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霆鋒、王俊凱、蕭敬騰《我們的樂隊》小眾與主流間的契合平衡

今年首檔樂隊綜藝《我們的樂隊》由謝霆鋒、王俊凱、蕭敬騰三位音樂總裁發起

,該節目在開播時就吸引了許多觀眾的目光。這檔樂隊節目因為三位音樂總裁所帶來的流量,使得該節目的關注度上升。

謝霆鋒、王俊凱、蕭敬騰《我們的樂隊》小眾與主流間的契合平衡

除此之外,節目還有別出心裁的內容設計,《我們的樂隊》是通過海選招人的方式來選拔成員。同時,該檔節目是以一種公司的角度來運營,與一般的選秀節目不同,將組隊選擇權下放到選手手裡,讓樂手自己組織樂隊。正因如此,該檔節目有許多不確定性的因素存在。而這種不確定性的因素也為節目增加了許多看點……

謝霆鋒、王俊凱、蕭敬騰《我們的樂隊》小眾與主流間的契合平衡

同時,該檔節目引入了“ACE”的概念,ACE是樂隊的發起者,更是樂隊的核心人物。謝霆鋒、王俊凱和蕭敬騰作為公司總裁,前期選拔出15位最具潛質的ACE候選人,從而競爭10個核心席位。

到後來這10支樂隊以公演形式進行比拼,正如該檔節目的英文名字“Me to Us”,相較於其他選秀核心在於突出個人特質的表現形式,《我們的樂隊》則聚焦於樂隊的自然成長——組隊、合作、排練、公演、拆分、淘汰、重組……節目最終會誕生一支首席樂隊。

謝霆鋒、王俊凱、蕭敬騰《我們的樂隊》小眾與主流間的契合平衡


謝霆鋒、王俊凱、蕭敬騰《我們的樂隊》小眾與主流間的契合平衡

我考慮更多的是樂隊的表演給大眾帶來的方向。

節目中王俊凱說:“年輕人喜歡的音樂,就是未來音樂的樣子。”流行與小眾達到某種契合的平衡後,便是普遍大眾願意接受的音樂。王俊凱是一個對共情能力要求很高的人,樂手與音樂之間,音樂與聽眾之間……處於公司角度的他在追求一種平衡。

他會從各個角度中看待音樂作品,從創作者到聽眾再到公司……王俊凱說:“可能更多的時候,站在樂手的角度去聽、去看,就更容易明白他想要傳達的到底是什麼,而當你站在普通聽眾的角度上,感受也會發生變化。”

謝霆鋒、王俊凱、蕭敬騰《我們的樂隊》小眾與主流間的契合平衡

音樂的理想狀態是:你的音樂就在那兒,有人會來聽。

處於創作者的角度,王俊凱很清楚作品的意義是被聽到。如果一張很好的專輯,如果無人問津,那也就失去其本身意義。同時,每一個創作者的目的並不是無界限的單一目的,有些人可能會想獲取共鳴,有些人可能想直抒胸臆,也有人會想帶來些許的啟迪……

謝霆鋒、王俊凱、蕭敬騰《我們的樂隊》小眾與主流間的契合平衡

旨在普及樂隊文化及音樂小科普。

《我們的樂隊》節目剪輯不拖沓,節奏很好,重點集中在節目的音樂性和專業度本身,還融入了豐富多元的音樂類型,目的在於普及樂隊文化,同時還會進行一些音樂知識小科普。例如:吉他和貝斯的區別……這消除了普通觀眾與專業樂手之間的互動隔閡。

謝霆鋒、王俊凱、蕭敬騰《我們的樂隊》小眾與主流間的契合平衡

用企業化的邏輯運營節目

來區分一下當下市場各個類型的音樂綜藝:

首先是競演類,這類節目有強烈的競爭淘汰性,極具刺激和懸念色彩。代表節目有《歌手》、《中國夢之聲》、《我們的歌》等。這類節目的選手都是已出道的藝人,通過觀眾投票的方式進行淘汰,最後決出冠軍。而《我們的樂隊》選手中有個別已出道有一定影響力的藝人以外,其餘絕大部分都是素人。

其次是選秀類,這類節目的選手大多數也都是素人,但節目剪輯存在刻畫選手個人形象,烘托選手的行為與人設。代表節目有《中國好聲音》、《超級女聲》、《快樂男聲》、《偶像練習生》、《創造營》、《青春有你》等。這類節目的選手基本上是公司的訓練生,有部分是“回鍋肉”,有部分是純素人。同時,明星嘉賓具有雙重身份,不僅對選手進行評價評級,也對選手進行培訓指導。從各方面綜合考量,《我們的樂隊》的賽制更接近選秀類音樂節目,但還是有所區別,《我們的樂隊》的公司總裁只對樂隊進行各方面的總結、評價與建議,讓樂隊走進市場進行觀眾考核,同時該檔節目重點集中在節目團隊性、音樂性和專業度本身,削化了個人主義形象的打造。

同時,《我們的樂隊》有一套全新的角色體系:

“公司合夥人/總裁”——三位常駐嘉賓;

“公司經理”——合夥人選出的樂隊ACE;

“公司職員”——ACE選擇的樂手;

“公司顧問”——飛行嘉賓。

從這套角色體系中可以看出,這檔音樂綜藝就是一個音樂公司的運營模式。樂隊中的ACE要組織好樂隊創作出音樂作品,也要接受三位合夥人從技術、市場、運營等維度的綜合檢驗……

謝霆鋒、王俊凱、蕭敬騰《我們的樂隊》小眾與主流間的契合平衡

音樂沒有對錯,只是你要聽到不同的東西,就像你要去不同的地方一樣。

去年鄭鈞參加了華少主持的深夜訪談節目《今晚九點見》,其中就表達了對當今華語樂壇現狀的看法。觀點極度犀利而真實,表明如今國內大多榜單的排名不明所以,也就產生了所謂榜單公信力崩塌的問題。

流量明星基本都擁有龐大的粉絲基礎,粉絲們有組織、有規劃地打榜投票,這就使得許多好聽的小眾音樂被打壓到看不見。流量不是原罪,但如此毫無頭腦的刷榜,到頭來也不過是虛假的泡沫罷了。

謝霆鋒、王俊凱、蕭敬騰《我們的樂隊》小眾與主流間的契合平衡

但實際上,流量與實力並不相悖。曾經張亞東他們幾個還鼓勵《樂隊的夏天》的樂隊,提出:“長得好看的也能玩樂隊啊”,他們也在鼓勵更多的可能性。

不要總把年輕人侷限於流量,普通大眾對音樂的專業知識沒那麼瞭解,但優質好聽的音樂大家還是可以感受到的。

鄭鈞在今年其他音樂節目上對“偶像”的名號有所改觀。在聊天中,鄭鈞就表示自己對張藝興有點刮目相看。

流量文化和很多資深樂迷存在價值矛盾。而此次在《我們的樂隊》恰是在打破這種矛盾,節目在嘗試將主流與小眾進行平衡調整,不僅將樂隊文化普及至大眾,還能讓大眾聽到好聽的音樂。而類似於《我們樂隊》這樣的節目恰是在解決榜單公信力崩塌的問題。

謝霆鋒、王俊凱、蕭敬騰《我們的樂隊》小眾與主流間的契合平衡

《我們的樂隊》秉持將音樂還於音樂的本心,通過公司運營模式來傳播樂隊音樂,身為觀眾的你覺得這檔節目如何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