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水師,號稱亞洲第一,為什麼卻在甲午中日戰爭中全軍覆沒?

北洋水師,或北洋艦隊、北洋海軍,1888年正式成立,是清朝建立的四支近代海軍中實力最強、規模最大的一支。主要軍艦大小共有25艘,輔助軍艦50艘,運輸船30艘,官兵4000餘人。艦隊實力曾是亞洲第一,世界第九(《美國海軍年鑑》排名,英國、法國、俄羅斯、德國、西班牙、奧匈帝國、意大利、美國等前七)。

1895年1月,日本海陸軍三萬人在山東榮成灣登陸,由海陸兩個方向將北洋水師圍困於威海衛。北洋水師官兵雖進行了英勇奮戰,但仍敵不過來自海陸兩方面的炮擊,最終全軍覆沒,丁汝昌、劉步蟾等軍官大部分殉國。

北洋水師,號稱亞洲第一,為什麼卻在甲午中日戰爭中全軍覆沒?


那麼,號稱全球第八的北洋水師為什麼會全軍覆沒呢?

從一個北洋水師的靈魂人物——羅豐祿的家書,就可見端倪。其人在北洋水師中擔任北洋水師營務處總辦,在甲午海戰中,曾多次參與戰略的決策,是李鴻章的左膀右臂。作為決策性人物,羅豐祿在戰爭期間,羅豐祿曾給遠在福建的家人寫了數十封家書。

1,1890年4月15日,寫給其二哥家書:二哥大人如見…… 海侄既願在船,甚屬好事。合肥在此作督,海上斷不用兵。祈勿廑。

所謂合肥,就是李鴻章。而“海上斷不用兵”也說明,李鴻章是絕對不敢和日本開戰的。有了這種恐懼心理,可謂是未戰先怯。

在這封家書上,我們可以發現,早在甲午戰爭爆發前4年,李鴻章以及慈禧等人便畏懼與日本交戰。

2,1895年1月5日,給七姨太的家書:

七太太如見:… …張樵野侍郎奉簡前往日本議和,本日可以抵津……日本兵力餉力,已竭盡無餘,想不難就範也。和議如一成局,卿即帶同兒女,前來天津晤談一切,不可挨延。”

日本從海、陸兩軍侵入中國,勢如破竹,不想破敵之策,卻想“日本兵力餉力,已竭盡無餘”,時議和,何等幼稚!同時將自己的妻兒從靠近前線的旅順送回福建。

不久後,日軍果然大舉出動,發動了威海衛之戰。羅豐祿見大事不妙,於是頻繁給家人寫信,內容盡是“此間極苦寂寞”“日盼和局之成,與眷屬散而復聚”的消極想法,似乎根本就沒有把戰爭放在心上。然而戰爭,又豈是自我封閉能逃避的?

3,1895年1月30日,日軍攻佔南、北炮臺,實現了對北洋水師的包抄,在家書中,羅豐祿心灰意冷,怨天尤人,他的精神已經徹底崩潰。他在家書中寫道:

倭人常謂: 中國如死豬臥地,任人宰割,實是現在景象……相思無益,復無以排遣,維有徒嘆奈何而已。

對倭寇的辱罵自暴自棄,充滿了悲觀絕望!

4,2月3日,北洋水師的滅亡已呈定局。而羅豐祿不思以死報國,仍擔憂著自己前程。給六姨太的家書:

餘所管之水師營務處,原為海軍而設,如海軍覆沒,則皮之不存,毛將安傅乎? 非撤之不可。

烏紗帽第一,北洋海軍不管不顧。

5,1895年1月18日的家書:

三哥大人: 三哥大人手書,內開: “欽侄久未寄信,不審安否?”當即電詢丁軍門。去後茲接丁公回電,內開: “令侄安昌”四字。”

這是動用關係,將在軍艦上服役的侄兒調到安全之處。

北洋水師,號稱亞洲第一,為什麼卻在甲午中日戰爭中全軍覆沒?


北洋水師,號稱亞洲第一,為什麼卻在甲午中日戰爭中全軍覆沒?


從以上李鴻章的一個主要幕僚的家書,可以看出李鴻章身邊都是些什麼人,膽怯,懦弱,貪生怕死,只顧小家,不顧大家,有這樣的官吏,怎麼打勝仗,即使裝備再強,有一群趨炎附勢,不思進取,欺弱怕強之輩,北洋水師焉能不敗,全軍覆沒是必然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