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古代,人們是怎麼生火的?

古人生火的方式可以確知的有三種,即木燧取火、陽燧取火和後來的金石取火。

木燧取火就是鑽木取火,是用一種木質堅硬的削尖的木頭去鑽另一種木質較為疏鬆的木頭,例如前者用榆,後者用柳。被鑽的木頭上有鑽孔,位於木片邊緣而非木片中央, “Ω”形而非“Ο”形。鑽火時先在“Ω”形口處放置艾草製成的絨絲等易燃物,以尖木不斷插入鑽孔,直到摩擦產生的熱量將易燃物引燃。


在中國古代,人們是怎麼生火的?


新疆羅布泊出土的鑽木取火工具,下方為被鑽的木頭,上方為進行鑽的木頭,二者用繩子相系

這種生火方式,在文字出現前應該就已經形成,還留下了“燧人氏”的傳說故事。它長期是中國古代民間主要的生火方式。儘管在技藝上沒有實質進步,但古人根據五行說演繹出了一套繁複的禮儀規範。

《周禮》將一年分為五季,換季要更換不同的木頭來鑽火,稱為“改火”,認為這可以防火災、療時疾。春以榆柳相鑽,夏以杏棗相鑽,秋以柞檜相鑽,冬以槐檀相鑽,季夏以桑柘相鑽。並且,古人認為它們生出來的火焰顏色不同,分別是青赤白黑黃。

秦漢以來,改火習俗漸漸化繁為簡,化簡為零。但在隋朝時,王劭引經據典向隋文帝進言其實行的必要性,被准奏。唐宋延續了春季改火的做法:在寒食節時明令禁火 2 天,在清明節早上再點新火。直到元代蒙古族主天下,此俗被廢棄。


在中國古代,人們是怎麼生火的?


今天的新火大典

明代,楊慎、顧炎武等人都有復興改火的議論,而謝肇淛批判這習俗迂腐。其實,這樣的爭論本身已沒有多少意義,因為鑽木取火已經漸被金石取火取代,無謂改火與否。

金石取火是以鐵製的金屬器具擊打火石引燃火絨的生火方式。明時其金屬器具常被稱為火刀,清代和民國則稱為火鐮,但從圖片來看並不一定是鐮形,也多斧形。火石為質地堅硬的白色石英石。火絨,依舊多為艾絨等天然植物纖維所制。


在中國古代,人們是怎麼生火的?


金石取火的道具

晚清出現了火絨的進化版——煤頭紙,使用時先將火鐮打火石,火花現於煤頭紙上,讓煤頭紙著而不燃,可以保存一定時間,要點火時再取出來一吹即能點火。吹煤頭紙並非易事,是豐子愷筆下與拿筷子、嗑瓜子並列的中國人三大絕技。

金石取火出現於何時出現並無確切記載。唐代服制中五品以上文武官員腰帶上可懸七物,即所謂“蹀躞七事”,有人認為其中之一的火石袋即是裝金石取火的工具的;遼代同樣有此服制,但僅限於五品以上武官可以懸火石袋,文官無此物。

即使唐代五品以上官員所佩戴的的確是金石取火的用具,那這時候它也還相當稀缺,足以成為五品以上官員才享的殊榮。此外,由於蹀躞七事是模仿遊牧民族的服飾打扮,金石取火有可能是從遊牧民族傳入。

直到明代,普通人才都對金石取火習以為常,以至於《水滸傳》裡的梁山好漢們多次拿著火刀、火石去殺人放火。

火柴從西方傳入後,金石取火逐漸被取代。民國時已經用火柴生火做飯,但抽菸的人常捨不得用火柴點菸,繼續用火鐮打火,尤其是商品經濟不發達的鄉村地區。一定程度上可以認為,古人對《周禮》的推崇推遲了鑽木取火退出歷史舞臺,而菸草的傳入幫火鐮續了命。


在中國古代,人們是怎麼生火的?


民國時期鳳凰牌火柴

另一種有特殊用途的取火方式是陽燧取火。它在先秦時就已經發明,因其熱量來自太陽而被稱為“陽燧”。除了偶爾提到過用冰製成凸透鏡聚焦太陽光外,通常情況下指的是凹面鏡聚焦,在焦點處放置艾絨等易燃物,等它燒起來。

陽燧為銅製,也稱金燧,打磨不易,並非平民人家所能擁有,而且只能在有太陽時使用,受限諸多。但古人認為陽燧生的火是“明火”,在占卜、祭祀中應該用這種方式生火,煉丹道士也講究用陽燧生火煉丹。除此之外, 陽燧取火還被認為有治療疾病的作用。


在中國古代,人們是怎麼生火的?


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認為施針灸點艾火時,陽燧取火為優,鑽槐取火為良,如果著急難以準備這兩種器具生火,可以用真麻油燈的火或者用蠟燭火,但療效會略差,而金石取火是不行的。

此外,有人認為中國古代還有敲石取火的生火方式。但考古發掘從未發現這種生火方式所用的工具,其記載也多見於詩歌、志怪筆記中,意味模糊,如唐詩“敲石軍中傳夜火”、 “鄰屋有聲敲石火”、“沙頭敲石火,燒竹煮新茶” ,在應用類文獻中找不到它的身影。

無論如何,敲石取火都不曾廣泛流傳,南宋人吳曾以博學著稱於時,他評價唐人劉言史一句詩“敲石取鮮火,汲泉避腥鱗”說:“石火雖火,而不可然,言史不察也。”表示自己沒見過這樣的東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