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俠客文化”去哪兒了?為什麼現代社會罕見“俠客文化”?

《史記·遊俠列傳》中司馬遷刻畫了很多俠客義士的形象。太史公在此列傳中有一句話:“餘悲世俗不察其意,而猥以朱家,郭解等令與景豪之徙同類而共笑之也。”意思是:我悲嘆世人沒有看清事實,而仍以朱家、郭解等人和暴徙混為一淡,並恥笑他們。所以,在司馬遷的眼中,他們起碼不是惡人。太史公又說:“ 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誠,不愛其軀,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蓋亦有足多者焉。”意思是,他們

言必行,行必果,一諾千金,捨生取義,羞於炫耀自己的功德,有許多值得讚美的地方

“俠客文化”去哪兒了?為什麼現代社會罕見“俠客文化”?

又有漢人傳記小說《燕丹子》三卷,歷代目錄書皆不著撰人。此書寫戰國末期燕國太子丹,因在質於秦國時受到秦王嬴政的無禮待遇,遂發憤向秦王復仇。最終募得刺客荊軻,百方滿足荊軻的生活需求,荊軻遂冒死赴秦,在陛見秦王時奮力行刺,結果反被秦王所殺,充溢著悲壯氣氛

“俠客文化”去哪兒了?為什麼現代社會罕見“俠客文化”?

魏晉時期,政治迂腐,民不聊生,此時的俠義之士,可見《搜神記》中李寄斬蛇等故事:寄乃告請好劍及咋蛇犬。至八月朝,便詣廟中坐,懷劍將犬。先將數石米餈,用蜜麨灌之,以置穴口。蛇便出,頭大如囷,目如二尺鏡,聞餈香氣,先啖食之。寄便放犬,犬就齧咋,寄從後斫得數創。瘡痛急,蛇因踴出,至庭而死。寄入視穴,得九女髑髏,悉舉出,吒言曰:“汝曹怯弱,為蛇所食,甚可哀愍!”於是寄乃緩步而歸。

唐朝時期,最有代表性的莫過於李白的這首《俠客行》了吧:

趙客縵胡纓,吳鈎霜雪明;銀鞍照白馬,颯沓如流星。

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

閒過信陵飲,脫劍膝前橫;將炙啖朱亥,持觴勸侯嬴。

三杯吐然諾,五嶽倒為輕;眼花耳熱後,意氣素霓生。

救趙揮金錘,邯鄲先震驚;千秋二壯士,烜赫大梁城。

縱死俠骨香,不慚世上英;誰能書閣下,白首太玄經。

俠以武犯禁,儒以文亂法。”很多人說,現代沒有俠客精神,我是不敢苟同的。俠客精神宣揚的強調正義,鋤強扶弱,和現代社會的法治文化和精神所宣揚的完全相同的。現代法治文化對武俠精神有所體現,但是又有著自己的規則和內涵。

“俠客文化”去哪兒了?為什麼現代社會罕見“俠客文化”?

武俠精神在古代往往強調的是個人英雄主義,而現代社會更多崇拜的是集體的力量,更強調社會的穩定和正義。所以,這就形成了個人主義對社會集體力量的讓步,當個人英雄主義無法突顯的時候,自然會有人感嘆“俠客精神”的消失,實際上後者是被社會的力量所包含進去,甚至比個人俠客主義更加寬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