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應該有自己的“燈塔”,這是我的小故事。

每個人都應該有自己的“燈塔”,這是我的小故事。

先說一嘴,這是一篇比較感性的文(不想打句號)


每年一到春季,我就會迎來一年中的大姨夫期。朋友別以為小劉碼字高產似母豬。其實並不然,我只是心情已經Down到谷底了~總想講點什麼出來。


18年我本科畢業,作為一個音樂系的孩子,在這個大環境下如果不去當音樂老師,畢業即失業。我沒有考研,只是漫無目的的隨大流開始找工作,沒有目標,也沒有目的地,感覺好像哪裡都會是我的家,又好像哪都不是。


終於,在7月8號畢業典禮後我開始找工作了,一個是留學機構的藝術老師,一個是去當時一個大熱節目的導演組,秉著青春年少多闖蕩的核心思想,小劉選擇了後者。我花了兩天時間把我大學四年積攢的物品打包好郵寄回家,該丟的丟,該送的送。回到家後留了三天的時間陪我媽,三天後我就拉了個箱子北上搬磚了。


剛來時一切都很新鮮,你要問我工作是什麼?抱歉那時候我可能回答不了你這個問題。從一個行業跨到另一個行業,如果非要說關聯的話,做的節目是一個音樂類節目。從籌備期到錄製期結束,整個導演組都住在一個酒店,有錄製節目的生活基本上是從早10-12到凌晨2-4點,一般錄完節目後當晚我們都會三三兩兩在海底撈刷一波飽腹,沒有錄製的時候白天睡覺,晚上一個會開到凌晨,這就是我的第一份工作。


在北京的第一個冬天是在酒店裡度過的,每天錄製完從棚裡回到酒店室友都會喊我說:你看,天亮了,咱又是今晚的熬夜冠軍。隨後迅速的洗漱,因為我們都知道5個小時後的10點又要開始幹活了。


我喜歡蘇運瑩基本上是從她在好歌曲的時候,一首《野子》讓我woooooow,太有靈性了這個小女孩,從那後我反覆的聽她的作品。再到17年她的專輯《冥明》,我說會不會在好歌曲後靈氣盡時失?帶著這麼一種心情,我聽完了她整張專輯。


她告訴我:老孃依然靈氣逼人~


每個人都應該有自己的“燈塔”,這是我的小故事。

冥明

於是我也逢人就安利這張專輯…


再回到18年的工作,我已經漸漸習慣每天跟同事們當熬夜冠軍,領導也很好,偶爾還能早點回去,第二天我再早點過來做準備工作。


有一天我提前收了工站在棚外等班車,QQ音樂提醒我關注的歌手發了新歌。打開一看,生活倒影??是什麼東西,點開一聽wow,於是這首歌成了我那段時間的精神食糧。


每個人都應該有自己的“燈塔”,這是我的小故事。

生活倒影

有時候也會想是不是真的這麼巧,在那不久後節目要請蘇運瑩來,剛好也是唱《生活倒影》,於是在下了會之後我總會有意無意的去找藝統小姐姐聊天打探打探,看看這事到底有譜沒譜。


我並不是一個追星boy,說實話我很欣賞她,靈動又帶有一絲野性,平時私下裡我總跟閨蜜說蘇運瑩—海南之光石錘了,天啊!我太喜歡她了。


也有人說她做作,肯定是裝成一副很傻的樣子,然而小劉並不會從“外面”看人了,我總是喜歡從一個人的歌聲、作品裡去探討她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別人對她的評價不能影響我是怎麼看她。


蘇蘇在來節目前也差點被總導演pass掉,因為音樂不是主流,但還好合約簽了,於是我如願以償的看到她帶著我喜歡的歌來了現場。現場中規中矩,畢竟偏錄音棚歌手,沒啥大毛病,只是總感覺低了半個音一樣,整場的彩排和錄製也因為不知所謂的經紀人搞得一團糟,最後連走位都沒有對上。


沒過多久,節目殺青了,最後一期節目後的殺青宴大家酒足飯飽,回到酒店收拾完東西直接趕了早班機回家陪孩子陪爸媽陪對象,我也沒有選擇繼續留下來,打算年後去新公司上班。


19年後我慢慢溜溜的回到北京,回京前一天定了租住的房子,沒什麼不適應,只是什麼事兒都得自己來操辦了,但還好,遇到個好房東,凡事都幫襯著我,以至於生活感覺不那麼艱難。春季的我要適應新工作環境和節奏,當一切都穩定下來後,內心又開始喪,覺得生活度日百無聊賴。於是我又開始翻我的歌單,終於我找到三首能讓我內心感受到一些溫暖並且鼓勵我向前的歌。


每個人都應該有自己的“燈塔”,這是我的小故事。

從這之後,我把這三首歌我直接建了一個歌單放起來,因為我不知道可能什麼時候就會需要繼續聽。一直到今年年初的疫情,我發現自己的生活抗打擊能力並不強,對自己又有了一些動搖,於是就出現了下面的對話。

每個人都應該有自己的“燈塔”,這是我的小故事。

Bach唸經可能會念死我


最後

我一直都覺得音樂是一種非常具有能量的表達形式,在我不能合理宣洩時給我提供理想宣洩渠道,在生活低谷時,為我提供繼續前行的力量。


願大家都能找到自己的“燈塔”音樂,在你迷茫時、畏懼時、苦惱時,指引你向前。

祝好~


每個人都應該有自己的“燈塔”,這是我的小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