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寧願去鬼屋,也不願回家面對我媽!”

  • 原創丨版權:書報文摘(微信公眾號id:shubaowenzhai)
  • 未經授權請勿進行任何形式的轉載

“我寧願去鬼屋,也不願回家面對我媽!”

知乎上有這樣一個問題“父母的教育方式,對我們影響到底有多大?”

有個網友是這麼回答的:

成績下降,回家就是一頓罵,後來每次考不好,都會害怕得不想回家;

被欺負還手以後,對方告狀,我被痛罵,以後便任由人欺負;

我不跟他們親近,從來不談心,因為說出來,任何事情都是我的錯。

著名心理學家阿德勒說:幸運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有多少父母,憑藉一句“為你好”,就開始要求孩子按自己的標準成長,越過雷池半步,便會受到苛責。

殊不知,這種“愛的謊言”正在悄無聲息地傷害我們的孩子。


高壓式教育下長大的孩子,內心孤獨

小時候,你上過多少補習班呢?

火箭少女101成員李紫婷是這樣回答記者的:鋼琴、吉他、小提琴、數學、體操、表演、畫畫……

同學約她去遊樂園,沒空;一起吃飯,沒空;去家裡玩,沒空。

所有小朋友的邀請,父母通通替她拒絕,後來就再也沒有人約她了。

在一檔節目中,當其他姐妹們看到紫婷從小到大獲得的眾多獎盃時,都不停地誇她,可此時的她,卻一個人默默地坐在地上,看著大家夥兒興高采烈地討論著童年時光,眼露羨慕地暗自神傷。

心理學家李玫瑾曾說過,我寧願我的孩子是個普通的快樂少年,也不願他成為心理壓抑的學習機器。

因為要補習,紫婷錯過了當年的畢業晚會,這是她心裡很久很久的遺憾,在節目中,姐妹們幫她補辦了一個聚會。

坐在臺下的她,並沒有彌補遺憾後的歡笑,只是紅著眼睛,不斷低頭撫摸著手中的狗狗,哽咽地一句話也說不出來。

“我寧願去鬼屋,也不願回家面對我媽!”

高壓教育下的孩子,即使在長成一個優秀的成年人後,心理也還是會有一層厚厚的陰影,談及父親對自己的嚴苛時,紫婷說:“我常常想,為什麼別人可以那麼幸福,我的生活卻只有補習。”這種發自內心的孤獨是之後多少快樂都無法替代的。

即使長大後通過自己的努力不斷地彌補曾經的失落,可高壓教育下形成的內心孤獨不知要伴隨大家多久。

從小就被要求必須優秀的孩子,長大後對自己也有著極高的期望,一旦達不到預期,就會陷入自我懷疑,自我否定之中。

高壓式教育,看似是在為孩子的未來鋪路,其實是不斷地把孩子在推向孤獨的深淵,童年會遠去,可傷害卻始終留在了心底。


高壓式教育下長大的孩子,習慣討好

很多年前,我認識一個叫做丹丹的女孩。

她在單親家庭中長大,媽媽將所有希望都寄託於她身上,事事都要求做好,上好大學,找好工作,嫁個體面的人家。

丹丹也特別“懂事”,明明一看見土豆就反胃,可每次媽媽做土豆給她吃的時候,她都會假裝很開心地吃下一整碗土豆泥。

長大後的她,繼續討好著身邊的人。

男朋友喜歡黑色柔順長髮,她就每天提前一小時起床,把自來卷的頭髮拉直。

為了不掃興,她會笑著同意他人,把自己眼睛都沒睜開的醜照傳到朋友圈。

就連公司宣傳單出了問題,她都會心甘情願地背黑鍋。

從來不會拒絕別人請求的她,每天都是笑容滿面地工作。

可不知怎的,她常常會夢見自己溺水的場景,在水中苦苦掙扎,好像馬上就會沉下去似的。

“我寧願去鬼屋,也不願回家面對我媽!”

蔣方舟說:真正欣賞你的人是欣賞你驕傲的樣子,而不是你故作謙卑或故作討喜的樣子。

可從小討好父母的孩子,早已失去了這個本能。

《正面管教》這本書中寫到,要給孩子足夠的歸屬感和安全感,讓孩子知道他在這個家是有價值、有意義的,同時也明白不管發生什麼,爸爸媽媽都毫無條件地愛他。

可當父母的愛捆綁上了太多的外在條件時,他們就沒了安全感,為了不失去這份愛,儘可能表現優秀,成績拔尖,以此讓父母歡心。

這樣的認知導致他們一旦想得到認可和愛,就會卑微地委屈自己,討好他人。

高壓式教育下長大的孩子,恐懼交際

一個成績考砸的孩子,寧願去鬼屋,也不願回家,因為媽媽比魔鬼還要可怕。

這個小孩是演員陳喬恩。

媽媽對喬恩的教育非常嚴格。成績下滑,回家把枯樹枝綁成一捆,打到她出血才住手,只要哪裡稍稍做得不好,就一個巴掌打了過來。

她不敢牽媽媽的手,也不敢和媽媽睡在同一個房間。

在一檔節目中,當編導問及母女關係時,她習慣性地左右張望了一下,看媽媽不在,才敢講話。

“我寧願去鬼屋,也不願回家面對我媽!”

有陌生人的聚會,她不去;出國度假,她常常獨自安靜地待在一旁;經紀人曾開玩笑地說,陳喬恩在娛樂圈沒有敵人,因為她幾乎不和別人互動。

心理學專家說,一個成年人的性格和為人處世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童年,而童年所接納的教育、信息、觀點有很大一部分來自於家庭。

在高壓教育下長大的孩子,習慣於封鎖內心,不敢向任何人吐露心聲。

他們不會在晚飯後,坐在沙發上跟父母聊聊天,而是拿著手機徑直走向臥室;休假時,也絕不會帶著父母出去走走,而是選擇獨自宅在家裡。

所有的人際關係都是“點頭之交”,所有的苦悶都自己排解,害怕被責怪,害怕再次受到傷害,所以最安全的,就是給自己的心上一把鎖。


作家張文亮寫過一篇文章,叫做《牽著一隻蝸牛去散步》

“我寧願去鬼屋,也不願回家面對我媽!”

每個孩子都是一隻小蝸牛,社會競爭激烈,我們擔心他落到人潮末尾,考不上好學校,找不到工作,娶不到好老婆,嫁不了好老公,每天被生存支配著,沒有選擇生活的權力……

可孩子都有他自己的生命週期,有自己的路要走。

國學大師沈從文小時候愛逃學,天天在鳳凰小城裡竄來竄去地鬥蟋蟀捉鳥,可正是這樣的生活積累,才有了後來源源不斷的創作靈感。

喜歡看“閒書”,愛拖延作業的康輝,也並沒有因為少做了幾個小時的作業而成為差生,反而被誇學習效率高。

作家慶山說,孩子總是要按照他自己內在的節奏慢慢生長起來,對於他們來說,沒有什麼是比保持愉悅和活力更重要的事情。

我們的孩子走得或許會慢一點,但他走得更穩、更紮實,同時也領略到了人生路上更多的精彩。

那些所謂的笨拙,暫時的落後,只不過是厚積薄發的必經之路而已。

做一個有耐心的父母,不再逼著孩子去學習、去成長,而是不斷給予他肯定的目光,讓他在父母的鼓勵和信任下,笑著接受生活的種種挑戰,終究有一天,孩子會以自己的方式成為父母的驕傲!

“我寧願去鬼屋,也不願回家面對我媽!”

作者簡介:青稞,90後教育從業者,洞悉世事,熱愛文字,希望以一隻筆記錄溫度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