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的青春不迷茫

2019年7月31日,多雲

酷暑難耐的夏天,本該是與空調WiFi西瓜作伴,我選擇了上街發傳單。今天是發傳單的第一天,天空作美,氣溫不算太高。站在一條繁華街道的十字路口,在來往的人群中尋找著我的目標。

從你快速說出宣傳頁的內容,到路人伸出手接過它,可能要十秒鐘。發出一張宣傳頁,意味著你要和一位陌生人近距離接觸十秒鐘。當然不是人人都有王家衛式的浪漫,當我和路人最接近的時候,我們的距離或許也不超過0.01公分,但留給她或他的印象:又是一個討人厭的發傳單的。

雖然以前我也討厭發傳單的,但我也不說清楚到底是哪種動機促使我去做。

看著穿行的人群,人來人往,我突然好奇他們都要去做什麼?猶如城市馬路上的交通指示線一般,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事情在發生,去面對。我也不確定這個比喻是否恰切。城市自產生起,或許就有了分工。但每個人的分工又是如何確定的呢?

我好睏惑,多數人應該也是如此吧。大部分的人莫不是為了求生而謀生,自然而然,他們的價值即在職業上體現出來了。“我是一塊磚,哪裡需要哪裡搬”,當人人都遵循這樣的道理,按部就班,社會的大轉盤就勻速運轉起來了。當真如此,就是人存在的意義的了麼。我不知道。

胡適先生說:一個人要獨立不要自由,給你自由你不獨立仍然是奴隸。人人自由,但人人又不自由。大部分人受門第,地位,財富等傳統的束縛。男大當婚,女大當嫁。從廣義的角度看,每個人的人生軌跡都有或多或少的相似點,只有少數極為不辛或有幸的人成了改變世界的英雄。佛家稱其為芸芸眾生?

《圓桌談》竇文濤在提到現在年輕人的問題時說:現在的年輕人和他們年輕的時候不一樣,那時候的他們追求“個性”。個性張揚,例如殺馬特。現在的年輕人追求“趨同”,什麼是潮流就喜歡什麼。當真如他說的那樣,個性和趨同變化的原因在哪裡?每個時代都有對上一個時代的顛覆,但不能準確預料到下一個時代發生的事。所謂的代溝問題,需要用什麼來解釋?或許沒有答案。

柴靜在自己新書發佈會上說過,可能人生的道理已然存在著,但仍需自己去親身體會過之後才真正明白。柴靜說,她願意去體驗。縱然世間上存在著各種哲理,道理或者經驗,但當別人講述時,我們終究是聽眾。唯有自己親身體會時,我們才是主角。因為生命就是一種體驗。

每當經過一個十字路口的時候,別人總會以“過來人”的身份告訴我們,如何走才不至於迷路。無論我們是否循規蹈矩採取“過來人”的方法去做,我們仍舊會迷失。因為人生面臨著不計其數的十字路口,我們身處在生命的驚濤駭浪之中,不能完全做到堅定。所以,迷茫是一種經歷,每個人必須親身體會過,深受其害又深得其益,才會徹底的明白又有誰的青春不迷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