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創業”推進麗水高質量綠色發展 開闢工業新版圖

“二次創業”推進麗水高質量綠色發展 開闢工業新版圖

  4月的麗水,滿目生機。

  穿行於麗水各個經濟開發區,隨處可見繁忙奮戰的建設場景。一個個新上項目落地開工、一座座現代廠房拔地而起……位於杭州未來科技城核心區的麗水數字大廈落成投運,麗水數字經濟第一次接軌杭州;新增企業上雲數611家,累計企業上雲數6237家,4家企業成功列入浙江省工業信息工程服務機構資源池第一批名單;推廣應用工業機器人358臺,組織“機器換人”試點項目101項,落實方正電機、納愛斯、維康藥業等3個智能製造試點項目……

  這一張來自2019年的漂亮答卷,得益於麗水人在新時代、新形勢下,以高度的政治站位、高端的規劃定位、高遠的目標願景,凝心聚力,戮力奮進,全方位推進工業平臺建設工作。

  從1993年建成第一個工業平臺——天寧工業園區到如今全市12家省級以上開發區(工業園區、高新區)、68個鄉鎮工業功能區,這幅日漸成熟的麗水經濟開發區版圖以佔全市1.75%的土地面積,創造了佔全市近80%的規上工業總產值和50%以上的稅收。不僅為全市工業化奠定了較為堅實的產業基礎,更已成為推動區域經濟發展最為強勁的“發動機”“加速器”和“增長極”。

“二次創業”推進麗水高質量綠色發展 開闢工業新版圖

  回溯歷史,平臺一次創業開闢麗水工業園版圖

  麗水建設工業平臺的最早嘗試可以追溯到1993年市區天寧工業園區開發,但真正按下平臺開發和工業化發展“快進鍵”則是在進入新世紀之後。

  撤地設市之初,市委立足於麗水即將進入人均GDP 1000~3000美元發展階段的規律性特徵和省委賦予麗水等欠發達地區要“成為全省經濟新的增長點”的使命要求,在2003年市委一屆十二次全會上確立“工業強市”戰略,強調“把推進工業化作為經濟工作的重中之重”,提出“工業園區是主戰場”。以水閣工業園區大開發為標誌,掀起了第一次平臺開發高潮。全市上下發揚愚公移山精神,削峰填谷、修路架橋、引產興業,把一片片荒山荒灘開發建成一個個工業園區。從那一刻開始,麗水的經濟開發區版圖正式鋪展開來。

  “當時市委要求,在園區開發建設上要加快、加快、再加快,土地資源相對富裕的地區要敢於搞大的園區,土地緊張的縣(市)要積極創造條件建設工業園區,把園區管委會建設成為封閉運行的‘小政府’力求在園區內能基本解決所有的問題。”麗水市經濟和信息化局企業處處長趙豐年回憶,在全市範圍內,市本級可以享受到更多的公共行政資源。從麗水版圖上來看,中心地帶依靠“梯度轉移”而帶來的工業興旺,主要集中在麗水的東北青田和西北縉雲,因為他們的鄰居溫州和金華的工業更為發達。這直接導致了麗水塊狀經濟的形成。從地圖上看,從上至下,北、中、南,麗水工業形態和行業差別涇渭分明,這是“麗水經濟開發區版圖”的最基本的全貌情況。

  值得一提的是,在青田溫溪,這種因為地緣關係而帶來的“梯度轉移”近年來逐漸開始了“二次轉移”——從溫溪向船寮、海口等地繼續蔓延。有人甚至認為,水閣之所以能夠引來大批溫州企業,正是這種“梯度轉移”的深化體現。如此說來,在麗水經濟開發區發展版圖上,出現了一個非常明顯的“由北到南”的態勢。

  到撤地設市10週年時,全市已基本形成以省級開發區(工業園區)為主體、鄉鎮工業功能區為補充的工業發展平臺體系,集聚了1700多家企業,推動全市工業總產值在十年間增長了6.7倍,增幅最高時超過40%。

  截至目前,全市12家(麗水經濟技術開發區、青田經濟開發區、景寧經濟開發區、縉雲經濟開發區、龍泉經濟開發區、麗水工業園區、松陽工業園區、遂昌工業園區、慶元工業園區、雲和工業園區、麗縉五金科技產業園、麗景民族工業園)省級以上開發區(工業園區、高新區)、68個鄉鎮工業功能區。可以說,麗水工業發展最為寶貴的實踐啟示就是以平臺創業撬動工業發展,一部麗水工業發展史就是一部平臺創業史。

“二次創業”推進麗水高質量綠色發展 開闢工業新版圖

  立足當下,平臺再創業推進工業高質量發展

  隨著近年來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持續加快並深度掘進。當此形勢下,工業實現高質量發展已是大勢所趨。反映在平臺發展上,以往依託土地、資源、環境、勞動力等傳統低成本優勢為主要競爭手段,以大量承接產業梯度轉移自然而然形成產業集聚為主要增長途徑,以規模總量擴張為主要目標任務的傳統發展模式已然落後面臨淘汰,並且已經難以為繼。取而代之的是,更多更直接更迫切更自覺對生態、人才、知識、技術、信息、數據等新生產要素的需求則不斷加大,已越來越形成新的競爭特徵和生產力優勢驅動。

  為此,我市通過山海協作,充分借鑑沿海發達地區的成功經驗做法,以更高自覺、更大力度推進平臺“二次創業”,為生態工業發展注入強勁的前進動能。

  位於遂昌雲峰工業新城的遂昌—諸暨山海協作產業園,3.2平米公里的土地上,集聚了金屬製品、裝備製造、竹木加工等產業,一個富有遂昌特色的生態工業新區初具規模。

  這場變化始於六年前的一次山海協作。2012年11月,遂昌、諸暨簽訂了《遂昌—諸暨山海協作產業園框架協議》,兩地圍繞“共同投資、共同建設、共同管理、共同招商、共同受益”的原則分別注資1.25億元共建產業園。遂昌-諸暨山海協作產業園應運而生,並被列入首批省級山海協作產業園。

  8年來,產業園累計完成基礎設施及配套建設投資28.18億元,完成土地開發4.01平方公里,園區中小企業孵化園一期、第二汙水處理廠、集中供熱、管道天然氣等建成投用。空間的有效拓展、平臺的集成集聚,為遂昌生態工業振興注入一股強心劑。

  山呼海應,山海相擁。自遂昌和諸暨開展山海協作以來,諸暨始終把遂昌當作招商引資的後花園,源源不斷為遂昌提供招商信息,積極搭橋牽線。遂昌則以此為契機,制定了一系列優惠政策,依託平臺引進各種高大上項目。

  浙江遂昌匯金有色金屬有限公司是2012年首批入住產業園的企業,見證了山海協作工程推動企業發展的全過程。公司副總經理趙彰財對山海協作工程的成效深有感觸:“優質的資源、強有力的幫扶是企業發展的重要因素,而山海協作產業園就是具備以上因素的優質平臺,對企業更快更好發展起到了強有力的推動作用。”

  在山海協作的助力下,恆大導軌、良泰精鍛機械等一大批科技型企業紛紛進駐產業園。遂昌—諸暨山海協作產業孵化園更是成了小微企業的孵化器,目前已有遂昌濠暢電子科技有限公司、遂昌和鑫機械有限公司等5家企業入駐。8年來,全縣累計落地項目74個,實到資金61.58億元,工業用地出讓264.28畝,已建成投產企業項目59個,帶動就業5857人,培育規上企業家。2019年,山海協作產業園實現工業總產值251163萬元,同比增長52.9%;上繳稅收10167萬元,同比增20%;新增規上企業6家。

  去年2月,市委提出了推進高質量綠色發展的三把“金鑰匙”。其中“跨山統籌”是麗水統籌集聚發展的戰略思想,“一帶三區”是麗水空間和生產力佈局的戰略部署。兩者相結合堅定了麗水集聚發展、組團發展的信心,更是麗水實現綠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有效途徑。

“二次創業”推進麗水高質量綠色發展 開闢工業新版圖

  從麗水看,生產力佈局“散”的問題沒有根本解決,各縣(市、區)之間統籌不足,各行其道、各成一攤。集聚組團發展就需要“跨山統籌”,其意義深遠。

  按照“跨山統籌”理念,推進“一帶三區”發展,重點要在重大空間規劃、重大產業招引、重大基礎設施建設、重大生態保護、重大民生保障五方面謀求大突破。立足產業現狀與基礎,堅定不移、堅持不懈抓生態產業。高標準提升傳統產業,培育發展生物製藥、新材料、信息技術、高端裝備製造等新興產業,謀劃推進生態產業園等旗幟性工程。分析研究重點產業的產業鏈,盯準產業鏈上下游的重點目標企業,實施精準招商;著力引進重點產業中的龍頭企業,培育行業龍頭企業和關聯中小企業群;積極引進一批建鏈、補鏈、強鏈項目,招引一批配套關聯項目,推動產業配套本地化。

  蓄勢待發謀跨越,又踏層峰望眼開。站在新的起點,面向未來,麗水工業平臺正以奮力拼搏的姿態投入到各項工作,奮力譜寫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記者 張李楊 朱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