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鄭和七次下西洋,所求為何?真的是揚我中華之國威嗎?

鄭和,本姓馬(又名馬三寶,三寶太監)鄭和在少年時就跟隨朱棣南征北戰。被朱棣視為心腹,而且鄭和知曉兵法,有謀略且具有指揮軍隊的才能。還跟著朱棣參加了“靖難之役”。所以深得朱棣信任。

明朝鄭和七次下西洋,所求為何?真的是揚我中華之國威嗎?

眾所周知,以前在中國有一條貫徹中西方的貿易通道-絲綢之路,在宋代以前,中國的絲綢、瓷器源源不斷地流入歐洲並換回來金銀。但在宋代以後這條貿易通道便被北方的遊牧民族截斷,此後中外貿易便開始中斷。直到明朝的明成祖即位,他認為多年來的絲綢之路被封鎖,我泱泱天朝的國威有所損傷。於是他果斷下詔,令鄭和率一支巨大船隊去巡遊西洋各國。

明朝鄭和七次下西洋,所求為何?真的是揚我中華之國威嗎?

在朱棣派鄭和七次下西洋後來的記載中。據說其中的有的原因是朱棣想要找到建文帝朱允炆,他是經過奪權而登上的帝位。而一直都沒有尋找到建文帝這成為了他的一塊心病,派鄭和下西洋也是有著尋找建文帝的具體下落的原因。在1405年到1433年之間,鄭和七次西洋遠航共走訪東南亞和印度洋沿岸約30個國家,其中最遠到達忽魯謨斯(荷姆茲)和非洲的索馬里蘭。而鄭和每次遠航都動用數萬部隊和百艘以上遠洋船隻,航行數千公里。這是人類史上最大的規模的航行艦隊,經過了幾次的遠航爪哇和波斯灣間16個國家派遣使者來嚮明朝進貢。

明朝鄭和七次下西洋,所求為何?真的是揚我中華之國威嗎?

鄭和七次下西洋聲勢浩大,每一次的出行都有著上萬人參與,而且最遠一次到達了非洲好望角。所到之處無不彰顯著天朝的國威。鄭和下西洋一方面是為了彰顯泱泱大國的國威,一方面也是為了與西洋各國建立友好關係,他在這兩方面都做得非常成功,許多的外邦人來到明朝覲見天子。而且他在解決東南亞國家的矛盾時也做出了不小的貢獻。隨著海外諸國的矛盾漸漸變少。就出現“海道由是而清寧,番人賴之以安業”的局面。

明朝鄭和七次下西洋,所求為何?真的是揚我中華之國威嗎?

鄭和的功績是輝煌的,這是屬於中國的,也是屬於世界的。他為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為航海事業奉獻了他的青春。

想要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歷史講曉生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