者

李建华,笔名“无田”,网名“食砚无田”,1957年生人。曾在企业、机关长期从事文字工作,现为上海城市记忆空间研究院研究员。2006年3月建新浪博客“食砚无田”,至今已有十余年,发文千余篇,2009年继开新浪微博,为资深历史博主。一直以“城市影像的拾荒者”自勉,追寻老上海记忆,研究上海近代史,文字和介绍散见于《东方早报》、《苏州日报》、《生活周刊》、《老照片》、《上海滩》等纸媒,并参与多部电视纪录片制作。

关于上海城市记忆空间研究院

上海城市记忆空间研究院(UMS)是具有法人实体地位、实行双重管理的“规划+文化”实验型机构,我们力争以规划为体、以文化为魂,以激活存量、铭记乡愁为己任,努力体现创新性、开放性、公益性、融通性等特征。

我们的主要研究对象为存量空间和既有环境,围绕城市更新、产业转型、旧城改造、村庄改造、城市修补、生态修复、文化遗产保护、历史建筑保护、历史风貌保护、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存量空间管理与治理等主题开展规划设计和规划研究。

同时,我们也围绕上述内容,深入开展历史文化挖掘、历史场景再现、城市记忆素材共享、市民城市认知教育、存量空间产业创新、历史空间数据系统建构等方面工作,逐步形成历史智慧应用平台、学科交叉融通平台、产业发展促进平台。

中国的城市将进入存量空间时代。上海城市记忆空间研究,将努力回答城市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等问题,结合网络、数字、视觉、体验等现代科技手段,解读空间密码,发现文化基因,梳理现实问题,理清来龙去脉,探索优化路径,实现城乡存量空间和既有环境的可持续复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