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某“重新上岗”,我们无需“先入为主”

4月18日,被网友调侃为“窃·格瓦拉”的周某出狱,引来网络一片“呼声”。据媒体采访,周某侄子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在周某出狱之前以及18日当天,多达三十多家的传媒公司闻风守在其家中,蹲守等待周某“回归”,商谈签约的事宜。

周某“重新上岗”,我们无需“先入为主”

周某

报道一出,媒体纷纷出动,蹭热点也罢,据实报道也罢,一时间热度空前。其中不乏站在“道德的最高峰”,将周某竖立成“三观尽毁”的典型的。而由此也引带出对网友的指责,纷纷疾呼网友“对窃·格瓦拉的支持”是这个社会渐渐显露病态的表现。是“正能量慢慢缺失”的明证。

“道德绑架”的大棒向国足的脚法一般,真是打哪指哪啊。

我们先来看看这些“正义凛然”的自媒体对网友的指责。在他们看来,对“窃·格瓦拉”的关注,是道德沦丧的一种表现。在他们的笔下,对周某的关注,已经无限等同于对周某的支持了。但事实真是这样吗?其实不然吧。周某在网上爆火,很大原因是他那一句“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的话,网友对这一句话的追棒,无外乎是对自身沉重生活压力的一条自嘲和调侃。而对周某偷窃电动车电瓶的事实,何曾有网友站队“云集响应”了。更多的,是发出“保护好你的电动车”这样的调侃。

周某“重新上岗”,我们无需“先入为主”

周某被网友调侃为“窃·格瓦拉”

再看对周某本人的讨伐。是的,在这里先说明,周某在行窃被捕而接受采访爆出“惊人”言论之时,确实是三观不正的。但这是否就成了在他出狱之后,我们对其讨伐的理由了呢?监狱的功能,难道不是帮助受监者改过自新吗?现今周某甫一出狱,我们便轮着“道德大棒”对其口诛笔伐,是不是有点先入为主了呢?这些抡着“道德大棒”的人,心中对周某的评价是依据着四年前的那段采访定下的。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岂知周某在改造了四年之后,以及在网络舆论的压力下,三观是不是已经修正了呢?所以,对周某的讨伐,何妨不先缓一缓,过段时间用自己的眼睛去验证之后,再下定论呢?

周某“重新上岗”,我们无需“先入为主”

周某成为社会热点

媒体对周某的讨伐,还在“诸多传媒欲斥下重金与其签约”这一点上。在他们看来,周某作为一个曾经“三观不正”的人,作为一个有“污点”的人,本就不配拥有这样的待遇。是的,不排除这众多的传媒公司中,有蹭热度炒作的成分。古话说得好,“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倘若周某已经改过自新,对他我们便应该一视同仁。再说,如果有人能利用周某的“口才”,使他能拥有一件正当的工作(在这里指的是正当的,合理收入的工作,而非传媒炒作的高薪职业),是不是也算是对他的一种帮助呢?是不是可以帮助他不为生活“所迫”而再行偷窃之事呢?国家法律规定,在工作等方面,刑满释放的人不应该受到歧视。而自媒体对周某可能从事的工作充满了偏见和歧视,在他们看来,只要“历史不干净”的人,都应该被死死的压在底层。这种观点是何其熟悉,不过,这不是已经是过去了几十年的老黄历了吗?还攥着它当宝典的人,也该抬头看看天了。再说了,周某作为一个“历史不干净”的人,如果有平台给他,让他以“反面教材”的身份对世人发出“警告”,不是比在网上大发仁义道德要来生动和有教育意义吗?!

此文,不是对四年前的“窃·格瓦拉”的支持。而是对已经受到处罚之后的周某的宽容。如果他能改过自新,则善莫大焉。如果他没有,那不防到时再做“讨伐”。

先入为主,一棍打死,比周某的“三观尽毁”的言论更可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