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學點文學知識|中國近現代文學

中國近現代是中國歷史發生天翻地覆變革的時期,是中國文學由古典走向現代的時期。洞悉這一時期文學思潮變動的驚濤駭浪,也就可以讀懂中國文學由古典形態向現代形態轉換的歷史必然性以及促成這一文學轉折的多重因素。

龔自珍

龔自珍,清代思想家、文學家及改良主義的先驅者。他的詩文主張“更法”“改圖”,揭露清統治者的腐朽,洋溢著愛國熱情,被柳亞子譽為“三百年來第一流”。著有《定庵文集》,留存文章三百餘篇,詩詞近八百首,今人輯為《龔自珍全集》。著名詩作《己亥雜詩》有詩共三百五十首。

《三俠五義》

《三俠五義》原名《忠烈俠義傳》,長篇俠義公案小說。小說敘寫宋朝包拯在俠客、義士的幫助下,審奇案、平冤獄以及俠客義士幫助官府除暴安良、行俠仗義的故事。書中塑造了一位鐵面無私、不畏權勢的清官形象,曲折地體現了人民的願望。小說明顯地表達了人們對賢明政治的要求和對是非善惡的態度,具有一定的意義和認識價值。小說繪聲狀物,保留了宋元以後說話藝術的明快、生動、口語化的特點。刻畫人物、描寫環境,能與情節的發展密切結合。特別是對俠客義士的描繪,各具特色,富於世俗生活氣息。《三俠五義》是俠義公案小說的代表作,影響十分廣泛。

《兒女英雄傳》

《兒女英雄傳》的作者文康,姓費莫氏,滿洲鑲紅旗人。在書中,作者虛構了一個理想的故事:清康熙、雍正時,清官安學海遭貪官陷害,其子安驥為救父難隻身遠行,於途中遭人算計,為俠女何玉鳳(十三妹)所救。何玉鳳說合安公子與同時被她救出的民女張金鳳成親。之後,何便隱遁避世。安父為報十三妹之恩,掛冠辭官,四處找尋,終於澄清何玉鳳的身世——原為將門之女,何玉鳳也從安父那裡得知自己的身世,此時,其父仇人己被朝廷所除,大仇己報。何在眾人勸說下,終改決意出家為父母守喪一生之言,也嫁與安驥。

《蕩寇志》

《蕩寇志》,是中國清代小說。作者俞萬春,字仲華,浙江山陰(今紹興)人。《蕩寇志》作於道光六年至二十七年(1826-1847)間。俞萬春有感於嘉慶以後封建帝國嚴重危機,積極為統治階級出謀獻策,參加鎮壓農民起義,要“杜邪說於既作”。他非常不滿《水滸傳》梁山洎受招安等內容,為抑制《水滸傳》的影響,因此接其七十回以後,續作此七十回。《蕩寇志》的主要情節是寫,告休管營提轄陳希真、陳麗卿父女,受高俅父子迫害,卻不“落草為寇”,而是忍辱負重,以殺害起義軍的行為,來洗刷自己“犯上”之罪。尊王滅寇,維護封建統治,是小說的主旨。作者賦予天神和官軍以超群的本領、過人的智慧,同時極力醜化和汙衊農民起義英雄都是“不堪一擊”的“殺人放火”之徒。小說文字精練流暢,寫陳麗卿受迫害情節,亦具真情實感,行文佈局,遣詞造句,頗具匠心,在藝術上不無可取之處。

《施公案》

《施公案》,中國晚清小說,又稱《旌公案傳》《旌案奇聞》《百斷奇觀》,共八卷,九十七回。作者不詳,其故事始於說書,後經文人加工整理而成。約成書於乾隆、嘉慶年間。小說的中心人物施仕綸,實即康熙年間旌世綸,曾任揚州、江寧知府、漕運總督等官。但書中許多公案題材和情節,大都虛構。小說從施仕綸作揚州府江都縣令寫起,到升任通州倉上總督時止。所作之事,不外“審案”和“剿寇”。另一主要人物為出身綠林而歸依朝廷的俠客黃天霸。情節比明代公案小說稍加曲折,斷案之外,又有私訪遇險之事。書中大小十餘案,大都靠託夢顯靈、鬼神鑑察來解決,靈怪色彩很濃。小說語言通俗,類似口語,但粗糙庸俗。其善於鋪排,具有民間通俗文學的特點。《旌公案》標誌著公案小說和俠義小說的合流。

《品花寶鑑》

《品花寶鑑》,中國近代小說,又名《怡情佚史》,亦題《群花寶鑑》,共六十回。作者陳森,字少逸,江蘇常州人。他科舉不得意,道光中寓居北京,熟悉梨園舊事,遂以清代乾隆、嘉慶中優伶生活為題材,寫出《品花寶鑑》前三十回。道光二十九年(1849)作者自廣西返京,始成全書。作者以優伶為佳人,狎客為才子,將二者之間寫得情意纏綿。小說以主人公青年公子梅子玉和男伶杜琴言神交鍾情為中心線索,寫了像梅、杜這樣的“情之正者”,和商賈市井、紈絝子弟之流的“情之淫者”兩種人,以寓勸懲之意。然而所謂“情之正者”亦是一種病態生活的反映。此書實開近代狹邪小說之先河。

《花月痕》

《花月痕》,清人魏子安作,此書是清朝繼《紅樓夢》之後的又一部長篇言情小說,是我國第一部以妓女為主要人物的長篇小說,寫韓荷生、韋疾珠與青樓女子杜採秋、劉秋痕的愛情故事。書中的韓荷生才兼文武,屢建奇功,終得封侯,杜採秋也受一品夫人封典;韋疾珠則懷才不遇,窮困潦倒,落得個一病身亡,劉秋痕也自縊殉情。作者通過這一窮一達兩對人物的描寫,寄託了自己的不平和追求。其中關於韋、劉二人的描寫,悽婉動人,頗具藝術感染力。

《海上花列傳》

《海上花列傳》,清末小說,作者韓邦慶。它是我國清末一部以妓院為主要描寫對象的小說。它以趙樸齋、趙二寶兄妹二人從農村來到上海,為生活所迫,終至墮落的故事為主線,以上海妓院為中心,旁及官、商各界,為我們塑造了一批遭遇不同、性格各異的妓女、老鴇、嫖客、僕役形象;其穿插藏閃的藝術結構、平淡自然的白描寫法,歷來為人所稱道。書中人物對話全用蘇州方言,生動活潑,開創了方言小說的先河。

詩界革命

詩界革命,即戊戌變法前後的詩歌改良運動。詩界革命衝擊了長期統治詩壇的擬古主義、形式主義傾向,要求作家努力反映新的時代和新的思想,部分新體詩語言趨於通俗,不受舊體格律束縛,這些在當時都起了解放詩歌表現力的作用。早在1868年黃遵憲就提出了“我手寫我口”(《雜感》詩)的主張,而詩界革命倡導者則是夏曾佑、譚嗣同、梁啟超三人。梁啟超提出“能以舊風格含新意境”作為詩歌創作綱領,要求取法西方,認為“得之可以凌轢千古”,表現了倡導者們對詩歌特徵的認識與追求新思想、新事物的努力。黃遵憲最早從理論和創作實踐上給“詩界革命”開闢道路,他的詩歌創作成就被梁啟超讚揚為“詩界革命的一面旗幟”。詩界革命衝擊了封建復古主義、形式主義文學,部分詩作品起到了解放詩歌表現力的作用。但強調“舊風格”又束縛了詩歌的徹底變革。隨著改良派政治上的沒落,詩界革命的旗幟也就逐漸收起了。

小說界革命

光緒二十八年十月(1902年1 1月),《新小說》雜誌在日本橫濱創刊。梁啟超在《論小說與群治之關係》中,提出了“今日欲改良群治,必自小說界革命始,欲新民,必自新小說始”的口號,這是“小說界革命”的開始。首先,梁啟超強調了小說對於社會改革和社會進步的積極作用,將其地位提高到經史、語錄、律例之上,打破了千百年來鄙薄小說的傳統偏見。其次,提倡小說界革命,將小說創作納入資本主義社會改革的軌道,併為小說做出新的分類,為新小說的創作題材揭示了廣泛而現實的內容範圍。第三,揭示了小說具有“淺而易解”、“樂而多趣”的藝術特點,分析了小說具有“支配人道”的“燻”、“浸”、“刺”、“提”四種藝術感染力量。用今天的眼光來看,梁啟超這篇吶喊“小說界革命”的文章,文勝於理,激情掩蓋了創造性的缺乏。他不僅對“群治”“新民”“新小說”等當年時尚語彙未仔細說明,而且把小說推到了雲端之中,讓其承擔了無法充當的社會角色。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

吳沃堯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是一部帶有自傳色彩的作品。小說以主人公“九死一生”的經歷為線索,歷記自1884年中法戰爭以來的二十年間所見所聞的各種怪現狀,勾畫出一個到處充斥著“蛇蟲鼠蟻”“豺狼虎豹”“魑魅魍魎”的鬼蜮世界。作者直面現實人生,對社會進行了全方位的掃描,顯示了日益殖民地化的中國封建社會肌體的潰爛不堪。與《官場現形記》有所不同的是,此書還塑造了幾個正面人物形象,以寄託作家的理想和追求,但這些理想人物都毫無例外地走向悲劇結局,“道德救國”“實業救國”也均告破產,反映了作者追求與幻滅的心路歷程。

《老殘遊記》

《老殘遊記》,清末中篇小說,劉鶚的代表作,流傳甚廣。小說以一位走四方的郎中老殘的遊歷為主線,對社會矛盾開掘得很深,尤其是他在書中敢於直斥清官誤國,清官害民,指出有時清官的昏庸並不比貪官好多少,這一點對清廷官場的批判是切中時弊、獨具慧眼的。

文學革命

文學革命開始於1917年,它是晚清文學改良運動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發展,是適應以思想革命為主要內容的新文化運動而發生的,是新文化運動的一個組成部分。對封建思想的批判必然轉向對封建主義文學的攻擊,反對文言,提倡白話,反對舊文學,提倡新文學成了文學革命的主要內容。在中國文學史上豎起一個鮮明的界碑,標示著古典文學的結束,現代文學的起始。

新文化運動

新文化運動是指20世紀初反對封建文化的思想啟蒙運動。1919年“五四”前夕,陳獨秀在其主編的《新青年》刊載文章,提倡民主與科學,批判中國文化,並傳播馬克思主義思想。以胡適為代表的溫和派,則反對馬克思主義,支持白話文運動,主張以實用主義代替儒家學說,即為新文化運動濫觴。在這一時期,陳獨秀、胡適、魯迅等人成為新文化運動的核心人物,這一運動併成為五四運動的先導。

《新青年》

《新青年》是在20世紀20年代中國一份具有影響力的革命雜誌,在五四運動期間起到重要作用。自1915年9月15日創刊至1922年7月終刊共出九卷五十四號,由陳獨秀在上海創立,群益書社發行。由陳獨秀、錢玄同、高一涵、胡適、李大釗、沈尹默以及魯迅輪流編輯。自1918年後,該刊物改為同人刊物,不接受來稿。該雜誌發起新文化運動,並且宣傳倡導科學、民主和新文學。俄國十月革命後,《新青年》又成為宣傳共產主義的刊物之一,後期成為中國共產黨早期的宣傳刊物。

《文學改良芻議》

《文學改良芻議》是倡導文學革命的第一篇文章,由著名學者胡適1917年發表。1916年底,在美國留學的胡適,將其《文學改良芻議》的文稿寄給了陳獨秀主編的《新青年》,發表在第二卷第五期上。接著,陳獨秀在下一期刊出了自己撰寫的《文學革命論》進行聲援。翌年,1918年5月,魯迅又在該刊第四卷第五期發表了《狂人日記》。於是,中國現代文學邁出了艱辛的第一步。

《文學革命論》

《文學革命論》,1917年2月發表於《新青年》,作者陳獨秀。作者在文中表明瞭更堅定的文學革命的立場,明確提出“三大主義”作為新文學的征戰目標。推倒雕琢的、阿諛的貴族文學,建設平易的、抒情的平民文學;推倒陳腐的、鋪張的古典文學,建設新鮮的、立誠的寫實文學;推倒迂晦的、艱澀的山林文學,建設明瞭的、通俗的社會文學。從內容到形式對封建舊文學持批判否定態度,主張以革新文學作為革新政治、改造社會之途。

文學研究會

文學研究會,“五四”新文學運動中最早成立的文學社團。它“以研究介紹世界文學、整理中國舊文學、創造新文學為宗旨”(《文學研究會簡章》),文學主張和創作實踐均傾向於現實主義。文學研究會不但是成立最早的文學社團,而且因其成員多、影響大,在流派發展上具有鮮明突出的特色,成為新文學運動中最為重要的一個文學社團。它的發起者與參加者後來有許多成為對中國新文學運動有卓越貢獻的人物。文學研究會於1921年1月4日在北京正式成立,發起人為:鄭振鐸、沈雁冰、葉紹鈞、許地山、王統照、耿濟之、郭紹虞、周作人、孫伏園、朱希祖、瞿世英、蔣百里。後來陸續發展的會員有謝婉瑩(冰心)、黃廬隱、朱自清、王魯彥、夏丐尊、老舍、胡愈之、劉半農、劉大白、朱湘、徐志摩、彭家煌等,共達一百七十餘人。成立時發表有《文學研究會宣言》及《文學研究會簡章》,會址設在北京。

創造社

創造社是“五四”新文化運動初期成立的文學社團,是中國現代文學團體。1921年6月由留學日本歸來的郭沫若、成仿吾、郁達夫、張資平、田漢、鄭伯奇等人在日本東京成立。前期的創造社反對封建文化、復古思想,崇尚天才,主張自我表現和個性解放,強調文學應該忠實於自己“內心的要求”,是其文藝思想的核心命題,表現出浪漫主義和唯美主義的傾向。郭沫若的詩集《女神》、郁達夫的小說《沉

淪》及郭沫若的譯作《少年維特之煩惱》(歌德),是該社最有影響的作品。創造社以其獨特的文學主張和鋒芒畢露的文學活動,成為“五四”以後新文學的一支生力軍,特別在文學青年中激起強烈共鳴。

新月社

新月社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影響較大的一個文學社團,它於1923年成立於北京,是“五四”以來最大的以探索新詩理論與新詩創作為主的文學社團。該社活動在1927年春遷往上海,1933年結束,主要成員有胡適、徐志摩、聞一多、梁實秋等。前期他們把《晨報副刊》作為陣地,後期創辦《新月》月刊、《詩刊》週刊。新月社是一個涉及政治、思想、學術、文藝各領域的派別,在思想上和組織上都表現了資產階級自由主義特點。它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主要貢獻在於新詩,聞一多、徐志摩等人針對自由體詩體現的散文化傾向,提出新格律詩的主張。聞一多主張新格律詩要保持整齊的外形,講究音節和押韻,講究詩的辭藻,建立了建築美、音樂美和繪畫美的新格律詩理論,即“三美理論”。他們對於詩歌藝術的追求帶有唯美傾向,但在當時對於新詩在藝術技巧上的發展有重要意義。徐志摩的《再別康橋》、聞一多的《死水》等是新月派的佳作。

語絲社

語絲社,現代文學社團,因編輯出版《語絲》週刊得名,他們沒有明確的組織機構,一般指刊物的編輯者及主要撰稿人而言。該刊於1924年11月17日在北京創刊,由孫伏園、周作人先後主編。主要撰稿人有魯迅、周作人、川島、劉半農、章衣萍、林語堂、錢玄同、江紹原等。《語絲》週刊以發表雜感、短評、隨筆為主,兼及其他形式的文藝創作和有關社會、歷史的研究文章。其特色是:“任意而談,無所顧忌,要催促新的產生,對於有害於新的舊物,則竭力加以排擊。”

淺草社

淺草社,現代文學社團,1922年春在上海成立。魯迅評價它“確是中國的最堅韌、最誠實、掙扎的最久的團體”,其社發表的多為揭露黑暗,追求光明美好新生活的作品,具有鮮明的進步傾向。主要成員有林如稷、陳煒謨、陳翔鶴、馮至等。1925年初,發起人林如稷出國,該社活動便隨之停止。

淺草社

淺草社骨幹成員又於1929年秋組成沉鍾社,辦有《沉鍾》週刊、半月刊,致力於介紹外國文學,特別是德國浪漫主義文學。創作方面則有馮至的詩歌,林如謖、陳煒謨、陳翔鶴的小說,多抒寫知識青年苦悶的生活和憂鬱的情感,富於感傷色彩。

周作人

周作人,浙江紹興人。“五四”時期任新潮社主任編輯,參加《新青年》的編輯工作,1921年參與發起成立文學研究會,發表了《人的文學》 《平民文學》《思想革命》等重要理論文章,並從事散文、新詩創作和譯介外國文學作品。他的理論主張和創作實踐在社會上產生了很大影響,成為新文化運動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五四”以後,周作人作為《語絲》週刊的主編和主要撰稿人之一,寫了大量散文,風格平和沖淡,清雋幽雅。在他的影響下,20年代形成了包括俞平伯、廢名等作家在內的散文創作流派,該流派被阿英稱作為“很有權威的流派”。

鄭振鐸

鄭振鐸,字西諦,筆名賓芬、郭源新,福建長樂人。1917年考入北京鐵路管理學校,曾參加五四運動。1921年,與沈雁冰一起組織文學研究會,主編《小說月報》《世界文庫》等。主要著作有《插圖本中國文學史》《中國俗文學史》《俄國文學史略》《近百年古城古墓發掘史》《中國歷史參考圖譜》等。

《吶喊》

《吶喊》,是魯迅小說集。收有《狂人日記》《藥》《明天》《阿Q正傳》《孔乙己》《一件小事》《頭髮的故事》《風波》《故鄉》 《端午節》《白光》《兔和貓》《鴨的喜劇》《社戲》等十四篇小說。作品真實地描繪了從辛亥革命到五四運動時期的社會生活,從革命民主主義出發,抱著啟蒙主義目的和人道主義精神,揭示了種種深層次的社會矛盾,對中國舊有制度及陳腐的傳統觀念進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較徹底的否定,表現出對民族生存濃重的憂患意識和對社會變革的強烈願望。

《狂人日記》

《狂人日記》是魯迅的一篇短篇小說,是中國第一部現代白話文小說,首發於1918年5月15日四卷五號《新青年》月刊。內容大致上是以一個“狂人”的所見所聞,指出中國文化的朽壞。《狂人日記》在近代中國的文學歷史上是一座里程碑,開創了中國新文學的革命現實主義傳統。

《彷徨》

《彷徨》是魯迅先生的短篇小說集,寫作於“五四運動”後新文化陣營分化的時期。原來參加過新文化運動的人,“有的退隱,有的高升,有的前進”,魯迅當時像不成陣的遊勇那樣“孤獨”和“彷徨”。《彷徨》表現了他在這一時期在革命征途上探索的心情。後來在《題(彷徨)》一詩中說:“寂寞新文苑,平安舊戰場。兩問餘一卒,荷戟獨彷徨。”這便是書名“彷徨”的來由。他在《彷徨》書扉頁上引用《離騷》詩句: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故事新編》

《故事新編》是魯迅先生以遠古神話和歷史傳說為題材而寫就的短篇小說集,包括他在不同時期所寫的八篇作品。這些作品的語言秉承魯迅先生的一貫文風,幽默風趣,婉而多諷。故事的內容雖來源於歷史,但只是用了一點因由,經作者隨意點染,展現在我們眼前的卻是一幅絕妙奇趣的畫卷。魯迅的《故事新編》,除“序言”外,共收《補天》《奔月》《理水》《采薇》《鑄劍》《出關》《非攻》《起死》八篇。主要以神話為題材,故事有趣,想象豐富,是魯迅作品中僅有的以遠古為背景創作的小說。

《野草》

《野草》寫於“五四”後期,是魯迅先生唯一的一部散文詩集。1927年7月由北京北新書局出版,收入1 924至1 926年所作二十三篇散文詩,書前有題詞一篇,以曲折幽晦的象徵表達了20世紀20年代中期作者內心世界的苦悶和對現實社會的抗爭。《這樣的戰士》《淡淡的血痕中》《一覺》等篇表達了對現實的失望與憤懣;《影的告別》《死火》《墓碣文》等篇描繪了對自我深刻解剖之後的迷茫心境。

《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是魯迅1926年所做的回憶性散文集,共十篇,原總題目為《舊事重提》。這十篇作品,前五篇寫於北京,後五篇寫於廈門。 《朝花夕拾》中的作品記述了作者童年的生活和青年時求學的歷程,追憶那些難以忘懷的人和事,抒發了對往日親友和師長的懷念之情。作品在夾敘夾議中,對反動、守舊勢力進行了抨擊和嘲諷。《朝花夕拾》堪稱現代回憶散文的典範之作。作品以清新樸實、親切感人的語言將敘述、描寫、抒情、議論有機地糅合為一體,我們可以從中充分感受到作者如詩情畫意般的優美筆調,觸摸到作者童年記憶中那童稚般的心靈顫動,以及歷經艱辛的青春心態。

《中國小說史略》

《中國小說史略》,是魯迅先生編撰的中國第一部小說史專著,被譽為“是一部開山的創作,蒐集甚勤,取材甚精,斷制也甚謹嚴”(胡適《白話文學史》),是20世紀的一部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學術著作。

《阿Q正傳》

《阿Q正傳》最初發表於《晨報副刊》,後收入《吶喊》,是魯迅唯一的一部中篇小說。魯迅在談到這篇小說的寫作動機時曾經說過,主要是為了揭示“國人的靈魂”。(《阿Q正傳·英文版序》)魯迅在這篇小說中表現了改造“國民性”的思想,對阿Q表現出“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態度。《阿Q正傳》通過阿Q和他周圍人的冷漠形象地揭示了中國農民的麻木和不覺悟,揭示了人性的弱點,也折射出中國資產階級革命的致命弱點。

閒話風

“閒話風”主要指那種自然、率真、親切的韻味,那種“任心閒談”的“漫筆式”的寫法。“閒話”也稱漫筆,不僅指題材“漫”無邊際,而且是行文結構上,興之所至的隨意性,是對魯迅《朝花夕拾》風格的概括,是對“五四”時期“佈道式”散文的否定與超越。

學衡派

學衡派,是反對新文學運動的封建復古流派。1922年1月創刊《學衡》雜誌,標誌著該派的誕生。代表人物為當時南京東南大學的教授胡先輔、梅光迪、吳宓等人,他們反對新文學運動,鼓吹文言優於白話,誣衊白話“以敘說高深之理想,最難剴切簡明”,極力主張言文不能合一。

甲寅派

甲寅派,得名於《甲寅》雜誌。1925年《甲寅》在北京復刊後,成為章士釗等宣傳復古思想,反對白話文,為鎮壓進步學生運動製造輿論,維護反動軍閥統治,抨擊新文化運動的主要陣地。經魯迅為代表的新文化革命陣營的奮力批駁,甲寅派很快敗下陣。至此,白話與文言之爭以白話文的勝利而告終。

“問題小說”

所謂“問題小說”是指“五四”以後的幾年間(1919至1925年)形成的一種小說類型或題材,是指那些反映政治、道德、教育、婚姻、戀愛等人生問題的小說。問題小說在1919年上半年《新潮》中己露端倪,1919年下半年冰心的《兩個家庭》《斯人獨憔悴》等小說發表後,開始形成風氣,1921年文學研究會成立後推向高潮。“問題小說”流行的時間不長,卻是典型的“五四”啟蒙時代的產物。“問題小說”探問人生的終極,關顧每個人的人生價值、生存真諦。

新潮社

新潮社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重要社團。20世紀初,一些學者懷著挽救“國粹”的想法掀起了“整理國故”運動。1919年初,在這一影響下,在北京大學校園裡,成立了相互對立的兩大陣營“新潮社”和“國故社”。“新潮社”以《新青年》為陣地,提倡民主與科學,旨在為中國新文明的建設打下基礎。新潮社是一個學生社團,其圈中人主要是文學、哲學兩門的學生。

冰心

冰心,原名謝婉瑩,早期的散文作品張揚“愛的哲學”,大膽抒寫個性,擅長營造柔美、空靈的意境,這部分作品都收於《往事》《寄小讀者》等集子。《往事》中的散文多為回憶性作品;《寄小讀者》用書信體形式向少年讀者報道自己身處國外的生活和心態。這兩部集子的共同之處是,大多通過對過去和當前的景物描寫,抒發作者內心的情思,表達對自然、母愛的讚美,所以這些作品實為抒情散文,筆調輕盈、文字雋麗、感情細膩,既發揮了白話文流暢的特點,又兼有文言文凝練簡潔之長。1949年後,她著有散文集《小橘燈》《拾穗小札》《三寄小讀者》等。在這些作品中,《小橘燈》《我們這裡沒有冬天》《櫻花和友誼》較有代表性。她的這些創作依然保持了一貫的清新雋麗的藝術風格,但沒有了過去的迷茫和淡淡的惆悵,代之出現的是明朗、樂觀的情調。

《斯人獨憔悴》

《斯人獨憔悴》,冰心著,1919年發表。小說寫南京學堂學生代表穎銘、穎石倆兄弟參加請願鬥爭,身為軍閥政府官僚的父親停止了他們的學業,將他們關在家中。後倆兄弟當了辦事員,在苦悶中低吟“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的詩句。這部作品形象地描繪了革命處於低潮時青年人的心態變化,具有很強的時代性。

《超人》

《超人》,冰心1921年發表的作品,提出了“人生究竟是什麼?支配人生的,是‘愛’呢,還是“憎’?”這樣一個許多青年需要面對的命題。主人公何彬是“五四”初期千百萬愛國青年其中的一位, “五四”落潮後,他的思想和性格發生變化,從“熱”到“冷”,悲觀頹唐,受了尼采思想影響,信奉虯恨”的處世哲學。這是當時國難深重、政治腐敗的舊中國的黑暗現實使然。從表面上看,何彬那獨來獨往的舉止,頗像超人的行徑。從整體來看,何彬的超人的行徑,不過是一時的心靈的扭曲。後來,他被童心和母愛感化了,認識到“世界上的母親和母親都是好朋友,世界上的兒子和兒子也都是好朋友,都是互相牽連,不是互相遺棄的。”於是“十幾年來隱藏起來的神情復活了,呈露在何彬的臉上”。《超人》反對玩世不恭的消極態度,主張保持生活熱情和樂觀精神,打動了“五四”落潮時期千萬個青年人的心,給他們以關懷和溫暖,其用意是有積極意義的。

王統照

王統照,字劍三,現代作家,山東諸城人。1924年畢業於中國大學英文系,1918年創辦《曙光》。1921年與鄭振鐸、沈雁冰等發起成立文學研究會。著有長篇小說《山雨》《春花》《一葉》,短篇小說集《春雨之夜》《華亭鶴》,有《王統照文集》(六卷)。

《山雨》

《山雨》,是王統照小說的巔峰之作,也是山東現代小說的壓卷之作,該小說在文學史、文化史、思想史上的價值和意義都值得重視。現實主義的力作《山雨》標誌著王統照從早期的象徵趨向寫實的重大轉變。 《山雨》展現的廣闊生活畫面正是當時中國現實“山雨欲來風滿樓”的象徵,寫實與象徵較為融洽地結合在了一起。

葉紹鈞

葉紹鈞,現代作家、兒童文學作家、教育家,字聖陶,主要筆名有葉勻、聖陶、斯提、桂山、秉丞、郢生等,江蘇省蘇州人。1921年葉紹鈞與周作人、沈雁冰、鄭振鐸等十二人發起成立“文學研究會”,共同舉起“為人生”的現實主義文學旗幟,其小說代表著這一宗旨的藝術成就。他的小說結構渾凝而勻稱,緊密而舒暢,講究謀篇佈局,注意章法,尤重結尾。語言樸實凝練,明晰純淨,生動流暢,富有較強的表現力,因而形成了冷峻而樸實、嚴謹而自然、淡泊而雋永的藝術風格。有短篇小說集《城中》《未厭集》,長篇小說《倪煥之》等,此外還有《在民間》《抗爭》《夜》《某城紀事》《多收了三五斗》《一篇宣言》《英文教授》《潘先生在難中》等。

《潘先生在難中》

《潘先生在難中》是葉聖陶早期創作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篇。從小說寫作的時間及其內容看,所反映的背景是發生於1924年的江浙戰爭。這篇小說對於軍閥戰爭所製造的騷亂和災禍是有所反映的,作者對於戰爭製造者的罪行的揭露與指斥也是鮮明的。不過戰爭的騷亂僅僅被作為故事的背景加以揭示,作品的著眼點主要是描寫在這騷亂背景之中的主人公的心理言行,以及由此而體現出來的精神品質,從而來對現實社會,尤其是對小資產階級分子的灰暗生活進行諷刺。

《倪煥之》

《倪煥之》,長篇小說,葉聖陶著,寫於1928年11月。主人公倪煥之中學畢業後到鄉村高等小學任教,他滿懷救國救民的理想,希望通過教育拯救社會。經過辛亥革命、五四運動、五卅運動、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裝起義等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後,他的思想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由追求教育改良轉變為走向革命。但“四一二”反革命政變,使他陷入悲觀失望之中,對前途失去了信心,終於在鬱憤中死去。作品反映了在動盪的年代裡一大批小知識分子的心境,書中還塑造了金佩璋、蔣冰如、王樂山、金樹伯等不同性格的知識分子的形象。

鄉土小說

所謂“鄉土小說”是指靠回憶重組來描寫故鄉農村的生活,帶有濃厚鄉土氣息和地方色彩的小說。20世紀20年代初、中期,一批寓居北京、上海的作家,以自己熟悉的故鄉風土人情為題材,旨在揭示宗法制鄉鎮生活的愚昧、落後,並藉以抒發自己的鄉愁。這批作家有馮文炳(廢名)、王魯彥、臺靜農、彭家煌、許傑等。

王魯彥

王魯彥,原名王衡,浙江鎮海人,20世紀20年代著名的鄉土小說家。20年代初曾在北京大學旁聽魯迅的《中國小說史》課程,大受裨益,開始創作時遂用筆名“魯彥”以表達對魯迅的仰慕之情。王魯彥的小說主要是短篇,代表作有短篇小說集《柚子》《黃金》等,30年代寫有長篇小說《野火》(《憤怒的鄉村》)《童年的悲哀》《小小的心》《屋頂下》《河邊》《傷兵旅館》和《我們的喇叭》等。

《菊英的出嫁》

《菊英的出嫁》是王魯彥《柚子》小說集中的一篇佳作。他以綿密的筆致展示了浙東農村特異的冥婚習俗。菊英是一個只有八歲陽壽的女孩,在她病逝十年之後,其母理所當然地認為她己到適婚年齡,於是順理成章地為她訂了一門陰親,並傾其所有,預備了豐厚的嫁妝,然後吹吹打打、熱熱鬧鬧將她“嫁”了出去,把菊英的棺材由青色的轎子抬到男方家。冥婚制度透現出愚昧落後的原始信仰,即以為人死後依然成長並且靈魂不滅,那鋪排得煞有介事的程序在令人咋舌之餘難免顯得荒唐可笑。然而小說有關這一事件的始末通過一位失去女兒的母親的意識之流漸次溢出,浸盈著濃厚的無依無託的母愛,對落後意識與習俗的批判與諷意由此淡化於一個母親對早天女兒徹骨的哀思之中。《菊英的出嫁》是一曲母愛的輓歌。

彭家煌

彭家煌,湖南湘陰人,現代著名作家。他的小說富有喜劇色彩,含蓄蘊藉,詼諧雋妙,既寫具有濃重湖南鄉土氣息的農村生活,也用細膩而帶有嘲諷的筆法寫市民和知識分子,其成就不亞於葉紹鈞和張天翼。其鄉土小說,比20世紀20年代一般鄉土作家更為活潑有趣,也更加深刻圓熟。

臺靜農

臺靜農,現代小說家。1925年夏,魯迅發起成立未名社,臺靜農為社員。臺靜農以創作短篇小說為主,兼寫詩歌、散文,多載《莽原》半月刊、《未名》半月刊等刊物。後集為短篇小說集《地之子》《建塔者》,分別於1928年、1930年由未名社出版,均為《未名新集》之一。另外編有《關於魯迅及其著作》一冊,內收有關《吶喊》的評論和魯迅訪問記等文章共十四篇,1926年7月由北京未名社出版,為最早的魯迅研究資料專集。《地之子》共收小說十四篇,顯示了作者善於從民間取材,通過日常生活和平凡事件揭露社會黑暗的特點。筆調簡練、樸實而略帶粗獷,格局不大,但有濃厚的地方色彩。

《慫恿》

《慫恿》,是中篇小說,作者彭家煌,發表於20世紀20年代中期的上海一家雜誌。小說描寫農民政屏夫婦被財主馮鬱益賤價買去兩頭豬,與馮家有仇的惡棍牛七慫恿政屏夫婦上吊鬧事,在馮、牛兩家的操縱下,經過一場惡鬥之後,二娘子在精神和肉體上,飽受凌辱,幾乎喪生,最後還遭到牛七一陣唾罵。彭家煌被魯迅自豪地稱為“是我們這邊的作家”,《慫恿》被茅盾稱為“那時期最好的農民小說之一”。

許欽文

許欽文,原名許繩堯,生於浙江山陰,1922年發表第一篇作品短篇小說《暈》,此後經常在《晨報》副刊發表小說和雜文,受到魯迅的扶植與指導。1926年由魯迅選校、資助的短篇小說集《故鄉》出版,描寫的多是浙江家鄉的人情世故,頗受好評,魯迅先生將其列入“鄉土作家”之列。1927年許欽文離開北京到杭州,抗戰爆發輾轉福建各地,勝利後復回杭州,前後二十餘年,一面教書,一面寫作。

蹇先艾

蹇先艾,筆名羅輝、趙休寧、陳艾利、藹生等。蹇先艾的短篇小說集有《朝霧》《一位英雄》《酒家》《還鄉集》《躊躇集》《鄉間的悲劇》《鹽的故事》《幸福》《倔強的女人》,散文集有《城下集》《離散集》《鄉談集》《新芽集》《苗嶺集》,新詩近七十首。

自敘傳小說

自敘傳小說是中國現代抒情小說的最初體式,作者多集中於創造社,郁達夫1921年出版的《沉淪》小說集使自敘傳小說成為一種潮流。作品中以第一人稱寫“我”,即敘述者自己,最常用的手法是直抒胸臆,即在表現自我主人公所經歷的日常生活情景時,以充滿激烈情緒的筆調去描寫,在事件的敘述中作坦率的自我解剖。

郁達夫

郁達夫,原名鬱文,字達夫,浙江富陽人,中國現代著名小說家、散文家、詩人。1921年參與發起成立創造社,出版了新文學最早的白話短篇小說集《沉淪》,以其“驚人的取材、大膽的描寫”而震動了文壇。郁達夫一生著述宏富,尤以小說和散文最為著稱,影響廣泛。其中以短篇小說《沉淪》《採石磯》《春風沉醉的晚上》《薄奠》《遲桂花》,中篇小說《迷羊》《她是一個弱女子》和《出奔》等最為著名。小說多以失意落魄的青年知識分子作為描寫對象,往往大膽地進行自我暴露,富於浪漫主義的感傷氣息,筆調灑脫自然,語言清新優美,具有強烈的主觀抒情色彩。他的散文直抒胸臆,毫無隱飾地表現了一個富有才情的知識分子在動亂社會里的苦悶心情,寫得清新秀麗,富有氣勢和神韻,與他的小說一樣,具有真率、熱情、明麗、酣暢的風格。

《沉淪》

《沉淪》是郁達夫早期的代表作之一,寫於作者在日本留學期間,收錄在同名小說集《沉淪》裡。小說講述了一箇中國留學生在日本的遭遇,通過“一個病的青年憂鬱症的解剖”,揭示主人公內心靈與肉、倫理與情感、本我與超我的矛盾衝突。與郁達夫其他的小說作品一樣, 《沉淪》是一篇“注重內心紛爭苦悶”的現代抒情小說,也叫“自我小說”,帶有“自敘傳”的色彩。

《春風沉醉的晚上》

《春風沉醉的晚上》是郁達夫小說的代表作之一,創作於1923年7月。當時,作者受到革命形勢的影響,己接觸了馬克思主義。因此,他的目光也開始從先前較多地注視知識分子狹小的圈子,轉移到更廣

大的勞動人民。在作品中,他開始有意識地表現下層勞動者,描繪他們的苦難,表現他們的抗爭,歌頌他們的品德,揭示他們不幸遭遇的根源。

馮沅君

馮沅君,原名恭蘭、淑蘭,筆名淦女士、沅君等,河南省唐河縣人,是我國近現代一位頗有成就和影響的女作家、教育家、文學史家。1922年創作了《隔絕》《隔絕之後》《慈母》《旅行》等小說,後收入短篇小說集《卷菔》。從1922年到1929年,歷時7年,馮沅君給後人留下三個短篇小說集——《卷麓》《春痕》《劫灰》。她的作品大膽寫出了當時女性渴望掙脫舊禮教束縛的愛情心理,表達了“五四運動”前後,新女性對封建禮教的激憤和反抗,對個性解放的新文化覺醒。馮沅君是與冰心、廬隱、凌叔華等齊名的“五四運動”以後的第一代新文學女作家。魯迅對馮沅君的“大膽、敢言”創作風格給予肯定和讚譽。

廢名

廢名原名馮文炳,字蘊仲,廢名是其筆名,湖北黃梅人。1922年考入北京大學預科,兩年後進入本科英文系。這時開始寫小說,多發表在《努力週報》《淺草》及《語絲》上,並加入語絲社。初期小說結集為《竹林的故事》,於1925年出版。1926年起以“廢名”作筆名發表作品,1930年與周作人等創辦文藝刊物《駱駝草》,同時為林語堂主編的《人間世》寫稿,創作頗豐。他的小說形同散文,簡潔奇僻,自居一格。廢名在文體建構、敘事方式等方面所進行的探索,構成了中國現代小說史上的重要資源之一。廢名文學創作的探索性、實驗性、前衛意識及個性化色彩,在文學史上無疑具有其特殊的意義和價值。

許地山

許地山,現代作家、學者,名贊壟,字地山,筆名落花生。許地山於1921年發表第一篇小說《命命鳥》,接著又發表了前期代表作小說《綴網勞蛛》和具有樸實淳厚風格的散文名篇《落花生》。他的早期小說取材獨特,情節奇特,想象豐富,充滿浪漫氣息,呈現出濃郁的南國風味和異域情調。他雖在執著地探索人生的意義,卻表現出玄想成分和宗教色彩。20世紀20年代末以後所寫的小說,保持著清新的格調,但己轉向對群眾切實的描寫和對黑暗現實的批判,寫得蒼勁而堅實,《春桃》和《鐵魚底鰓》便是這一傾向的代表作。他的創作並不豐碩,但在文壇上卻獨樹一幟。

鴛鴦蝴蝶派

鴛鴦蝴蝶派是發端於20世紀初葉的上海“十里洋場”的一個文學流派。隨著帝國主義侵略的炮火轟開清朝閉關自守的大門,接踵而至的是租界的霸佔,洋場的開闢,半封建半殖民地大都市的畸形生活,以烏煙瘴氣、光怪陸離的容貌呈現於人們眼前,於是反映這種都市的作品也應運而生。魯迅說:“有了上海的租界,——那時叫作‘洋場’,……有些才子們便跑到上海來。”他們最初熱衷的題材是言情小說,寫才子和佳人“相悅相戀,分拆不開,柳蔭花下,像一對蝴蝶,一雙鴛鴦”(《上海文藝之一瞥》),並因此得名而成為鴛鴦蝴蝶派。這一派的早期代表作為徐枕亞的《玉梨魂》,是用四六駢儷加上香豔詩詞而成的衷情小說。

《玉梨魂》

《玉梨魂》是一部哀情小說,它是鴛鴦蝴蝶派早期代表作家徐枕亞的成名作,也是這一流派成型時期最重要的奠基之作,被視為“鴛鴦蝴蝶派小說的祖師”。作品敘述了清朝末年的一個愛情悲劇,據說融匯了作者的一段少年經歷,因此寫來格外哀怨動人:梨娘不幸早逝夫婿,兒子鵬郎從師於教館先生何夢霞。隨著時光的流逝,梨娘和夢霞互相傾慕,產生了感情。但身為寡婦的梨娘,不敢逾越禮教的束縛,強迫自己過著痛苦的守節生活。為了從感情與道德的衝突中擺脫出來,梨娘說服夢霞與自己的小姑崔筠倩訂了婚約。然而何、崔兩人並無感情,大家的痛苦有增無減。梨娘於是採取慢性自殺的方式,含恨而卒。臨終留給小姑遺書一封,說明自戕身死的原因,並希望她的死能促使筠倩與夢霞成為眷屬。筠倩雖感嫂子的良苦用心,但她明白了夢霞另有所愛,終百感交集,一病而亡。夢霞眼見兩位女子為自己慘死,一腔孤憤,無處發洩,便東渡日本留學。次年,回國參加武昌起義,壯烈犧牲。

張恨水

張恨水,現代著名作家,原名張心遠,安徽潛山人。早年任《皖江報》總編輯。1919年去北京,先後任《益世報》、《世界日報》等報編輯,並開始寫章回小說。1929年發表《啼笑因緣》,頗有影響。抗日戰爭期間寫了許多以抗日為題材的作品。新中國成立後,主要工作是改編優秀的傳統民間故事。一生致力於通俗文藝,創作《春明外史》《金粉世界》《八十一夢》等一百多種小說,大多是章回體,以傳統形式描寫現代社會人情世態,不少作品有一定社會意義。

郭沫若

郭沫若,原名郭開貞,字鼎堂,乳名文豹,號尚武。筆名沫若、麥克昂、郭鼎堂、石沱、高汝鴻、羊易之等。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致力於世界和平運動,是我國現代著名的無產階級文學家、詩人、劇作家、考古學家、思想家、古文字學家、歷史學家、書法家、學者和著名的革命家、社會活動家,蜚聲海內外;他是我國新詩的奠基人,是繼魯迅之後革命文化界公認的領袖。

《女神》

《女神》詩集,郭沫若著。收入1919年至1921年郭沫若的主要詩作,連同序詩共五十七篇,多為詩人留學日本時所作。其中代表詩篇有《鳳凰涅檠》《女神之再生》《爐中煤》《日出》《筆立山頭展望》《地球,我的母親》《天狗》《晨安》《立在地球邊上放號》等。在詩歌形式上,突破了舊格套的束縛,創造了雄渾奔放的自由詩體,為“五四”以後自由詩的發展開拓了新的天地,成為我國新詩的奠基之作。

《嘗試集》

《嘗試集》,現代詩集,胡適作,1920年出版,共三編。第一編大多是脫胎於舊詩詞的作品,第二、三編在運用自由詩體和音韻節奏的改革等方面做了嘗試,是現代文學史上的第一部白話詩集。作品或詛咒封建軍閥的黑暗統治和舊禮教的虛偽,或表現個性解放和積極進取精神,或歌頌勞工神聖。胡適無疑是第一白話詩人。他的《嘗試集》充滿了矛盾,顯示出了從傳統詩詞中脫胎,蛻變,逐漸尋找,試驗新詩形態的艱難過程。

湖畔詩人

湖畔詩人是指汪靜之、應修人、潘漠華、馮雪峰等人。他們於1921年左右開始寫詩,1922年春在杭州成立湖畔詩社,1922年4月出版詩合集《湖畔》,同年五月出版汪靜之的個人詩集《蕙的風》,1923年出版詩合集《春的詩歌》。所作詩多為歌唱大自然的清新美麗和友情、愛情的純真。他們詩中的純真的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是“五四”個性解放精神的另一種表現形式。

汪靜之

汪靜之,現代詩人,安徽績溪人。1922年3月,與潘漠華、應修人、馮雪峰等組織了我國現代文學史上最早的新詩團——湖畔詩社。汪靜之是我國現代著名的作家、詩人。他的作品有《蕙的風》《翠黃及其夫的故事》《鬻命》《寂寞的國》《人肉》《父與子》《作家的條件》《詩歌的原理》《李杜研究》《愛國詩選》《愛國文選》《詩廿一首》,並發表過大量文章,其中詩集《蕙的風》1922年初版,在全國掀起巨大反響。魯迅很賞識他的詩作,並對其作品給予較高的評價,曾親自為他修改作品,多次給他教誨和鼓勵。《蕙的風》的內容對於當時封建禮教具有更大的衝擊力,它的出版,無疑是向舊社會道德投下了一顆猛烈無比的炸彈,在我國文藝界引起了一場“文藝與道德的論戰”。

馮雪峰

馮雪峰,原名福春,筆名雪峰、畫室、洛陽等。現代著名詩人、文藝理論家,浙江義烏赤岸鄉神壇村人。1921年加入文學團體晨光社,1922年與友人組成湖畔詩社。馮雪峰的主要著作有:詩集《湖畔》(與潘漠華、應修人、汪靜之合著)《春的歌集》(與潘漠華、應修人合著)《真實之歌》《雪峰的詩》,雜文集《鄉風與市風》《有進無退》《跨的日子》。

馮至

馮至,原名馮承植,1923年夏參加林如稷等在上海主辦的文學團體“淺草社”。1925年淺草社停止活動,和楊晦、陳翔鶴、陳煒謨另組“沉鍾社”,出版《沉鍾》週刊、半月刊和《沉鍾叢刊》。出版的詩集有《昨日之歌》《北遊及其他》《十四行集》《馮至詩選》等。其他作品有散文集《東歐雜記》、傳記《杜甫傳》、譯作集《海涅詩選》、詩集《西郊集》、詩集《十年詩抄》、論文集《詩與遺產》,譯有海涅長詩《德國,一個冬天的童話》等。

聞一多

每天學點文學知識|中國近現代文學

聞一多,原名聞家驊,又名多、亦多、一多,字友三、友山。聞一多的詩具有極強烈的民族意識和民族氣質。愛國主義精神貫穿於他的全部詩作,成為他詩歌創作的基調。早在清華學生時代所做的《李白之死》《紅荷之魂》等詩中,成功地運用中國傳統的詩歌題材和形象詞彙歌唱他心中的理想與愛情。留美時期寫下的《太陽吟》《洗衣歌》 《孤雁》《憶菊》等名篇,表現了他對帝國主義“文明”的鄙視和對祖國的思念。回國初期的詩作《祈禱》《愛國心》《一句話》《我是中國人》《七子之歌》等,用熾熱的情感,完整的意象,和諧的音律,表現了詩人的民族自豪感。《死水》時期的詩較之往昔之作題材更廣泛,思想更深沉,進一步接觸到了中國社會現實。《春光》《荒村》等詩充滿了對處於軍閥混戰中災難深重的勞動人民的同情;《唁詞——紀念三月十八日的慘劇》《天安門》《欺負著了》等詩則直接把筆鋒指向了北洋軍閥的暴行。在《發現》這首詩中,詩人面對著軍閥混戰、列強侵略、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現實感到困惑與不安,他“追問青天,逼迫八面的風”,但“總問不出消息”。聞一多的這些詩篇發展了屈原、杜甫創作中的愛國主義傳統,具有鮮明的時代感以及社會批判的性質。

徐志摩

徐志摩,現代詩人、散文家。名章塘,筆名南湖、雲中鶴等,浙江海寧人。1915年畢業於杭州一中,先後就讀於上海滬江大學、天津北洋大學和北京大學。1918年赴美國學習銀行學。1921年赴英國留學,入倫敦劍橋大學當特別生,研究政治經濟學。在劍橋兩年深受西方教育的薰陶及歐美浪漫主義和唯美派詩人的影響。1926年在北京主編《晨報》副刊《詩鐫》,與聞一多、朱湘等人開展新詩格律化運動,影響到新詩藝術的發展。著有詩集《志摩的詩》《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雲遊》,散文集《落葉》《巴黎的鱗爪》《自剖》 《秋》,小說散文集《輪盤》,戲劇《卞昆岡》(與陸小曼合寫),日記《愛眉小札》《志摩日記》,譯著《曼殊斐爾小說集》等。他的作品己編為《徐志摩文集》出版。徐詩字句清新,韻律諧和,比喻新奇,想象豐富,意境優美,神思飄逸,富於變化,並追求藝術形式的整飭、華美,具有鮮明的藝術個性,為新月派的代表詩作。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亞於詩歌的成就,其中《自剖》《想飛》《我所知道的康橋》《翡冷翠山居閒話》等都是傳世的名篇。他熱烈追求“愛”、“自由”與“美”,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與他那活潑好動、瀟灑空靈的個性及不受羈絆的才華和諧地統一,形成了徐志摩詩特有的飛動飄逸的藝術風格。

朱湘

朱湘,現代著名詩人,新月派成員。1925年以後,自覺追求新詩音韻格律的整飭,曾於1926年參與聞一多、徐志摩創辦的《晨報副刊·詩鐫》的工作,提倡格律詩的運動,並發表“我的讀詩會”廣告,努力實踐詩歌音樂美的主張。他的第二部詩集《草莽集》形式工整,音調柔婉,風格清麗,《搖籃歌》《採蓮曲》節奏清緩、動聽,他的著名長詩《王嬌》,注意融匯中國古代詞曲及民間鼓書彈詞的長處。這個詩集標誌他詩歌創作的日趨成熟。朱湘出國前後的創作較多接受外國詩歌的影響,對西方多種詩體進行了嘗試。其中《石門集》所收的七十餘首十四行體詩,被稱為是他詩集中“最有價值的一部分”(柳無忌《朱湘的十四行詩》)。

孫大雨

孫大雨,原名孫銘傳,原籍浙江諸暨縣,畢業於清華學校高等科。曾先後在美國達德穆文學院和耶魯大學研究院學習英國文學,回國後歷任武漢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北京大學、浙江大學、暨南大學外文系教授,中央政治學校英語教授兼主任。1920年開始發表作品。1955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著有詩集《自己的寫照》《精神與愛的女神》等。

李金髮

李金髮,原名李淑良,筆名金髮,廣東梅縣人。1919年赴法勤工儉學,1921年就讀於第戎美術專門學校和巴黎帝國美術學校,在法國象徵派詩歌特別是波德菜爾《惡之花》的影響下,開始創作格調怪異的詩歌,在中國新詩壇引起一陣騷動,被稱之為“詩怪”,成為我國第一個象徵主義詩人。1925年初,他應上海美專校長劉海粟邀請,回國執教,同年加入文學研究會,併為《小說月報》《新女性》撰稿。

蔣光慈

蔣光慈,原名俠僧,筆名光赤。“五四”時期參加蕪湖地區學生運動。民國十年(1921年)赴蘇聯莫斯科東方大學學習。次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回國後從事文學活動,曾任上海大學教授。民國十六年(1927年)與阿英、孟超等人組織“太陽社”,編輯《太陽月刊》《時代文藝》《新流》《拓荒者》等文學雜誌,宣傳革命文學。著有詩集《新夢》 《哀中國》,小說《少年漂泊者》《野祭》《衝出重圍的月亮》等。

朱自清

朱自清,現代著名散文家、詩人、學者、民主戰士。其散文以樸素縝密、清雋沉鬱、語言洗練、文筆清麗著稱,極富有真情實感。代表作有《荷塘月色》《背影》《槳聲燈影裡的秦淮河》等。

豐子愷

豐子愷,曾用名豐潤、豐仁、嬰行,號子愷,字仁。浙江崇德人。我國現代畫家、散文家、美術教育家、音樂教育家、漫畫家和翻譯家,是一位卓有成就的文藝大師。他的文章風格雍容恬靜,漫畫多以兒童作為題材,幽默風趣,反映社會現象。豐子愷給孩子們寫了一封信《給我的孩子們》,書籍《我的苦學經驗》深受讀者喜歡。他的兒子豐華瞻為父親作傳《豐子愷小傳》。

瞿秋白

瞿秋白,江蘇常州人,散文作家,文學評論家。他曾兩度擔任中國共產黨最高領導人,是中國共產黨早期主要領導人之一,馬克思主義者,無產階級革命家、理論家和宣傳家,中國革命文學事業的重要,奠基者之一。1935年2月在福建長汀縣被國民黨軍逮捕,6月18日慷慨就義,時年36歲。代表作品有:《赤都心史》《餓鄉紀程》《多餘的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