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談談李超人不為人知的發家史,吃相難看毫無道義

李超人?

李超人為何能成為超人?

首先,在香港的發家史跟匯豐銀行之類的不清不楚的事就不多說了,畢竟寫出來也會被大閘蟹。

那麼,我們聊聊李嘉誠在大陸的所作所為。相信公理自在人心。

李嘉誠:談談李超人不為人知的發家史,吃相難看毫無道義

在大陸,李超人的賺錢方式用一個形容詞“手段卑劣”來形容毫不為過。

李超人,的確是超人,他能夠用25年的時間慢慢的磨洋工去開發內地一片土地,問天下誰是對手?

我知道批評李超人許多人看不過去,還言之鑿鑿的說人家憑本事掙錢,你憑什麼落井下石?

是的,如果他真的是憑本事掙錢,如果他真的是做出了哪怕一丁點的貢獻,我也不至於如此苛刻的對待李嘉誠。

今天,就是要扒掉“李嘉誠神話”的底褲,讓大家睜大眼睛看一看裸奔的李嘉誠!

李嘉誠:談談李超人不為人知的發家史,吃相難看毫無道義

李超人的賺錢手段

1993年,李嘉誠旗下的長江實業作為大股東之一參與北京譽天下所在地塊開發;

2003年,長江實業拿到該地塊的全部所有權;

2005年,取得了北京市住建委頒發的施工證開始建設,不久便停工;

2008年,才重新開工;

終於,一塊地苦苦等了15年後李超人終於動手了,然後的操作就讓人驚愕的目瞪口呆:

項目被分為三期:一期計劃2010年完工,二期計劃2012年完工,三期計劃2014年完工。等到了2013年,情況又變了,剩餘的未完工項目愣是被分成了四期,並預計於2018年為完工——從1993年拿地,到全部建成,李超人用了1/4世紀的耐心,收穫了無與倫比的回報——這就是李嘉誠神話的真相!

怎麼樣?手段美不美妙?

李嘉誠:談談李超人不為人知的發家史,吃相難看毫無道義

難道只有北京如此嗎?請移步大上海!

2006年,李嘉誠以32億拿下了陸家嘴的世紀匯廣場地塊。

接下來的操作,一如北京譽天下,十年不動工。

2016年一到手,地價已經從32億上漲到了200億!

同樣在2006年,李嘉誠以22億拿下了上海普陀“高尚領域”綜合體項目,並一本正經的許諾道:

“這裡將建設成為融合高級寫字樓、商場、高樓的綜合體”,等到13年後,人們才恍然意識到,只有切割成小塊小塊面積零售的廉價公寓式辦公樓,再也不見當初的承諾,而李超人投資的22億人民幣,已經變成了30億美刀!

就問你爽不爽,什麼都不做,這才是躺贏!

李嘉誠:談談李超人不為人知的發家史,吃相難看毫無道義

如果北京和上海的例子還不夠震撼,不妨再看一下重慶的例子:

十年前,李超人以24.5億拿下了重慶南岸區2500畝的土地。

磨了十年洋工後,李超人揮一揮手,以200億出售!

除了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李超人在全國一直在做此類“開發”。

例如2018年,粵泰股份發佈公告,擬收購江門市碧海銀湖房地產有限啊公司100%股權,該公司實為李嘉誠旗下,擁有江門市3800畝地塊,購入時間為2006年12月。

粵泰股份購入該地塊的代價至少是8.2億,而當初和記黃埔在成立碧海銀湖之初僅出資1.08億,增值幅度可見一斑。

李超人囤地十來年,啥也沒幹,資產就增值8倍,人也不用僱,事也不用幹,大筆金錢就落袋。

是的,他揮一揮衣袖,帶著囤地的收入走了,留下了一地雞毛!

李嘉誠:談談李超人不為人知的發家史,吃相難看毫無道義

有人會問了,為什麼李超人可以堂而皇之的這麼幹?

為什麼政府沒有出臺法律法規來限制這種惡劣的行為?

實際上,一開始李嘉誠能做到這種事,靠的是自己所謂香港大地產商的金字招牌

靠的是當年大陸剛開放不久,對世界的認識不足。

李超人憑藉著自己良好的港商形象,前期是信口開河的許諾,我要拿到地把你建設成為這也一流、那也一流雲雲,等到土地到手,李超人搖身一變,擱置開發。

如果你去催促他,要抓緊建設呀,他就會晃悠著他的黑色眼眶告訴你:“不是我不想建設呀,是你的配套措施跟不上吶!”

Ok,等到你配套設施跟上了,當初的地皮已經翻了十倍不止,他甚至都不用開發,只需要倒手把土地出手,就賺得盆滿缽滿——帶著他的dollar跑了,留下了一地雞毛!

李嘉誠:談談李超人不為人知的發家史,吃相難看毫無道義

利用規則的李超人

在後期,大陸也見識到了李超人的各種坑蒙拐騙的伎倆,於是出臺了很多對房地產的限制措施。

但作為香港老牌房地產開發商,什麼招數沒見識過?因此他就開始鑽各種法律上的漏洞。

例如當年針對開發商囤地,尤其是李超人式的囤地,出臺了一個法規,那就是土地如果在兩年之內沒有被開發,那麼就要被收回了。這個法規出臺之後獲得了一片叫好,然而很快李超人們就找到了漏洞。

李超人們在面對這個問題時,首先會想到的方法就是找出一些“不可抗力因素”。這種規避方法雖然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有點難,但是對於開發商來說,找到“不可抗力因素”簡直是最簡單、有效、經濟的手段。

除了上面這種方法外,李超人們還會採取拖延施工進度的手段。既然規定裡面說的是兩年之內“不開發”就要把土地收回,那麼我開發總行了吧?不過我不著急,就慢慢開發,反正這點損耗我也付得起,起碼把地給留住了。

再回來看看李超人這些地,基坑還是挖了,進度雖然挺慢,但那是因為方案在調整,說我沒開發可不行,慢慢挖慢慢建,一個項目造個十年八年不完工,等地價漲上去,有利可圖的話就真造點房子出來賣,覺得麻煩就直接高價轉手讓下家接盤,實在美滋滋。

李嘉誠:談談李超人不為人知的發家史,吃相難看毫無道義

是的這就是李超人在內地賺錢的秘密!

不僅上文提到的這幾塊土地如此,李超人在內地的所有土地項目,無一不是這個賺錢的套路——理解了這個,你就應該明白,為什麼當初新華社旗下的瞭望智庫高喊著——別讓李超人跑了!

可是為了照顧港商的情緒,我們終究放李嘉誠走了,他是走了,給我們留下了一堆爛攤子,他做的惡果讓我們自己承擔著,讓我們的同胞矇蔽著,讓我們的年輕人失望著。

東方之珠的年輕人不怪李超人,這也是我們放走李大爺的後果。裡外不是人啊。

可是,又是誰把香港的年輕人逼上高房價的絕路呢?

李嘉誠:談談李超人不為人知的發家史,吃相難看毫無道義

絕望的香港年輕人

《亞洲教父:香港、東南亞的金錢和權力》的作者史塔威爾指出,香港這些超級豪富在經商上有兩個相同的特點。

第一:他們大都不是從事“最興旺”的出口業,因為做出口生意要面對國際競爭,那意味即使訂單源源而至、生意大有可為,但利潤“普通”,從牟利角度看,做出口貿易尤其是兼營工廠,賺的是“辛苦錢”,而且比較起來是蠅頭小利,因此避之大吉,是為上策。

第二:他們較有興趣的生意是港口碼頭、電信服務、公用事業、賭博娛樂和物業發展,這些項目的共同特點是有專利或只有少數競爭者,因此較易組成卡特爾,進而財源廣進。

人們常有的一個錯覺,以為香港是一個完全自由化的經濟體。實際上,香港的對外經濟(貿易)確實是最自由,但它的內部經濟,卻一點不自由,地產、公用事業、零售等各行各業都被寡頭所壟斷。

曾經聽過一個香港人講,原來香港每棟大樓下面都能養一個街邊小鋪,類似我們以前的報刊亭,賣點報紙和小東西,後來李嘉誠率先在他的物業裡推行送報業務,這些小攤子就漸漸都沒了。

人家說,你李家這麼大的物業,還看得上這份利潤,但是部分商人本質上就覺得蒼蠅肉也是肉,況且這是自家物業裡的生意。

李嘉誠:談談李超人不為人知的發家史,吃相難看毫無道義

香港每個有鋪面的房東都會計算自己租戶的營業額和利潤,一旦利潤增加了,就會來找你加租。於是你以前在翡翠臺能經常看到的賣車仔麵和魚蛋的店鋪逐漸都關了門,被一間間藥鋪和金店,奢侈品店取代,專做大陸游客的生意。

所以你說為啥會有港人對陸客有敵意呢,假如你家門口你從小吃到大的雲吞麵館倒閉了,全部變成了做外地遊客生意的門面,你是不是也會悵然若失。

但是他們卻恨錯了對象,造成這一局面的是李嘉誠這種包租公,他們卻恨陸客擾亂了自己的生活,反而去崇拜李嘉誠這種商業鉅子。

他們用最傳統的方式去榨取最高的利潤,房子人人都得住,香港人沒退路,還好香港的新藥研發業務不怎麼好,否則他的專利藥肯定是卡著病人的承受極限定的。

而那個用數碼港土地建住宅賣的手段,也是一貫的利益最大化的短視行為,這是本能上的操作手段。

一個連賣報的利潤都要賺乾淨的人,怎麼可能不戀戰呢?他是真的想向天再借五百年啊!

畢竟,李超人在利益面前,向來都是裸奔的……

李嘉誠:談談李超人不為人知的發家史,吃相難看毫無道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