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字為何在兩漢時期成流量熱詞?為何有政治野心者人人爭用?

兩漢時期,“黃”字漸漸為當時社會上上下下重視和關注,成了相當高大上的熱搜流量詞,很引人關注,很多想幹點有社會影響大事的人都愛蹭用。漢末年“黃”字為什麼大家爭用?

“黃”字為創立太平道的張角重點使用並得到廣泛注意有必然因素

“黃”字為張角所注意,最後為張角所採用並大力宣揚,有較大文化積澱背景。

漢末,張角、張寶、張梁利用太平道提出“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這句宣傳口號傳播極廣,影響極大。其中,這句話裡面提出了一個鮮明的新意象“黃天”,以固化詞組蒼天作為類比和反襯,加入五色色譜系列,加入五行學說作背景,對“黃”字成為當時話語界和底層百姓的重要流量詞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

張角聲稱偶遇道士高人,從其手中得到所傳《太平清領書》,即《太平經》。他邊符水、符咒救人,邊傳道,創立太平道。張角宣揚黃天至上。又以黃帝和老子的名譽宣揚種種道家之言,宣傳太平世界是人們最好的世界。給生活在重重苦難現實中渴望改變提出了新的希望。使得加入太平道的人越來越多。

“黃”字為何在兩漢時期成流量熱詞?為何有政治野心者人人爭用?

《太平經》

太平道的信眾和黃巾軍都接受了一種宣傳觀念,信奉“中黃太一”為最高神,以實現“黃天太平為目的。這個“中黃太一”,應該來自曾出現在屈原的楚辭裡的楚文化裡的“東皇太一”的啟發和沿用。

金木水火土五行輪替說在兩漢的盛行助推了“黃”字地位提高,並漸漸得到社會公認

五行學說在兩漢非常盛行,深得民心。當時的太平道及不少道教組織宣稱漢朝為火德,代表主色為赤色。按金木水火土的五行正反相生相剋輪替,火生土。土的顏色為黃色。赤德會由黃德代替。太平道由此號召信徒以頭戴黃巾為統一標記,發動起義。得到廣泛響應。

黃老之術的對黃帝名譽借用也讓“黃”字成為大流量詞提供了更巨大更深遠的支撐

當時的太平道和五斗米道等道教的盛行,道教理論中的核心體系支撐的黃老之學,其中的“黃”字其實是指黃帝,“老”字指老子。當時有不少黃老之學的書假託三皇五帝中的黃帝所作,如《黃帝四經》《黃帝內經》等。

早在西漢初年,淮南王劉安就召集人編撰了《淮南子·修務訓》,其中說道:“世俗人多尊古而賤今,故為道者必記之神農、黃帝而後能入說。”明確指明,當時很多宣揚各種道的人都假託神農和黃帝的名而作著述之作。

我國曆史上歸入傳統醫學的四大最早醫書《黃帝內經》,在書名和思想內容上大量使用“黃老之術”密切相關的詞語。

“黃”字為何在兩漢時期成流量熱詞?為何有政治野心者人人爭用?

《黃帝內經》

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就出土了《黃帝四經》,這部經書包含四部經典:《經法》《十大經》《稱經》《道原經》,在歷史上曾影響很大。

“黃”字就在這種氛圍贏得了人們的關注,有黃德之後起者代替漢朝贏得了人心,成了個個有野心奪取政權的必用之詞。

曹丕迫使漢獻帝退位實現以魏代漢,改年號為“黃初”。劉備獲悉以聲稱有“黃氣”“黃龍”等祥瑞之象出現而稱帝,都在標榜自己具有“黃德”。孫吳政權也先後改元為“黃武”“黃龍”,都是在蹭“黃”字這個大流量詞,好好地利用一把,期望以此來馴服民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