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皇帝出一上聯,身邊大臣無一人能對,卻被6歲神童對出

中國古代有一個經久不衰的文學體裁,這就是對聯。每每到了佳節的時候,三五個文人墨客便聚在一起,相互切磋文采,此時對聯便是最簡單最直接的方式。往往你一言我一語,一幅妙趣橫生的對聯便應運而生。

永樂皇帝出一上聯,身邊大臣無一人能對,卻被6歲神童對出

其實不光是文人墨客,官宦人家也喜歡去欣賞對聯。往往一個高級別的官員請客吃飯,在席中總是喜歡和他們的下屬一起去切磋對聯。而且一般是由那些下屬們來起頭,再讓這個官員去對答。這樣不僅給足了這個官員的面子,而且也不會因此埋沒自己的文采。

永樂皇帝出一上聯,身邊大臣無一人能對,卻被6歲神童對出

而且有的時候,皇帝也喜歡去對對聯,而且皇帝對對聯一般都是他先出上聯,再讓大臣們去對下聯,這個下聯不求什麼文采飛揚,至需要在工整之餘包含幾個吉祥話,就能得到皇帝的賞賜,如果一個大臣的對聯能夠在群臣中碰得頭彩而且還不搶皇帝的風頭,皇帝必然會重賞與這個大臣。

永樂皇帝出一上聯,身邊大臣無一人能對,卻被6歲神童對出

而且皇帝也經常憑藉對聯去發現身邊的文采了得的人,比如明朝的永樂皇帝朱棣,為了一解在深宮中的鬱悶心情,便時常出來微服私訪體察民情,在一年元宵佳節的時候,朱棣和身邊的近臣一起遊覽到一個地方。朱棣聽說這裡有一個六歲的孩童彭印山,能夠將文章看過一遍之後就過目不忘。十分想見一下這個神童。

永樂皇帝出一上聯,身邊大臣無一人能對,卻被6歲神童對出

當他在晚間遊覽的時候,歌舞昇平。看著滿街的花燈和自由自在樂樂呵呵的百姓,朱棣心情大好,不禁來了興致。和身邊的近臣說:“朕有一個上聯,不知你們能不能對上。”說罷朱棣就說出了這個上聯。上聯是:燈明月明,大明一統。這個上聯不僅反映了當時朱棣看到的百姓賞燈的場景,而且更包含了當時明朝的生活和對他治下的盛世的展望。而且這個上聯裡面三個明字隔字出現,也無形中增加了難度。

永樂皇帝出一上聯,身邊大臣無一人能對,卻被6歲神童對出

當時身邊的近臣聽聞這個聯,不僅愁上心頭,因為這個上聯實在太難,身邊的近臣竟然一時之間沒有應對。這時候,一個稚嫩的6歲小孩走到了朱棣的旁邊,和朱棣說:“我能對上這個下聯,請皇上讓我試試。”這個孩子就是彭印山,他和家人那天也在賞花燈。聽到了朱棣的上聯,他不僅認出了微服的朱棣身份,而且還有下聯。只聽彭印山對的下聯是:君樂臣樂,永樂萬年。身邊的近臣聽到後都紛紛誇讚這個下聯。因為這個下聯不僅用朱棣身邊的人作為場景,而且永樂也是他的年號,也暗含了當時朝廷的一派和諧和對江山萬年的期望。更重要的是三個樂字對應上聯的三個明字,完全工整。當朱棣知道他就是一直要找的神童彭印山時,不禁哈哈大笑。當即重賞了彭家,而且還免了十年的賦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