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聊!讀研有什麼用?研究生滿大街都是?

一年一度的全國研究生入學考試剛落下帷幕,2018考研人數再創新高,是什麼讓眾多莘莘學子趨之若鶩呢?不外乎讀研後能為自身就業增加砝碼、提升自我學歷和認知、原名校夢等等,那讀了研在社會上又算什麼位置呢?真的是研究生也遍地都是嗎?在我們的歷史上又算什麼位置呢?下面就讓我們來扒一扒!

眾所周知,我華夏近五千年文明史歷來有尊師重教的傳統,編書立著、童謠戲曲將我們的文化的點點滴滴一代一代傳承至今,但凡有點文化都會被鄉里鄉親左鄰右舍稱一聲"先生",文化多的則金榜題名,登天子堂統稱進士。

閒聊!讀研有什麼用?研究生滿大街都是?

學而優則仕!金榜題名,光宗耀祖!是歷朝歷代讀書人的人生目標!作為這個目標保障的科舉制是古人制度建設的創舉,那麼如果按現在的學歷體系生搬硬套,研究生算個什麼位置呢?

我們選擇兩種比較方法

1、 按考試流程

科舉:縣試、府試和院試、鄉試、會試、殿試分6次

閒聊!讀研有什麼用?研究生滿大街都是?

小升初、中考、高考、研究生入學考試分4次,博士錄取無全國統一考試

閒聊!讀研有什麼用?研究生滿大街都是?

因為我國是九年義務教育,故嚴格意義上說小升初不存在硬性考試且我們按考上都能畢業來算,從流程上看研究生縱向比較算是古代科舉的秀才、舉人,如果你是名校或難考專業的應該算舉人吧!

2、 按人口比例算(筆者覺得這個相對準確)

從國家公佈的數據顯示,自1995-2017年,我國研究生總共招收了718萬人,而2018年大約招收了60萬人,總計人數約778萬人。

我國78年恢復高考,直到1995年以前,我國的研究生招生數量非常少,所以這個770.8萬數據基本就是我國目前擁有研究生學歷(包括在校生)的大致人數。如果按總人口進行計算,全國目前擁有研究生學歷的比例大約是0.51%左右。(注:這個時間段為接近30年)

閒聊!讀研有什麼用?研究生滿大街都是?

那古代的秀才(生員),我們以明、清兩代為例,據史料記載,明朝成化至嘉靖年間全國生員約25萬—35萬,隆慶後全國生員約50萬左右。而同時期對應的全國人口為5000萬-7000萬,故秀才約佔人口比例0.5%-0.7%。清代每次鄉試生員也大抵是40-50萬,並通過縣、府、院三級錄取約2萬生員(秀才),以30年為一個時間段始終保持了這一數字水平(約20歲幾考中50歲幾死亡)。但後期全國人口激增達到約3億,導致占人口比降低,故秀才約佔人口比0.16%-0.5%。

閒聊!讀研有什麼用?研究生滿大街都是?

由此看來,截止本文的閒聊討論,應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研究生雖擴招很多,但是要論滿大街都是還是有誇張之嫌,只不過在經濟發達的地區或者大型企業、科研單位比較扎堆罷了!

反過來說,古代一個人中了秀才那真是不容易,如果是再中舉人甚至進士可以說是人中龍鳳了(估計相當於中科院院士級別了)

小夥伴們你們怎麼看?

歡迎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