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日“逆全球化”,外資撤廠去越南印度,會造成國內大量失業嗎?

隨著全球新冠肺炎的持續惡化,這場疫情對全球經濟的負面影響日益顯著,尤其是“逆全球化”的現象被美日詳細啟動,進而帶來了一波“外企撤離中國論”的不良輿論:

美日“逆全球化”,外資撤廠去越南印度,會造成國內大量失業嗎?

日本所謂的抗疫振興計劃,4月9日,日本政府推出一項總額高達108萬億日元的抗疫振興計劃,但引人注目的是,這其中的2435億日元是專門用來資助日本製造企業撤離中國。無獨有偶,同一時間,大洋對岸的美國也提出類似的呼籲:4月9日,美國白宮首席經濟顧問庫德洛公開建議美國公司撤離中國,而對於願意這麼做的企業,白宮還對相關費用“全額報銷”。

其實,這些年來,中國製造在全球經濟中充當著重要的產業鏈地位,只是新冠疫情在2020年一季度集中在湖北地區爆發後,造成大量工廠停工停產,高度依賴中國上游產業鏈的日本企業損失慘重。痛定思痛,日本企業很想將自己的產業鏈從中國分散出去,避免“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的問題。

而美國一直就在製造貿易摩擦,並誓言想讓製造業迴流本國,降低對中國產品的依賴。

  • 伴隨著美日同心的高調輿論,外企製造業撤離中國,人力成本更低的印度越南成為首選,一種“外企大量撤資去印度越南,會不會造成國人大量失業?”的聲音甚囂塵上。

可是,我們只要深入全球產業鏈的本質,就能知道,這無非就是一種“糖衣炮彈”的擔心而已。

一、話題追溯:貿易戰發端,越南得益

針對這種話題,最近追溯的就是在2018年7月6日,美國宣佈開始對340億美元的中國輸美產品加徵25%關稅。

從這個時間節點起,全世界都在關注中國國際貿易的走向,尤其是對中國供應鏈轉移的關注與論戰更是在學術界與產業界中被引爆。

其實,並不是貿易戰才有這個話題,國際跨國企業的佈局早在第三次工業革命發端就已開啟,而貿易戰只是對這個話題推波助瀾,持續升溫而已。

美國提高關稅,就是想要實現對華雙邊貿易的逆差收窄。

但是我們要知道,市場的力量是無法阻擋的,即使對美貿易受阻,國內的民間經濟仍然會圍著市場另尋出路。

資本都是逐利的,市場的敏銳感並不會消失,很多的中國出口商都已經為自家的產品找到新的通路,那就是越南,目前還是排名第一。

美日“逆全球化”,外資撤廠去越南印度,會造成國內大量失業嗎?

  • 可以看到,中國對越出口比同期增長了近15%。

也就是說,越南算是本次貿易爭端的最大贏家。身為亞洲四小虎的越南,它從上世紀的90年代就已經開始大搞“出口導向型”的發展道路。

當然,越南能夠得益貿易戰,很大程度上也是近20年的發展,自身具備足夠紮實的硬件與軟件基礎,這就讓越南在製造業的國際地位得到提高,更讓越南承接世界製造業產業鏈成為了可能。

二、越南,能夠全盤承接?完全不可能!

記得,在2019年10月,CNBC曾經做過一期專題,主題是:這些圖表拿走不謝,它們會告訴你-越南想比肩中國的製造能力,嗯!你還嫩。

美日“逆全球化”,外資撤廠去越南印度,會造成國內大量失業嗎?

其實,越南的承接能力有限是有目共睹的。CNBC在主題中的描述主要包含以下2條論點:

  • 1、當前中國與越南的製造體量的懸殊過大,二者之間差距甚至都會超過100倍。雙級數級上的產能不可能短期逾越,越南要正視現實;2、另外一個重要因素其實就是缺乏人力資本。這裡所說的深意是指勞動力的經濟價值,它衡量的就是越南的工人教育水平、技能以及健康等因素。目前,中國的可得人力是越南的14倍,而越南的勞動力短缺風險明顯高很多。
美日“逆全球化”,外資撤廠去越南印度,會造成國內大量失業嗎?

目前的全球產業鏈格局已經慢慢形成,美日的做法就是一種逆全球化的作風!我們可以綜合數據來分析,在可見的未來,對於製造業供應鏈的承接問題上,目前並沒有哪個國家或地區可以成為全部產業的“接盤俠”。

既然越南不能全部接盤,部分接盤可以嗎?這其實是可以有的!

  • 只是,當越南真正接盤部分的產業鏈,它到底是承接了什麼呢?

首先,20年前,全球的貿易數據大概70%是製成品貿易,30%是半成品貿易。而現在,全球的貿易,製成品貿易只佔30%,反而,半成品貿易已經佔了70%。

說明全球化已經進入了更加深的程度,從過去的消費全球化變成了現在的生產全球化。

美日“逆全球化”,外資撤廠去越南印度,會造成國內大量失業嗎?

其次,20年前,70%是製成品貿易,說明,那時消費品都是在一個國家完全生產完之後,國與國之間再進行貿易。這是消費全球化。

而現在,70%的貿易都是半成品貿易,也就是國與國之間的貿易大部分都是零配件、半成品,一件產品是在多個國家完成它的生產過程的。這是生產全球化。

這種現象,對於越南同樣如此,整條價值供應鏈的構成,其實就是關鍵中間件從中國去到居間國,再由居間國最後裝配成成品,再出口到終端國家。

三、製造業撤資轉移的本質

對於製造業的撤資轉移本質,我們要知道,這只是一種製造業環節的溢出,並不是說行業已經完全離開了,核心只是行業裡的製造環節移動而已。

當前,越南與中國的貿易就是一種農業國與工業國的差距,就比如我們如果把大疆搬到越到,就意味著大疆的工程師都成為越南人了嗎?顯然完全沒有可能性。

具體看製造業的環節移動,我們可以通過下圖的兩個維度對比看,就讓問題更加清晰了。

美日“逆全球化”,外資撤廠去越南印度,會造成國內大量失業嗎?

  • 從上圖可以看出,即使這些外資的製造環節外移,供應鏈的配套依然在中國。因為,它遷移的無非只是簡單的勞動,而那些較高複雜甚至也是高附加值的環節是無法帶走的,註定要留下來的。

我們可以預見,即使外企開始撤資把工廠搬到了越南印度等,配套和大量的中間材料都是要依賴中國的,事實上就是依賴於大量中國工人的勞動成果,印度組裝小米其實就是一個很好案例。

那麼,如果這種大體量的供應鏈配套仍然還存在,自然就會造就大量的就業崗位,至於所謂的“失業潮”完全不必擔心。

只是,對我們而言,這些留下來的崗位,其實就是創造了更多更好的工作崗位來替代產業轉移失去的工作崗位,它對人力資本的要求,比如技能與素質等都需要進一步升級,這才是我們要去面對的。

因此,只要中國的產業升級能夠持續,產業轉移完全不會造成所謂的大量失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