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的大“白臉”(後代篇)

歷史上真實的司馬懿,特別“奇”和“恨”,這個我們上一篇文章已經分析過了。他的這兩個特點,不可能不對子女們有影響,尤其是司馬師和司馬昭,完全繼承了司馬懿的作風。

先說司馬師,這也是個厲害人物,他也夠狠,毒死了給自己生了五個女兒的妻子夏侯徽;司馬師也夠“奇”,以立長君(成年皇帝)的名義廢了曹魏第三任皇帝曹芳,假裝要立年長的曹據為帝,又暗中強迫郭太后出面說不同意,最終改立了14歲的曹髦(小孩子比較方便控制)。

司馬昭也是一樣的“狠”,在與東吳的東興之戰失敗後,司馬昭為推卸責任,曾詢問眾人應由誰承擔責任,隨軍司馬(相當於參謀長)王儀稱“責任在統帥(指司馬昭)”,司馬昭大怒,當即下令斬殺了王儀。


司馬懿的大“白臉”(後代篇)


其實,司馬懿這家人還是很有能力的,並不是一點好事沒幹,比如興修水利、推行屯田。但他們跟曹操不同,曹操的地盤是自己打下來的,統一了北方,是對社會有貢獻的,而司馬懿及其後代的地盤是搞政變得來的,而且這一系列的政變還直接導致了淮南地區的三次叛亂,然後不得不發動平叛的戰爭,這造成了當地經濟的衰退,死了大量人口。如果司馬氏一家子人不奪權,淮南三叛就不會發生,所以他們對社會造成的破壞大於對社會的貢獻。

司馬氏一家人的行事風格是為很多正人君子所不齒的。舉個例子,當年已經一手遮天的司馬昭給兒子司馬炎選擇聯姻對象時,首先選擇的是“竹林七賢”之一阮籍的女兒,然而阮籍根本看不上司馬一家子人,斷然拒絕。後來,司馬昭不得不退而求其次,選擇了弘農楊氏家族楊文宗之女楊豔。

所謂“得國不正,必有後災”,西晉僅僅維持了11年的短暫和平,就陷入了“八王之亂”,華夏大地再次生靈塗炭。司馬懿搞內鬥、搞政變,這給他的子孫們做了不良的示範,構成了“八王之亂”的思想基礎。司馬家族的子孫們會這樣想,既然老祖宗搞政變是可以的,那我也這樣搞,結果亂成一鍋粥。中原王朝的力量在內亂中削弱了,為北方遊牧民族的入侵創造了條件,於是又有了更加慘烈的“五胡亂華”,這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的大黑暗時代了。


司馬懿的大“白臉”(後代篇)


西晉是統一了,可惜是存在感最低的統一。一般的歷史統計,從漢末三國分裂以來,一直到隋文帝楊堅滅了南朝才算重新統一全國,西晉那短短十一年的統一直接被忽略掉。如果這樣算,這個分裂的時間接近三百年,要知道強大的唐王朝也才不到三百年國祚,這個分裂的時間實在太長了,司馬懿這家人沒給中國帶來什麼好事。

所以,給司馬懿一個大“白臉”基本上是對的,那麼司馬懿及其子孫的事情給我們帶來什麼教訓呢?如果你創辦了個公司,這個公司的發展有了一定的規模,公司裡面的人也多了,也比較複雜了,你就應該警惕類似司馬懿這樣的人。有些人是有點能力的,甚至是很有能力的,但要考慮到他以後可能給公司帶來很大的破壞。

用人,應該德才兼備,並且以德為先,而司馬懿就是才高於德,這樣的人是不能給與實權的(當個參謀還行)。千萬不要抱怨沒有德才兼備的人,要知道“世不乏賢”,人才總是有的,關鍵是要有一雙發現的眼睛(當然,這並不是通過人事部門公對公的談談話就可以的),並要下功夫去培養,這需要大量的工作,而這些工作是領導者最重要的本職工作。

諸葛亮為什麼不篡權?其實很簡單,蜀漢集團是一個以“忠於漢室”為基礎價值觀的集團,諸葛亮尤其“心存漢室”,雖然價值觀也是可以改變的,但基本上是穩定的,諸葛亮不可能違揹他自己的價值觀,不然當初也不可能加入劉備集團。就算諸葛亮“篡漢”,也不可能得到以“忠於漢室”為基礎價值觀的蜀漢上下群臣的支持,所以他沒有政變的可能性。可見,價值觀的建設對一個組織而言,是最重要的。


司馬懿的大“白臉”(後代篇)


司馬懿這邊的價值觀就不同了,司馬懿一家子善於陰謀詭計,司馬集團內部的核心人員,如鍾會、賈充等,也全都是善於耍陰謀詭計的人,這就叫做“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鍾會攻佔蜀地後陰謀叛亂,事敗被殺;賈充的女兒賈南風直接導致了西晉的“八王之亂”,造成了更大的禍亂。

現代企業管理也是一樣的,價值觀的建設最重要。阿里巴巴集團曾經開除過一個每年有上千萬業績的銷售員,而這位業績出色的員工估計掌握有130多個客戶。開除他的原因是他的客戶回訪記錄造假了,他觸及了阿里價值觀的底線——“誠信”。可見,偉大的公司自有偉大的道理。

我們在用人上要注意,一個人,如果他像司馬懿那樣屢出“奇”計,這就要警惕了。其實,奇計並不是不可以用,但只能在非常時刻才能用,如果“屢”出奇計,就說明他不是個守規矩的人,他的腦神經迴路的構成、他的思維模式和行為模式,從本源上就是要突破某種底線的,他的價值觀是有問題的,這樣的人將來是一定會給整個組織帶來破壞的。不能用對人,將導致最終的失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