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原著中唐僧與女兒國國王的愛情故事

序言:小說《西遊記》第五十四回 寫的是唐僧與女兒國國王的愛情故事。孫悟空出於好意,卻給唐僧和女王制造了一個痛苦不堪的愛情大劫難。

  唐僧是個有道高僧,難道也有愛情?唐僧雖然已經入了佛門,但他是個30歲左右的正常男人,怎麼可能沒有愛情?如果不寫唐僧的愛情,這部小說就存在令人遺憾的缺陷。吳承恩老爺子是個傑出的大文豪,他不會讓他的著作留下這個遺憾。

《西遊記》原著中唐僧與女兒國國王的愛情故事


  但是,唐僧的原型是德高望重的中國唐代著名高僧、中國佛教法相唯識宗創始人玄奘法師。歷史上沒有任何關於玄奘法師與女性相愛的記載或傳聞,而戒色是對僧人最基本的要求。如果吳承恩老爺子明寫唐僧與女兒國國王相愛,人們肯定會認為他影射誹謗玄奘法師是花和尚,佛教界和廣大信眾肯定罵死他。

  由於不能明寫唐僧的愛情,所以讀者會發現《西遊記》第五十四回完全沒有描寫唐僧心理活動的文字。書中用的是暗寫的手法,也就是通過詳細描寫唐僧在特定場合下的表情、行為、狀態,讓心細的讀者根據這些描寫去領會唐僧的內心世界。這些描寫不僅寫得極其生動傳神,而且極具真實感。讀者只要仔細閱讀,認真分析,就能看懂這個愛情故事。

《西遊記》原著中唐僧與女兒國國王的愛情故事


  下面先看了解這個愛情故事的主人公——唐僧非同尋常的背景:

    1、來歷非凡——唐僧本是金蟬子的轉世,金蟬子是佛祖的二弟子,因為不聽佛祖講經,被貶下凡塵,唐僧就是他的第十世轉世。

    2、出身高貴——是大唐帝國開國宰相殷開山的外孫。

    3、身份顯赫——大唐皇帝李世民的御弟。

    4、頂級美男子——丰姿英偉,相貌軒昂。齒白如銀砌,唇紅口四方。頂平額闊天倉滿,目秀眉清地閣長。兩耳有輪真傑士,一身不俗是才郎。

    5、佛學界頂級大師——唐僧從小出家皈依佛門,對佛家經典研修不斷,而且悟性極高,二十來歲便名冠中國佛教,成為絕世高僧,佛經造詣極高,精通“經、論、律”三種,所以又被人稱作“三藏法師”。

    6、超級大腕主持人——被唐太宗從全國無數高僧中選中,主持一場曠世規模的宗教活動——“水陸法會”, 有一千二百名高僧參與,皇帝、皇親國戚和文武百官,俱至期赴會,拈香聽講。

  唐僧到達女兒國的時候應該是30歲左右。在到達女兒國之前,他經受住了多次生死劫難的考驗,面對美色的誘惑完全無動於衷,取經的決心絲毫未動搖。他的上述經歷就足以證明唐僧有著非凡的勇氣、心理素質和定力,否則他是絕對不敢接去西天取經這個任務的。如果是一時衝動接下這個任務,他絕對走不到女兒國。

  下面是《西遊記》第五十四回的文字中隱藏的唐僧與女兒國國王愛情故事的梗概。


           孫悟空為唐僧制訂“假親脫網之計”


  到達女兒國時,孫悟空設想了一個非常恐怖的前景:他們將會遇到一個意噁心毒的女兒國國王,強行招唐僧做性伴侶,如果唐僧拒絕,這個女王會立刻露出意噁心毒的嘴臉,“喝令多人割了唐僧的肉,做成香袋”。

《西遊記》原著中唐僧與女兒國國王的愛情故事


  針對這個設想中的意噁心毒的女兒國國王,孫悟空制訂了“假親脫網之計”,計劃的內容和步驟是:第一步,答應與女兒國國王的親事;第二步,由唐僧騙取女王的信任和好感,完成倒換關文的工作,並把女王君臣哄騙到城外;第三步,孫悟空對女王君臣施以定身法,然後師徒一起離開女兒國。

  “假親脫網之計”的第一步,答應與女兒國國王的親事,孫悟空在沒有得到唐僧同意的情況下自作主張實施了。

  唐僧之所以願意接受這個“假親脫網之計”,是因為他被孫悟空的設想的恐怖前景嚇著了,而他又沒有任何根據來否定孫悟空設想那種可怕的前景。這條計策顯然犯了佛家的“不打妄語”的戒條,但是為了保全自已的性命,也為了完成去西天取經的大業,最後為了避免把“這一國的人盡打殺了”,他不僅接受了“假親脫網之計”,還對孫悟空大加讚賞。

  請注意,唐僧接受這條“假親脫網之計”時,他還沒有見過女兒國國王。


          唐僧與女兒國國王初次見面,彼此一見鍾情


  女王對唐僧一見鍾情就不多說了。唐僧對女王一見鍾情是這樣寫的:

【女王看到那心歡意美之處……呼道:“大唐御弟,還不來占鳳乘鸞也?”三藏聞言,耳紅面赤,羞答答不敢抬頭。】

  請注意,這是唐僧在整部《西遊記》中絕無僅有的一次“耳紅面赤,羞答答不敢抬頭”。女王對唐僧說的那句話並沒有任何挑逗、色情的意味,是一句既真誠又親切的招乎,唐僧為什麼一聽到這句話就立即出現如此激烈的羞澀反應?

《西遊記》原著中唐僧與女兒國國王的愛情故事


  唐僧是一個30歲左左的成熟男子,早已接觸過無數絕色美女、女神和女妖。唐僧在取經之前,是唐朝皇帝的貴客,出入大唐皇宮,皇宮裡面美女如雲,早就見慣了;在取經路上,前有黎山老母等神仙菩薩,後有蠍子精、老鼠精、玉兔精等美色百般色誘、千般挑逗,唐僧都無動於衷,毫無反應,這一切就足以證明唐僧擁有非凡的心理素質和定力。

  所以,要想讓唐僧這樣人的出現激烈的羞澀反應,絕對不是隨便一個美女說些香豔挑逗的話就能做到的,必須同時滿足三個條件,第一,必須是讓唐僧怦然心動、傾心愛慕的女人,第二,必須在唐僧毫無思想準備的情況下(初次見面最有效),第三,必須是突然當眾表白愛情,才能使唐僧因為猝不及防而把持不住,立即 “耳紅面赤,羞答答不敢抬頭”。女王向唐僧表白愛情的情形,剛好符合上述第二和第三。有經驗的讀者根據女王表白愛情的情形和唐僧激烈的的羞澀反應,立即就心知肚明——唐僧一看見女王,他的心立即就被女王俘獲了!

  在小說中有沒有其他地方寫唐僧對女王的愛呢?有!在後面作者寫了一大段敘述唐僧對女王不感興趣的政治正確的廢話來掩護一句真話——聖僧“牢藏情意養元神”。如果唐僧真的對女王沒有情意,他還用得著“牢藏”?這句話真實意思,後面還有詳細說明。

  還在有在最後唐僧向女王告別時的行為——“長老慢下龍車,對女王拱手道”,此時他是以一個男子的身份向女王道別,而不是以僧人的身份道別,這裡面意味深長。


          唐僧被“假親脫網之計”弄得進退維谷、痛苦不堪


  《西遊記》原著中是這樣寫的:

【只見那女王走近前來,一把扯住三藏,俏語嬌聲,叫道:"御弟哥哥,請上龍車,和我同上金鑾寶殿,匹配夫婦去來。"這長老戰兢兢立站不住,似醉如痴。行者在側教道:"師父不必太謙,請共師孃上輦,快快倒換關文,等我們取經去罷。"長老不敢回言,把行者抹了兩抹,止不住落下淚來,行者道:"師父切莫煩惱,這般富貴,不受用還待怎麼哩?"三藏沒及奈何,只得依從,揩了眼淚,強整歡容,移步近前,與女主同攜素手,共坐龍車。】

  “這長老戰兢兢立站不住,似醉如痴。”——很多讀者誤以為這是描寫唐僧害羞得手足無措的樣子,這是因為這些讀者把唐僧想象成一個十幾歲的靦腆的小男生或小鮮肉。

《西遊記》原著中唐僧與女兒國國王的愛情故事


  唐僧是什麼人?唐僧是一個30歲左右的見過大世面、經歷過大場面的成熟男子,擁有非凡的心理素質和自我控制力。前面他被女王突襲過一次,對女王后面的行為肯定有思想準備了,此時他可能會一點害羞,但是絕對不至於害羞得手足無措。

  做為一個有著非凡的勇氣、心理素質和定力的30歲成熟男士,什麼樣的內心狀態才能讓他“戰兢兢立站不住”?——只有兩種情況:要麼是極度恐懼,要麼是極度痛苦。唐僧此時絕不可能是恐懼,真正原因是,唐僧此時陷入進退維谷的困境中了,內心痛苦不堪。

  此時有兩件事讓唐僧痛苦不已,第一件,他對女王一見鍾情、傾心愛慕,也知道女王非常愛戀他,但他必須在取經大業和女王之間做出取捨,由於他不可能放棄取經大業,所以只能割捨他所愛的女王了。他肯定要離開女兒國,而且一去不回,為了不給女王帶來生離死別之痛,他必須“牢藏情意”——不僅不能向女王表白愛情,甚至不能在女王面前有絲毫流露。

  女王在見到唐僧之前,只是想找個門當戶對的丈夫,與東土大唐建立姻親關係,唐僧的條件完全符合她的要求。但是當她見到唐僧之後,情況立即發生變化,她對唐僧是一見鍾情、愛慕至極,以致於完全忘了自已的國王身份和應有的禮儀,竟然情不自禁地當眾表白示愛,還徑直走過來拉扯唐僧,小說裡這些都是明寫的。那麼唐僧是否知道女王對他的愛戀?作者吳承恩在《西遊記》原著中專門寫了一段文字來告訴講讀者——唐僧知道。這段文字在《西遊記》原著第五十五回:

【三藏沉思默想道:“我待不說話,不吃東西,此怪比那女王不同,女王還是人身,行動以禮;此怪乃是妖神,恐為加害,奈何?】

  首先,作者是要告訴讀者,唐僧心裡非常清楚:面對蠍子精,如果他抗拒,蠍子精肯定會加害他;而面對女王,即使他抗拒,女王也絕對不會加害他。唐僧憑什麼認定女王絕對不會加害他?——因為唐僧知道女王是真心愛他。其次,作者還要告訴讀者,唐僧對待蠍子精,完全是逢場作戲;而唐僧對待女王,絕對沒有逢場作戲,完全是真心誠意的。

《西遊記》原著中唐僧與女兒國國王的愛情故事


  所以,唐僧此時已經完全明白,如果當初他拒絕太師說親,這位女王也絕對不會傷害他的。所以 “假親脫網之計”不但純屬多餘,更要命的是,由於孫悟空自作主張答應了女兒國國王的親事,現在已經是害人害己、作繭自縛了。

  第二件讓唐僧痛苦不已的事,就是“假親脫網之計”原計劃是用來對付一位設想中的意噁心毒的女王;唐僧此時恍然發現真正的女王不但不是意噁心毒的惡婦,反而是對唐僧師徒充滿善意的女王。如果繼續用“假親脫網之計”來對付女王,唐僧當然可以順利地從女兒國脫身,但將會給這位深愛唐僧的女王帶來沉重的打擊和傷害。這樣做絕對不是自保,而是性質非常殘忍惡劣的犯罪!唐僧是個沒有多少心機的人,情急之下不知所措,而此時女王就站在他身邊催促上車,他沒有機會跟孫悟空商量新的脫身計策。

  去西天取經的志向是不可動搖的。如果中途放棄“假親脫網之計”,他一時想不出別的辦法從女兒國脫身;繼續實施“假親脫網之計”,又肯定會給女王帶來沉重的打擊和傷害,唐僧此時陷入進退維谷的困境。

  這兩件事加在一起,唐僧極度痛苦、心亂如麻、精神恍惚——“這長老戰兢兢立站不住,似醉如痴。”

《西遊記》原著中唐僧與女兒國國王的愛情故事


  在唐僧旁邊的孫悟空絲毫沒有覺察唐僧對女王一見鍾情,也不知道他的“假親脫網之計”害得唐僧陷入困境,還以為唐僧是畏懼女色,或者是害怕女王“喝令多人割了唐僧的肉,做成香袋”,想臨陣退縮。所以孫悟空不但沒有幫助唐僧尋找擺脫困境的辦法,反而堅決阻止唐僧臨陣退縮,催促唐僧開始執行“假親脫網之計”的第二步。

  唐僧師徒四人中間,為什麼只有唐僧一見到女王本人就立即就明白過來——女王不是意噁心毒的惡婦,絕對不會傷害他?這是因為唐僧師徒四人中,只有唐僧一個是人身,而且是個非常有教養的男人,所以他有愛情,也懂得愛情。現在他遇到了人生中唯一的真愛——女王,所以他立即就明白過來了。而孫悟空等人,要麼是石猴,要麼是被貶下凡的神,是沒有愛情的,也不知道愛情為何物,不可能懂得人間男女愛情的微妙。

  面對孫悟空的催促,唐僧 “不敢回言,把行者抹了兩抹”,這很自然,因為唐僧與孫悟空正在實施一個針對女王的陰謀,而女王此刻就站在他們身邊,所以只能用手勢交流。

  孫悟空足智多謀,而且最瞭解唐僧的心思,以前最困難的時候都是孫悟空給唐僧出謀劃策,使唐僧轉危為安。此時唐僧心裡肯定急切地盼望孫悟空給他出一個既能從女兒國脫身,又不會傷害女王的兩全之策。唐僧沒想到孫悟空不但對他陷入困境毫無覺察,反而催促他開始執行“假親脫網之計”的第二步。唐僧心裡的最後一線希望破滅了,極度痛苦和絕望的唐僧支撐不住,立即崩潰——“止不住落下淚來”。

《西遊記》原著中唐僧與女兒國國王的愛情故事


  “把行者抹了兩抹”——到底是唐僧在絕望地向孫悟空暗示他現在已經陷入困境?還是埋怨孫悟空的“假親脫網之計”害苦他了?或是兩者兼而有之?或者還有別的意思?讀者可以自已去揣摩。

  但是孫悟空沒能領會唐僧的暗示,仍然以為唐僧是畏懼女色,再次催促唐僧行動。對於沒有多少心機的唐僧來說,現在已經是箭在弦上,身不由己,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於是——“三藏沒及奈何,只得依從,揩了眼淚,強整歡容,移步近前,與女主同攜素手,共坐龍車。”

  《西遊記》原著中的這段不到200字的描述,向讀者揭示了隱藏在唐僧心裡的對女王非常真誠的愛情。唐僧的痛苦的根源是由於他對這位女王一見鍾情,此時唐僧內心有多痛苦,他對女王的愛就有多深。


            唐僧與女兒國國王溫馨甜蜜而又短暫的愛情之旅


  《西遊記》原著中,作者用這樣一段文字直接敘述唐僧與女王坐在車上時的各自的心情:

【同攜素手,共坐龍車。那女主喜孜孜欲配夫妻,這長老憂惶惶只思拜佛。一個要洞房花燭交鴛侶,一個要西宇靈山見世尊。女帝真情,聖僧假意。女帝真情,指望和諧同到老;聖僧假意,牢藏情意養元神。一個喜見男身,恨不得白晝並頭諧伉儷;一個怕逢女色,只思量即時脫網上雷音。二人和會同登輦,豈料唐僧各有心!】

  上面這段文字的表面上似乎是說唐僧一心想著儘快擺脫女王糾纏,繼續去取經。這些其實都是作者不得不寫的政治正確的廢話。其實只要仔細分析,裡面大有文章。

《西遊記》原著中唐僧與女兒國國王的愛情故事


  其中“聖僧假意,牢藏情意養元神”這句話最關鍵,這句話有兩種截然相反的解讀:

  第一種:唐僧對女王虛情假意,牢牢地控制自己的情意,不讓自己愛上女王;

  第二種:雖然唐僧答應與女王成親是假的,但他對女王的愛情卻是真摯的,他把對女王的愛情埋藏在心底,以免因為愛情而迷失了自己的遠大目標。

  究竟哪個才是作者的原意呢?我認為是第二。人類男女之間一見鍾情是不由自主的、不可操控的。唐僧雖然是有道高僧,但他也是人身,是個30歲左左的正常的男人,所以他也不可能例外,前面他僅僅聽到女王一聲親切的招乎,立即“耳紅面赤,羞答答不敢抬頭”就足以證明。愛情的廕生是不由自主的,但意志堅定的人可以控制住自己的情緒和行為,避免因為愛情迷失了自己。

​  根據以上的解讀,原著的這段文字的真實意思是,唐僧與女王一同坐在車上,女王完全沉浸在幸福的幻想之中,唐僧也非常愛慕這位女王。但唐僧是個有道高僧,沒有在愛情中迷失自己,始終都保持著清醒的頭腦,他不斷地提醒自己,他不能留在女兒國與女王成親,他必須離開女兒國繼續西行,去完成他的使命。這就是“二人和會同登輦,豈料唐僧各有心!”。注意,“唐僧各有心”——是說唐僧對佛祖有心,對女王也有心。

《西遊記》原著中唐僧與女兒國國王的愛情故事


  唐僧與女王在一起,雖然不得不把對女王的愛情埋藏在心底裡,但他對女王是百依百順,相敬如賓。唐僧與他至愛的女王耳鬢廝磨、恩愛纏綿,度過了一段溫馨甜蜜而短暫的美好時光。

  《西遊記》原著中寫唐僧與女王分手的過程是這樣的:

    1、唐僧下車向女王行拱手禮道別,女王反應非常快,一把扯住唐僧並質問;

    2、豬八戒和沙僧誤以為女王準備加害唐僧,衝到車前驚嚇女王,女王受驚放開唐僧;

    3、沙僧把唐僧搶出人叢,伏侍上馬;

    4、妖怪趁亂把唐僧劫走。

  上述過程迅雷不及掩耳,唐僧還沒有反應過來就被妖怪劫走,從此離開了女兒國。

  豬八戒對女王惡語相向——“粉骷髏”,是要說明唐僧的三個徒弟完全沒有覺察唐僧與女王一見鍾情,由於女王與唐僧始終形影不離,唐僧沒有機會向他的徒弟說明真實情況,致使這三個徒弟始終把唐僧所愛的女王當成設想中的那個意噁心毒的女王,當女王扯住唐僧質問時,他們誤以為女王準備“喝令多人割了唐僧的肉,做成香袋”,所以衝過去強行把唐僧從女王身邊搶走。


《西遊記》原著中唐僧與女兒國國王的愛情故事


  請注意前面孫悟空制訂“假親脫網之計”,最後一步是讓唐僧“下了龍車鳳輦,教沙僧伺候左右,伏侍你騎上白馬,老孫卻使個定身法兒,教他君臣人等皆不能動”,也就是說,孫悟空是要等唐僧離開女王上了白龍馬之後才能對女王君臣施以定身法,以免連唐僧也被定身法定在那裡。但實際情況是,唐僧下車跟女王行拱手禮道別時,被女王一把扯住,這說明唐僧向女王道別時,就站在女王身邊。如果唐僧已經下決心一定要離開女兒國的話,他應該一下龍車就腳底抹油、溜之大吉才是。他為什麼不跑?就算一定要道別,為什麼要站在女王的身邊道別?為什麼不能先跑去騎上白龍馬之後再向女王道別?

  吳承恩這樣寫肯定是有深刻用意的:

  首先,要表明唐僧已經放棄了“假親脫網之計”,他決不會在沒有得到女王許可的情況下強行離開女兒國,同時要阻止孫悟空對女王施以定身法;

  其次,唐僧向女王行拱手禮道別——唐僧流露出對女王千般不捨、萬般留戀的真情。

            《西遊記》原著中唐僧愛女王到什麼程度?


  西天取經對唐僧來說有多重要?很多人認為唐僧把西天取經當成壓倒一切的大事。其實《西遊記》原著的唐僧沒有把西天取當做壓倒一切的大事,在某些情況下是可以放棄的,唐僧曾兩次消極地放棄了西天取經任務。哪兩次?——兩次趕走孫悟空。

  觀音菩薩曾經非常明確地告訴過唐僧,必須有孫悟空跟隨在身邊保護他,他才能完成去取經的任務。唐僧是否相信觀音菩薩的話呢?——完全相信!每次唐僧要趕走孫悟空的時候,孫悟空都會警告他:沒有我的保護,你肯定到不了西天!唐僧是怎麼回答的?——“我命在天,該哪個妖精蒸了吃,就是煮了,也不算過!”唐僧的話什麼意思?——以後我在去西天的路上被妖精吃掉,那是上天註定的,不用你管!

《西遊記》原著中唐僧與女兒國國王的愛情故事


  這說明唐僧心裡非常清楚,沒有孫悟空的保護,他在取經的路上肯定被妖怪吃掉。如果唐 僧被妖精吃了,那麼取經也就失敗了。但唐僧仍然堅決趕走孫悟空。這也就足以說明,在唐僧的心裡,取經不是壓倒一切的大事,只要“盡人事,安天命”就行了。有時候為了捍衛更重要的東西,是可以放棄取經的。

  在唐僧心裡,什麼東西比取經更重要?——佛心。所謂佛心,就是要以慈悲為懷,任何情況下都不能輕易殺生,絕對不能犧牲無辜的人來成全自已。唐僧之所以兩次堅決趕走孫悟空,就是因為他認為孫悟空不但沒有佛心,還踐踏了他的佛心。唐僧的信條是:沒有佛心,取經是毫無意義的——沒有佛心,取經何用?沒有佛心,何以成佛?

  在唐僧的心裡,他自已的生命、取經和佛心三者的重要性和相互關係,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生命誠可貴,取經價更高;若為佛心故,二者皆可拋!

  弄清楚唐僧把什麼東西看得最重之後,就可以看懂唐僧在女兒國的所作所為了。

  當初孫悟空為唐僧制訂的“假親脫網之計”,是要對一位設想中的“意噁心毒”的女王實施欺騙和戲弄,由於這位設想中的女王非常殘暴惡毒,會殺死拒絕與她成親的男人。所以“假親脫網之計”是用來保護唐僧免遭毒手的自保措施,如果這個女王因為“假親脫網之計”受到什麼傷害的話,那完全是她的殘暴惡毒給她自已招來的,唐僧師徒沒有責任。“假親脫網之計”還可以讓唐僧師徒不殺人就順利離開女兒國繼續取經行程,這也體現了唐僧的佛心,所以唐僧對這條“假親脫網之計”是很讚賞的。

《西遊記》原著中唐僧與女兒國國王的愛情故事


  可是當唐僧見到女王本人,立即察覺女王不但不是“意噁心毒”的惡婦,而是對唐僧師徒充滿善意的女王,也知道到女王對他的無限愛戀,知道即便他拒絕女王,女王也不會加害他。所以,如果繼續執行“假親脫網之計”,就不屬於自保了,而是對這位深愛唐僧的女王進行感情欺騙和戲弄,肯定會給這位善良的女王造成嚴重傷害,是非常殘忍惡劣的罪行,唐僧就成了狼心狗肺、畜牲不如的人渣了。一個狼心狗肺、畜牲不如的人渣,談何佛心?沒有佛心,取經何用?沒有佛心,何以成佛?唐僧絕對不可能這麼做。所以當唐僧見到女王之後,由於毫無思想準備,一下子就亂了方寸,不知所措了——“戰兢兢立站不住,似醉如痴”、“止不住落下淚來”……

  當唐僧抱著走一步看一步的無奈心情跟女王上了龍車之後,意外地得到了一個擺脫困境的絕好機會。唐僧與女王一起坐在龍車裡面,得到了單獨與女王說話的機會。唐僧完全可以抓住這個機會主動向女王說出“假親脫網之計”的實情,還有當初制訂這條計策的原因和目的,然後誠懇地向女王道歉,再把自已放棄取經留下來成親將的嚴重後果向女王講清楚。這位深愛唐僧又通情達理的的女王知道實情之後,會很傷心難過,但肯定會原諒他,最終還是會放他去取經的。

  退一萬步來說,就算女王極端自私狹隘,瞭解了實情,知道了唐僧放棄取經留下來成親的嚴重後果,又得到了唐僧誠懇的道歉之後仍然不管不顧,還不肯放唐僧走,那唐僧完全可以在三個徒弟的幫助下強行離開。在這種情況下,唐僧這種做法不屬於犧牲女王來成全自已,因為唐僧沒有欺騙和戲弄這位女王,唐僧和女王之間已經沒有真實有效的承諾。唐僧在這種情況下的這種做法屬於自保措施,因為他擅自放棄取經的後果實在太嚴重。

《西遊記》原著中唐僧與女兒國國王的愛情故事


  按理說唐僧應該趕緊抓住這個絕好機會給自已解套。但是唐僧卻“牢藏情意養元神”——他裝出一副對女王無動於衷的樣子,在閉目養神!唐僧的行為顯然極不正常,他為什麼會這樣呢?下面逐一分析。

  1、唐僧當時頭腦是否清醒? “憂惶惶只思拜佛”“要西宇靈山見世尊”“只思量即時脫網上雷音”,——答案是肯定的,唐僧非常清醒。

  2、唐僧只有主動向女王坦白“假親脫網之計”的實情,把自已放棄取經留下來成親的嚴重後果向女王講清楚,誠懇地向女王道歉,才能解除前面的婚約。難道唐僧不懂這個道理嗎?——看看唐僧的背景,他不可能不懂。而且他肯定懂得,這種事情必須一開始就徹底坦白,否則過後再對女王說,女王就不大可能相信他的話了。

  3、唐僧是想繼續執行“假親脫網之計”,讓徒弟幫助他強行離開女兒國?前面已經分析過了,唐僧絕對不可能這樣做。

  4、唐僧是想用別的辦法勸說女王主動放他去西天取經?——看看女王在龍車上的情形,雖說不是絕對不可能,但可能性也是微乎其微的。

  5、唐僧是怕說出真相後女王會殺了他?——唐僧自已心裡比誰都清楚,女王絕對不會傷害他,,更何況他的徒弟就在他周圍。

  6、難道唐僧不知道放棄去西天取經,留下來與女王成親的嚴重後果?唐僧親口對孫悟空說過這樣的話:“今被這妖精拿住,要求配偶,我若把真陽喪了,我就身墮輪迴,打在那陰山背後,永世不得翻身!”——不論唐僧與誰成親,他都將萬劫不復,他自已是非常清楚的。

  由以上分析可知,促使唐僧抓住眼前的機會主動向女王坦白的個人動機和外部壓力都是非常強烈、非常緊迫的。但唐僧始終是“牢藏情意養元神”——保持沉默,這說明唐肯定遇到阻止他向女王坦白的阻力了,這個阻力之大,超過了促使他向女王坦白的動機和壓力,這麼巨大的阻力只可能來自他的內心。

  坐在龍車上的唐僧面臨兩難的選擇,如果他抓住這次機會向女王坦白,就能解除婚約,他繼續去取經的障礙就清除了,但女王知道實情後肯定會非常傷心難過;如果他因為不忍心讓女王傷心難過,保持沉默,放棄這次機會,他繼續取經的可能性就微乎其微了,那就等於背叛瞭如來佛祖。唐僧在龍車上的始終保持沉默,不管他心裡在想什麼,他這種行為就是——寧負如來,不負女王!

  由於作者在本回完全不描寫唐僧的心理活動,只描寫唐僧的行為。所以唐僧“寧負如來,不負女王”的原因只能由讀者自已去猜測了。我認為原因是唐僧太愛女王,太心疼女王,他知道如果他說出真相來,女王肯定非常傷心難過,他實在不忍心。有什麼根據嗎?——唐僧不可能沒有激烈的心理活動,如果唐僧的心理活動不涉及男女愛情,作者為什麼一個字都不敢寫?

  原著寫唐僧要女王送他們師徒出城,還向女王行拱手禮告別,主要目的有兩個,首先是要向讀者交待清楚,唐僧“寧負如來,不負女王”不是色膽包天的瘋狂之舉,而是純粹因為愛情。如果是好色,他就不會急著要走了。其次是說明唐僧西天取經的誠意——“盡人事,安天命”,雖然女王放他西去取經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他還是要盡力向女王爭取。

  原著中,唐僧最後被蠍子精趁亂攝走,永遠離開了女兒國。作者安排唐僧以被劫持的方式離開女兒國,還故意讓唐僧來不及回答女王的質問就消失了。為什麼不安排唐僧回應女王的質問,讓唐僧對女王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然後女王經過激烈的思想鬥爭,最終被唐僧說服,依依不捨地放唐僧去取經,那豈不是更感人?

《西遊記》原著中唐僧與女兒國國王的愛情故事


  吳承恩老爺子是大文豪,不屑玩這種俗套,他就是要告訴讀者:唐僧和女王是被不可抗拒的外力強行拆散而分手的,而不是唐僧把取經看得比女王重要,對女王無情無義,強行離去。這其實是在暗示:由於唐僧放棄了向女王坦白的機會,沒能解除與女王的婚約,導致他在女兒國越陷越深,已經無法脫身了。何以見得?——唐僧如果要強行離開的話,女王是絕對攔不住的,唐僧的三個徒弟已經把他從女王身邊搶過來放在白龍馬上了,唐僧如果強行要走,一拍馬就能走掉。但是,看看前面女王是怎樣對待唐僧的,如果沒有得到女王許可,唐僧自已強行離開,那唐僧就是個無情無義之徒。無情無義之徒談何佛心? 沒有佛心,取經何用?沒有佛心,何以成佛?所以唐僧雖然已經在馬背上了,但他絕對不會一走了之。對於這場由愛情引起的劫難,他的三個徒弟本事再大,也愛莫能助。作者為了不讓故事情節過度曲折複雜,所以安排唐僧被徒弟和蠍子精接力劫持,並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從女兒國弄走。

  由於唐僧在女兒國始終“牢藏情意”,當唐僧被蠍子精攝走離開女兒國之後,女王誤以為唐僧根本看不上她,所以她只是很失落很慚愧,沒有遭受生離死別之痛,同時她也徹底放棄了與唐僧成親的念頭,這樣一來,她與唐僧的婚約就解除了。女王永遠都不會知道,唐僧因為心疼她愛護她,為了不讓她傷心難過,寧負如來不負卿,他明知這樣做很可能使自已墜入萬劫不復的深淵都不退縮。


《西遊記》原著中唐僧與女兒國國王的愛情故事


  以上就是本人在《西遊記》原著中偶然看到的唐僧與女兒國國王之間的愛情故事,謝謝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