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說唱圈被誤解的OG文化,吳亦凡自稱Young OG,其實是沒問題的

HIP HOP在中國只能算是一個舶來品,一個新鮮的文化(儘管已不能算是新鮮)傳到一片陌生的土地,需要一群真愛粉的努力,當然,也少不了聞風而來的Faker們,但隨著近兩年嘻哈類的綜藝節目大火,越來越多的嘻哈專業名詞被更多的人所熟知,其中最具爭議的莫過於“OG”這個詞,娛頭哥發現,在中文說唱圈,這個詞似乎已經被誤解的非常深了,就連吳亦凡也苦於自稱Young OG嗎?他這麼稱呼自己其實也沒多大毛病。

中文說唱圈被誤解的OG文化,吳亦凡自稱Young OG,其實是沒問題的

(吳亦凡)

咱們中國人是懂得尊師重輩的,“輩分”這一詞在任何一個文化領域似乎都是非常重要的,學生一定要尊重老師,這也是必須的,但是嘻哈中的OG這一詞能夠完全等同於“有輩分的說唱歌手”嗎?至少在娛頭哥看來,這兩者之間並不能劃上等號,OG這個詞雖然談不上有多神聖,但多少還是在HIP HOP迷的心中有一定分量的,若是每個剛玩了一兩年說唱的朋友就自稱OG,那隻會惹來其他老前輩的笑話。

中文說唱圈被誤解的OG文化,吳亦凡自稱Young OG,其實是沒問題的

(2PAC與BIGGIE)

那麼什麼樣的說唱歌手才配被稱為OG呢?在美國的說唱界,應該大家都知道,像2Pac和biggie這樣的毫無疑問就是OG,到後來一些的Eminem如今也可以被稱為OG,中文嘻哈圈的起步其實是比較晚的,所以說中文說唱圈真正配得上OG之名的還真是少數,不過娛頭哥還算是接觸得比較早,在零幾年就已經聽過C-block的作品,那時候的他們可不只有3個人喲,當時他們去某公園弄一場演出,在後臺後場從中午到晚上,可見有多麼不受重視,那紀錄片中就是最早的中文說唱遭受的待遇。當然,也不能說是最早,因為更早的還有北京那一幫子,比如龍井還有in三等,這些人是可以被稱為OG的。

中文說唱圈被誤解的OG文化,吳亦凡自稱Young OG,其實是沒問題的

(C-block)

但是OG絕對不等於“玩得早”,舉個很簡單的例子,在金庸老先生的《笑傲江湖》中,令狐沖作為一個晚輩,必須要稱呼那人面獸心的岳父群為師父,同樣作為武林中的“OG”,左冷禪也是卑鄙無恥,他們雖然也是老前輩,但是算得上是令人尊敬的人嗎?顯然,在《笑傲江湖》中,像風清揚那樣的人才是OG。說白了,OG不僅僅因為資歷老,也因為他的確有令人尊敬的地方,可以是他的作品,可以是他的人品,可以是他的影響力。

中文說唱圈被誤解的OG文化,吳亦凡自稱Young OG,其實是沒問題的

(辛巴)

不過有人要說了,HIP HOP文化在西方最早不就是帶有一些匪幫氣息的嗎?總不能以娛樂明星的要求去要求說唱歌手吧?當然,他們不是明星,但你也知道,匪幫文化只屬於西方說唱,當這個文化傳入中國,還真就應該重新去尋找它的定位,若只是照搬,有那個必要嗎?西方不需要一個復刻版的中文說唱圈,咱們中國聽眾更是不需要一群假洋人一個勁的吐英文、耍狠(匪幫風氣),你覺得呢?所以在娛頭哥心中,說唱歌手即不需要像偶像明星那樣規規矩矩,也不應該染上一些劣跡,比如某冠希,比如某PG,基本的道德標準還是要有的,你可曾聽過辛巴吐出過一個髒字?雖然他不算OG,但在未來,他會是說唱新人們眼中的OG之一。

那麼話說回來,吳亦凡自稱Young OG有問題嗎?其實一點兒問題都沒有,OG是OG,Young OG他願意這麼叫就這麼叫,因為就字面意思來看,這個詞是相當滑稽的,通俗點翻譯就是“年輕的老炮”,就比如你去去咖啡廳喝咖啡,老闆問你要喝啥,你說:“來杯冰咖啡,要熱的,別加冰塊。”但是別忘了,吳亦凡也並非沒有成為OG的潛力,只是他心太急了,娛頭哥在前文也提到過,OG也可以是有一定影響力的,吳亦凡在這一點上有天然的優勢,他自帶流量,也許多年以後,人們提起他,也會覺得他是OG,即便他沒有太多拿得出手的嘻哈音樂作品,但是他給這個文化帶來的關注度在中文說唱圈應該是無人能敵的,不過現在他就想當OG還為時過早,不過他自稱Young OG倒是沒問題的,你覺得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