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價值觀是否正常,跟這5個生活“小事”有關(值得重視)

我們在評價一個人的價值觀時,喜歡用“正確與否”來判斷。

其實評價一個人的價值觀是否正確是不太合適的方式,因為站在不同的角度會有不同的理解。

就好比說一個小偷的偷竊行為,站在我們的角度來說就是不正確的做法。可要是站在小偷的立場,他會覺得“這樣來錢快”,所以是正確的。

但從整個社會環境而言,“偷竊”是一種不正常的行為。

所以,評價一個人的價值觀應該用“正常與否”,而不應該用“對或錯”評判。

一個人的價值觀是否正常,跟這5個生活“小事”有關(值得重視)

好比說一些辱國辱民、喪失道德底線的話,那麼站在我們大多數人的立場上來說,這就是一種“錯誤”的價值觀,可站在當事人角度,他就會認為這是正確的。

所以我們只能說這個人的價值觀“不正常”,或者說是“扭曲”的。

而一個人的價值觀是否正常,跟生活中的5件“小事”息息相關,這些小事影響著一個人的價值觀養成,值得我們重視起來。

一個人的價值觀是否正常,跟這5個生活“小事”有關(值得重視)

01 父母的言行

俗話說:“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孩子會打洞。”

也有一種說法是:“孩子就是父母的複製粘貼。”

都是在表達一個意思:父母對孩子價值觀的養成起了決定性作用。

而孩子的言行,往往都是直接受到父母的影響而形成的。

很多家長都不會在孩子面前刻意注意自己的言行,其實就非常容易導致自己的一些壞習慣或者不正常的價值觀直接“複製粘貼”到自己孩子身上。

一個人的價值觀是否正常,跟這5個生活“小事”有關(值得重視)

02 獲取的信息

相對於我們一些從小在農村長大的人來說,新的一批年輕人從小就接收穫取了大量的信息和知識。

這些信息的來源可能是通過電視、通過網絡、通過手機等渠道,信息量越大,其中哪些是正確的信息,哪些是不適合的信息我們就越難分辨。

當一個人的價值觀還不算穩定的時候,獲取到的非正常信息量越大,那麼最終養成的價值觀就會越不正常。

現在很多大人為了“灑脫”,喜歡直接把手機扔給孩子玩,以“解脫”自己。

這就給了很多沒有被“過濾”的信息以可乘之機,從而影響孩子的價值觀形成方向。

一個人的價值觀是否正常,跟這5個生活“小事”有關(值得重視)

​03 家庭的規矩

任何一個環境裡都會有成文或者不成文的規矩,規矩的存在是為了約束和預防一些不恰當行為的發生。

家庭當然也是一樣,雖然在家庭環境下,我們很少會把“家規”用文字寫出來,但也會有很多口頭上的約束“條款”。

這種家庭的規矩往往是影響一個人價值觀養成的重要因素,當規矩是往積極正面的方向引導時,價值觀養成就是正常方向,反之則不正常。

而家庭規矩的核心在於“說到做到”

一個人的價值觀是否正常,跟這5個生活“小事”有關(值得重視)

04 需求的滿足

對於很多有條件的家庭來說,當一個孩子想要得到某個玩具或者想要吃某個零食的時候,往往很多家長都會“有求必應”。

這種需求得到輕易的滿足之後,孩子就會認為只要自己開口,家長總會滿足自己的需求。

還有一種情況是,孩子所有的需求都被家長“否定”,於是他逐漸就會認為自己所處的環境是“充滿否定”的。

無論哪種極端,都不會給一個人養成正常的價值觀。

所以即便是買個玩具或者買個零食的小事,也需要注重“付出”與“回報”之間關係的培養。

一個人的價值觀是否正常,跟這5個生活“小事”有關(值得重視)

05 圈子的屬性

所謂的“圈子”,就是指一個人的成長環境。

很多人之所以不能夠正確判斷自己的價值觀是否正常,其實就是因為他所處的“大環境”屬性本就如此。

比如一個人如果從小到大就生存在充滿負面、黑暗的社交圈子裡,那麼他就會有極大的可能養成這種負面的價值觀取向。

“孟母三遷”的故事,說的其實就是這個道理。

所以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我們還是要儘可能給孩子營造一個更積極正面的生活環境——除了家庭,還有周邊及學校環境等。

一個人的價值觀是否正常,跟這5個生活“小事”有關(值得重視)

父母的一言一行、隨便給孩子玩手機、在家庭規矩方面經常“雙標”對待、買零食玩具以及不注重孩子成長的環境等,其實都是我們在生活中不會特別注重的“小事”。

可往往這些“小事”卻會影響一個人的價值觀養成方向,如果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那麼孩子的價值觀養成純粹就是在靠“賭運氣”。

一個人的價值觀往往是比較“固定”的,要是沒有經歷比較重大的變故,是很難有改變的。

因此我們就需要在很多“小事”更加註意,切莫“因小失大”。

一個人的價值觀是否正常,跟這5個生活“小事”有關(值得重視)

—END—

本期話題:你認同“孩子是父母的複製粘貼”這句話嗎?為什麼?

歡迎大家在評論區分享你的看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