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灯塔”,这是我的小故事。

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灯塔”,这是我的小故事。

先说一嘴,这是一篇比较感性的文(不想打句号)


每年一到春季,我就会迎来一年中的大姨夫期。朋友别以为小刘码字高产似母猪。其实并不然,我只是心情已经Down到谷底了~总想讲点什么出来。


18年我本科毕业,作为一个音乐系的孩子,在这个大环境下如果不去当音乐老师,毕业即失业。我没有考研,只是漫无目的的随大流开始找工作,没有目标,也没有目的地,感觉好像哪里都会是我的家,又好像哪都不是。


终于,在7月8号毕业典礼后我开始找工作了,一个是留学机构的艺术老师,一个是去当时一个大热节目的导演组,秉着青春年少多闯荡的核心思想,小刘选择了后者。我花了两天时间把我大学四年积攒的物品打包好邮寄回家,该丢的丢,该送的送。回到家后留了三天的时间陪我妈,三天后我就拉了个箱子北上搬砖了。


刚来时一切都很新鲜,你要问我工作是什么?抱歉那时候我可能回答不了你这个问题。从一个行业跨到另一个行业,如果非要说关联的话,做的节目是一个音乐类节目。从筹备期到录制期结束,整个导演组都住在一个酒店,有录制节目的生活基本上是从早10-12到凌晨2-4点,一般录完节目后当晚我们都会三三两两在海底捞刷一波饱腹,没有录制的时候白天睡觉,晚上一个会开到凌晨,这就是我的第一份工作。


在北京的第一个冬天是在酒店里度过的,每天录制完从棚里回到酒店室友都会喊我说:你看,天亮了,咱又是今晚的熬夜冠军。随后迅速的洗漱,因为我们都知道5个小时后的10点又要开始干活了。


我喜欢苏运莹基本上是从她在好歌曲的时候,一首《野子》让我woooooow,太有灵性了这个小女孩,从那后我反复的听她的作品。再到17年她的专辑《冥明》,我说会不会在好歌曲后灵气尽时失?带着这么一种心情,我听完了她整张专辑。


她告诉我:老娘依然灵气逼人~


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灯塔”,这是我的小故事。

冥明

于是我也逢人就安利这张专辑…


再回到18年的工作,我已经渐渐习惯每天跟同事们当熬夜冠军,领导也很好,偶尔还能早点回去,第二天我再早点过来做准备工作。


有一天我提前收了工站在棚外等班车,QQ音乐提醒我关注的歌手发了新歌。打开一看,生活倒影??是什么东西,点开一听wow,于是这首歌成了我那段时间的精神食粮。


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灯塔”,这是我的小故事。

生活倒影

有时候也会想是不是真的这么巧,在那不久后节目要请苏运莹来,刚好也是唱《生活倒影》,于是在下了会之后我总会有意无意的去找艺统小姐姐聊天打探打探,看看这事到底有谱没谱。


我并不是一个追星boy,说实话我很欣赏她,灵动又带有一丝野性,平时私下里我总跟闺蜜说苏运莹—海南之光石锤了,天啊!我太喜欢她了。


也有人说她做作,肯定是装成一副很傻的样子,然而小刘并不会从“外面”看人了,我总是喜欢从一个人的歌声、作品里去探讨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别人对她的评价不能影响我是怎么看她。


苏苏在来节目前也差点被总导演pass掉,因为音乐不是主流,但还好合约签了,于是我如愿以偿的看到她带着我喜欢的歌来了现场。现场中规中矩,毕竟偏录音棚歌手,没啥大毛病,只是总感觉低了半个音一样,整场的彩排和录制也因为不知所谓的经纪人搞得一团糟,最后连走位都没有对上。


没过多久,节目杀青了,最后一期节目后的杀青宴大家酒足饭饱,回到酒店收拾完东西直接赶了早班机回家陪孩子陪爸妈陪对象,我也没有选择继续留下来,打算年后去新公司上班。


19年后我慢慢溜溜的回到北京,回京前一天定了租住的房子,没什么不适应,只是什么事儿都得自己来操办了,但还好,遇到个好房东,凡事都帮衬着我,以至于生活感觉不那么艰难。春季的我要适应新工作环境和节奏,当一切都稳定下来后,内心又开始丧,觉得生活度日百无聊赖。于是我又开始翻我的歌单,终于我找到三首能让我内心感受到一些温暖并且鼓励我向前的歌。


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灯塔”,这是我的小故事。

从这之后,我把这三首歌我直接建了一个歌单放起来,因为我不知道可能什么时候就会需要继续听。一直到今年年初的疫情,我发现自己的生活抗打击能力并不强,对自己又有了一些动摇,于是就出现了下面的对话。

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灯塔”,这是我的小故事。

Bach念经可能会念死我


最后

我一直都觉得音乐是一种非常具有能量的表达形式,在我不能合理宣泄时给我提供理想宣泄渠道,在生活低谷时,为我提供继续前行的力量。


愿大家都能找到自己的“灯塔”音乐,在你迷茫时、畏惧时、苦恼时,指引你向前。

祝好~


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灯塔”,这是我的小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