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首次將騰訊公益案例入課,"99公益日"成中國公益樣本

9月3日,清華大學與騰訊的合作成果——《騰訊:99公益日》研究案例在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正式發佈並開放首發課堂。該案例是騰訊"全球商學院合作計劃"與國內頂尖商學院合作的首個研究成果,將收錄至中國工商管理案例庫,未來正式進入清華經管學院MBA課程體系,應用於商業倫理、營銷戰略、戰略管理等課程。

清華首次將騰訊公益案例入課,

據瞭解,"99 公益日"是由騰訊公益牽頭髮起的互聯網公益日,從2015年首次發起至今,騰訊通過不斷開放自身的平臺和技術能力,吸引了越來越廣泛的群體持續關注、參與和支持,目前,"99公益日"已成為中國參與人數最多、影響力最廣、場景最多元的全民公益行動日:捐款人次從最初的 205 萬增長到 2800 萬,擴大了近 13 倍;善款總額從最初的2.28 億元增長到超過14 億元,提高了5倍多。

記者從課堂上獲悉,今年,"99公益日"邁入第五年,騰訊公益首次提出"一塊做好事"口號,突出了互聯網公益的低門檻:公眾每捐出1塊錢,騰訊公益及愛心企業將進行配捐,讓愛心加倍。

99公益日,"科技向善"的實踐範本

該案例由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市場營銷系教授胡左浩、研究員劉麗娟通過深度訪談騰訊公益團隊,包括騰訊創始人之一、騰訊基金會發起人兼榮譽理事長陳一丹等高管及早期成員,歷時一年打磨而成,是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首次基於騰訊公益團隊深度訪談完成的案例研究,也是國內頂尖商學院首次對騰訊公益模式展開深度研究。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院長李紀珍、騰訊公益基金會秘書長翟紅新和騰訊集團市場與公關部總經理李航受邀出席當日的案例入課活動。

首發課堂中,案例研究負責人、清華大學經管學院市場營銷系教授胡左浩對騰訊"99公益日"在互聯網公益領域深度實踐、規則共創與開放生態、使命與面向未來等方向上的研究進行了精彩闡述。

"對'99公益日'的深度研究,可以幫助瞭解中國的公益進程,探索未來互聯網公益發展的方向",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院長李紀珍教授表示,"通過對騰訊'科技向善'實踐範本的開放研究,通過中國企業的模式創新,影響到全社會的'科技向善',也影響到全人類的向善意識"。

案例對中外公益事業發展進行了詳盡的對比,相比國外公益事業動輒百年的歷史,中國公益事業的發展史只能算"短短的一瞬",但互聯網的賦能,讓中國公益走出了一條極具特色的互聯網公益道路,"99公益日"正是最具代表意義的樣本。技術支撐、營銷助力、流量驅動和數據鏈接等方面,被認為是"99公益日"成功的四把鑰匙。

技術,是支撐"99公益日"的發展基礎

案例分析認為,技術優勢是騰訊推動"99公益日"的根本要素。騰訊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馬化騰曾表示,"公司運用技術、產品、創意的手段,為公益獻一份愛心,為社會盡一份責任,用科技驅動人心向善,這是騰訊的重要使命。"

在騰訊公益發展之初,騰訊就組建了公益項目技術團隊,從首個"99公益日"僅需支持每秒數百字節的數據傳輸量,到引入雙機群支撐傳輸量增長,從2016年"99公益日"作為常規項目,到2018年公益團隊引進風險管控機制……隨著項目的深入,"99公益日"所有捐贈過程技術開發涉及的技術指標越來越多,技術安全性也遠超同級別產品。

面對時間節點不可改變、流量不可控、系統要求高穩定性等技術難題,團隊進行了大量探索和嘗試,他們採取公益團隊自有研發和騰訊內部其他技術團隊協同的方式,對基礎開發、運營角色、應用開發、測試和運維五類角色進行分工,打造支持用戶在捐款前"三思而後行"的冷靜器功能,秒殺技術、安全系統等,一系列極具價值的功能在技術更迭中沉澱了項目成果。

案例認為,在理性公益的實踐上,騰訊公益上線的"冷靜器"具有代表意義。騰訊公益的"冷靜器"功能可以在捐款人捐款前跳出有關此公益項目的立項時間、執行效果、財務披露、項目進展等方面的信息,使捐款人在對公益項目有了足夠的瞭解後,再做出是否捐款的決定。這一方面保障了捐款人的知情權,另一方面也防止捐款人"頭腦一熱"而衝動捐款。

對公益項目有足夠了解的捐款人,在捐款後會持續關注項目的進展,確保自己的捐贈被有價值地運用,重視項目創造的真正價值並判斷項目是否值得繼續支持。如果感到自己的財富能被最大化利用,他們會更深入地參與項目,成為長期捐款人,讓理性公益成為自己的一種生活方式。

胡左浩教授表示,之所以選擇公益作為案例的主題,主要有以下考量:首先,孟子的書裡談到"仁者愛人"的概念,如果企業關心他人、關心社會,關心環境,才會有機會成為百年企業,基業常青;同時,清華MBA教學在課堂上討論公益慈善方面的課程,可以使同學們更深地瞭解商業能力和遵守商業道德,所以需要準備一些這方面的案例,來實現教學目標。

之所以選擇騰訊來進行案例研究,首先是因為公益可以讓科技更有溫度、更暖人心,如何使得這個冰冷的科技發揮正能量而非負能量,騰訊這樣的科技公司是一個比較好的樣本;其次,騰訊作為一家數字化時代的全球領先企業,其公益慈善的核心理念是什麼,如何運作,效果如何,有何特色,借鑑啟示是什麼?這些問題都具備很強的吸引力和課研價值。

案例通過研究發現,技術的迭代將進一步讓人人可公益成為現實,"99公益日"的快速成長,也帶動了一代網民的公益理念實現了"由指尖,到心間"的轉變。公益由指尖開啟,逐漸沉澱為心間的理性,讓一時感動變為長久習慣、由情懷驅使走向理性判斷。

騰訊公益基金會秘書長翟紅新在課堂上表示,只有通過產品和技術的不斷打磨,堅持"理性公益、科技向善"的理念,在一屆又一屆的99公益日中不斷查缺補漏,固化點滴成果,才讓數億用戶的每一份善念都不被辜負,才能讓愛心成於理性、恆於透明。

營銷,助"99公益日"變互聯網公益行動日

案例透露,從發起第一天開始,"99公益日"就希望通過移動互聯網化、社交化等創新手段,用輕鬆互動的形式,將公益做成人人可參與的全民活動。

"99公益日"互聯網+公益的玩法,從主題定位、活動策劃、推廣傳播助力公益等方面,與傳統募捐完全不同,創造了一種更具趣味性、互動性的情境,推動公眾主動參與其中。

在活動策劃中,"99公益日"所有策劃都圍繞非"非核心人群"展開。因為相較於歐美企業與個人大約3比7公益捐款比例,中國公益捐贈大部分來自企業,約20%捐款來自個人,個體活躍度成為助推公益的關鍵。與希望工程的大眼睛或者母親水窖等形象傳播不同,99公益更強調情感共鳴,以提供個體參與度。"所有傳播先決點就是跟公眾之間的對話,找到公眾的參與感在哪裡。"

參與"99公益日"的機構和企業成功策劃的活動,也是案例關注的重點:在一項"家鄉味道"活動策劃中,用戶可在99公益頁面,選擇自己家鄉,頁面會呈現當地風景、民俗、特產、文化,用戶可隨時選擇特產,點擊購買,以支持家鄉農業和當地文化,這種方式極大激發了用戶的地緣歸屬感和參與感。

順豐速運在參與"99公益日"時,就發起了收快遞也能做公益的活動。在最初探索中,快遞包裝袋空白處發佈公益信息,通過二維碼進行愛心品牌推廣。從2017年開始,順豐速運在99公益日期間推出定製版"公益紅盒子",漂流到每個城市大大小小的角落,傳遞愛的能量。

據不完全統計,"99公益日"的公眾互動活動超過兩千項。社交裂變的作用逐年顯化, 2015年99公益日期間,參與"一起捐"共45萬人,2018年這一數字迅速增長至2460萬,翻了54倍。2018年99公益日期間,"一起捐"總金額超過6.5億,佔當年活動籌款總額的7成以上。

課堂上,李航表示:無論是現在還是未來,騰訊都會始終堅持踐行"科技向善",也會用自己的品牌力量來提供更多的創新型社會服務。"99公益日"作為騰訊"科技向善"實踐的範本,打開了互聯網公益模式的新方向,成為了第一個互聯網公益日,相信它不僅會影響社會提供"人人公益"的平臺,也希望能影響到更多的企業夥伴為中國的公益事業助力,開啟更多的創新互聯網公益模式,讓善意時刻發光。

今年的"99公益日",騰訊公益將打造更豐富多元的公益參與場景,寓捐於樂,用戶除了捐錢之外,還可以捐步,甚至捐微笑、捐知識,用戶捐行為後將會可能獲得好運卡、配捐企業產品、電子書、電子課程、電子券等,用大家喜聞樂見的形式,"一塊做好事",踐行人人公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