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上海這些博物館美術館的展覽願與觀眾“不期而遇”

春光明媚的五一假期,好久沒逛的博物館美術館漸次開放,那些來不及看的展覽依然在等待我們,還有些新展覽也在春光裡甦醒過來,藝術溫暖著這個城市。

五一假期,上海這些博物館美術館的展覽願與觀眾“不期而遇”

圖說:春光下的上海博物館 新民晚報記者 郭新洋 攝

  節前,上海博物館剛剛開幕的《高齋雋友——胡可敏捐贈文房供石展》是國內博物館舉辦的第一場供石展,展覽以旅美華人賞石收藏家胡可敏女士捐贈給上海博物館的文房供石為主要展出內容。共展出展品84件,包括各類供石和仿石清供78件,另配合陳列上博舊藏清代“小方壺”供石1件,以及與賞石主題相關的館藏繪畫5件。除了被稱為古石中四大名石的靈璧石、英石、太湖石和昆石在內的經典石種外,本次展覽也包括了多種地方石種和陶、銅、玉、木等其他材質的仿石清供,多有原配或舊配座架,一些供石上還有前人題刻,極富觀賞和收藏價值。

五一假期,上海這些博物館美術館的展覽願與觀眾“不期而遇”

圖說:最近開幕的“高齋雋友——胡可敏捐贈文房供石展” 新民晚報記者 郭新洋 攝

  龍美術館(西岸館)在五一節當天開幕的“不期而遇”展覽中,參展藝術家有夏小萬、李山、加藤泉、夏俊娜、劉煒、劉冰、薛松、鍾泗賓、曲豐國、馮國棟、曹力、向京、趙半狄、劉野、臧坤坤、陳可、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烏雷等。當全球都籠罩在突如其來的疫情陰霾之下,人與人之間的物理距離被隔開了,但“不期而遇”可能帶來的溫暖和希望,應時時存留於心。“不期而遇”,既是作品與作品之“遇”,也是每個人與作品的不期而會,將藝術審美與自我的日常經驗相連接。

五一假期,上海這些博物館美術館的展覽願與觀眾“不期而遇”

圖說:“不期而遇”展覽海報 官方圖

  以“抗疫”為主題的“召喚”美術攝影展正在中華藝術宮舉行,已經吸引了社會各界觀眾踴躍參觀,許多人站在作品前談論自己的深切感受。同期在中華藝術宮進行的還有“第十三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進京作品、中國美術獎作品展巡展·上海”,展示了包括本屆中國美術獎金、銀、銅獎在內的513件作品,這些作品中撲面而來的是濃郁的生活氣息,傳遞的是普通百姓的親切話語,體現了新時代的美術家對當下中國社會現實的敏銳觀察和對人民生活的深入體驗。

五一假期,上海這些博物館美術館的展覽願與觀眾“不期而遇”

圖說:中華藝術宮的“召喚”美術攝影展 新民晚報記者 郭新洋 攝

  劉海粟美術館的“遊藝·開荒——劉海粟歐遊九十週年紀念展”,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客人的到來: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館藏展”,程十發美術館“海上標程——程十發藝術大展·程十發作品、文獻展”都仍然免費開放,期待著與觀眾重逢。(新民晚報記者 徐翌晟)

五一假期,上海這些博物館美術館的展覽願與觀眾“不期而遇”

圖說:威士敏斯達落日 劉海粟 1935年


馬上評|春和景明 文化潤物


  農曆新年至今,不出門的日子,心沉了下來。災難面前,感佩雖然生命脆弱,但為人始終堅強。我們也比以往任何時候,感動且感恩。看書的時間多了,追劇的時間多了,廝守的時間多了……意外的獲得,是終理解聚散終有時,且行且珍惜。

  而今,已然是一派春和景明瞭,希望重啟,人心煥然。從至暗時刻走來,這個五一假期裡,我們心中懷著怎樣的寬慰,怎樣的雀躍,又是怎樣的嚮往。踏春,不負春光。這春光,是萬物生長,這春光,是文化潤物。

  五一,可以出去走走了。

  去哪兒呢?去用雙腳丈量我們熱愛的城。跟著樂游上海小程序,閱讀建築,走近歷史。旅行中摻一點“博古通今”,文化中加一點“始於足下”。多久,你沒見過生機勃勃的上海。邊走邊拍,保不準市民文化節的老建築短視頻大賽就有你的獲獎作品。時代在變,行走都可以是虛擬的。足不出戶,也能覽盡風情。浦江兩岸45棟建築的AI拍照識別深度體驗,讓你在家就能“走進”建築。

五一假期,上海這些博物館美術館的展覽願與觀眾“不期而遇”

圖說:“樂游上海”小程序3.0版 官方圖

  去哪兒呢?去用雙眼閱覽我們珍藏的寶。美術館、博物館漸次開放,那些來不及看的展覽依然等著我們,而新展覽也在春光裡“破土而出”。藝術審美與日常生活相連接,美,由內而外。

  去哪兒呢?去用真心體味我們身邊的光。那些動人故事是如此靠近,那些國之精華亦如此振奮。無論是公益宣傳片“凡人疫事”,還是展示上海高端製造業新發展和中國匠心精神的《上海製造》和《上海工匠》,其實無不是普通人的頂天立地,成全我們的歲月安康。

  去哪兒呢?去玩,去吃,去逛,去買,在大街小巷,在指尖雲上。不扎堆,也可以很充實,不聚集,也可以很豐沛。心中充盈,希望在,風華在,你我和上海同在。(華心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