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時節聊祭祖風俗,正所謂十里不同天,五里不同俗

客居異地已經兩代,祭祖的事情在現代快節奏社會中,不過是一個不上班的假期。倒是遊歷各處,有些所見所聞,說給與我同是遊子的人們聽聽。

清明節的由來,其實無非是二十四節氣中的一個時間點而已。古人賦予了它祭祀祖先的文化特徵,還需要我們這代人至少要了解和傳承,畢竟祖先崇拜是我們文化的核心。

各地雖然風俗各異,但大體需要兩個必要的儀式:一曰,掛紙;二曰,培墓。

所謂掛紙,各地叫法不同,曾經聽一位臺灣人稱其為壓紙,或是閩南文化的習俗。掛紙之前,祭祀的子孫要清理墓地上的雜草以及樹枝等雜物,過去的時候,掛紙的講究比較多,分為黃色、白色、五色三種,分別壓在墓頭、墓碑以及墓後。掛紙的用意在於給祖先修葺房屋,紙張即是瓦片的寓意。紙張的疊法也是三張一組,以波紋狀為好,現代的人比較隨意一些,大部分都壓在墓頭而已。掛紙之後,擺放供品,掛紙儀式才算結束。

所謂培墓,相對隆重,一般為在前一年家中有重大喜慶事件,比如娶媳婦,生孩子等,或者是新亡人需要連續培墓三年,意思是守孝三年。培墓的祭品比較豐富,大概要用到三牲,一般是雞、魚、肉。因喜事培墓的家庭,還需要放鞭炮,燒紙錢,告慰祖先。南方的某些地方還需要準備子孫燈,在墓前點燃,寫上一些祝福的字,寓意祖先保佑後世子孫。

在山東,曾經見過兒童在清明節玩一種頂雞子的遊戲,也就是兩枚雞蛋用頭部互相磕碰,先破者為輸。還聽一位四川美女聊過,四川的清明習俗中,關於油卜的故事,婦女用薺菜花,蘸油,投入水中,根據水中的裂解油紋路占卜。

所見有限,還請網友賜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