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性心理:同性依戀,還是同性戀?

青春期性心理:同性依戀,還是同性戀?


“我覺得我是個同性戀”小薇。

“你為什麼覺得你是個同性戀?”朋友問。

“我很喜歡她,特別想見到她,跟她在一起會很開心,想跟她拉手、抱抱……”小薇一臉陶醉地說著。

看得出,她真的很喜歡那個女生,很欣賞,也很依戀。

但她真的就是“同性戀”嗎?

最近,中心接到一些家長的求助電話:青春期孩子覺得自己是個同性戀。聽聞此消息,父母們驚呆了!

可既不敢問,也不敢信,悄咪咪地各種查找資料,結果都說性取向是無法改變的,於是父母就更絕望焦慮了。

青春期性心理:同性依戀,還是同性戀?

可憐天下父母心啊,不可否認的是,性取向的確是無法改變,但前提是你的孩子是個“真”同性戀。為何點出這個“真”呢?請聽我慢慢道來。

初、高中的孩子還處在青少年時期。在這個時期,切忌泛化“同性戀”這個概念。

青少年會在某些時期與同性交往過密,甚至出現一些愛慕心理,比如,喜歡跟同性互稱“老公”“老婆”,相約一輩子,形影不離、無話不談,打鬧時摟腰摸臉打屁股,時而“調戲”“曖昧”下……

但這並非一定就是“同性戀”,很大可能是“同性依戀”。這兩個詞,看似一字之差,實則天壤之別。


青春期性心理:同性依戀,還是同性戀?


科普/

何為“同性依戀”?

在講“同性依戀”時,我們先來科普一下青少年對待異性態度的四個不同階段。

在青春期,隨著性生理、性心理的發展,我們對待異性的態度大致要經過以下這四個階段:

(1)異性疏遠階段——對兩性間的接觸持疏遠和迴避的態度,如因學習或工作而需要接觸時,雙方會感到拘謹和難為情。


(2)嚮往年長異性階段——同時存在疏遠異性和愛戀年長性的心理,後者會使他們對成年或老年異性產生依戀之情,比如,對老師、明星或周圍年長者。


(3)異性親近階段

——對異性懷有好感,甚至欣賞,願意跟異性彼此接近,傾向於在異性面前表現自己,精神興奮程度高,往往對異性帶有幻想色彩。


(4)兩性戀愛階段——經歷了之前的異性交往,擇偶的價值觀逐漸成熟,進入選擇自己配偶的階段。


在這四個階段裡,許多青少年在(1)(2)階段可能會出現另一種傾向——同性依戀。這是許多青少年性成熟過程中常見的一種階段性現象。


我們每個人都渴望友誼,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們這一需求更突出,他們急切地想要找到可促膝長談、敞開心扉的那個知心人。同時,他們又處於對異性排斥的階段,還無法做到大大方方地與異性交往。


所以,大部分青少年依戀的是同性,女孩子喜歡依戀、愛慕比自己大一點點,日常中愛護、理解、比自己略成熟的“姐姐”;男孩子喜歡親近、崇拜比自己有個性、強大的“哥哥”。


這一時期,他們生理成熟,開始出現性慾、性衝動,但他們心理還未成熟,未成熟的思想意識還無法處理剛萌芽的性心理,


這就使得他們通過各種手段、途徑去了解、體驗性感覺,如看網絡小說、視頻、同伴間摸摸抱抱、親親鬧鬧,甚至偶爾摸摸外生殖器、襲胸摸臀、模仿一些戀愛遊戲,“親愛的”“寶貝”“老公”“老婆”的亂叫,等等。但這不該被視為同性戀行為。


青春期性心理:同性依戀,還是同性戀?


因為,同性依戀≠同性戀


同性依戀與同性戀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同性戀是性取向的一種,是指在正常生活下對同性持續表現出性愛傾向(包括思想、情感及性愛行為),對異性則無。

在青春期,真、假同性戀是不易確定的。因為從人的成長過程來看,此階段孩子無論是道德觀、價值觀還是生活方式都還未確定的。

他們所表現出來的同性戀傾向可能要到成人期或者更晚些時候,我們才能比較有把握地肯定他的性取向不是階段性的衝動。


青春期性心理:同性依戀,還是同性戀?

為何很多青春期的孩子總覺得自己是同性戀呢?

因為他們只知同性戀,不知同性依戀。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各類資訊都能在網絡上獲得,但網絡資訊魚龍混雜,“同性戀”“同性文化”“耽美”等廣為人知,而科學的兩性心理、性生理與性心理等科普資訊卻被淹沒,“同性依戀”的概念鮮為人知。


青春期的孩子們內心豐富而敏感,充滿了好奇與冒險精神,遇到困惑,總想靠自己一己之力搞清楚。


他們會通過各種渠道去尋找有關資訊解決自己的性困擾、情感困擾。而網絡就是那個最便捷的途徑,但同時也是同性戀文化傳播的主要途徑。


為了博取流量和眼球,許多文章、平臺為獲得高點擊量而過度美化與誇大同性戀。


大量摻雜商業盈利的信息滿足了孩子們的“獵奇心理”,潛移默化中誤導了他們,一知半解地給自己貼標籤、做診斷。他們覺得自己就是同性戀,但其實很多行為動機只是滿足同性依戀的需求而已。


青春期性心理:同性依戀,還是同性戀?


當然,雖然同性依戀屬於正常現象,但若發現孩子有過分同性依戀的跡象時,也需要引起重視,不能掉以輕心。


此時,可促進孩子“自我同一性”的發展,鼓勵孩子加入其他同齡男孩女孩群體中,擴大交友圈,多交朋友;還應該及時對孩子進行性生理與性心理教育。


此時若不能及時給予正確的引導,孩子可能發展為:拒絕、厭惡異性,追求同性或獨身。這在成年後比較容易發展為同性戀。


另外,如果您心有疑慮卻無法分辨,或不知道如何進行青春期性生理與心理的教育,沒有很好的方法引導孩子,可把專業的問題交給專業的人士,尋求專業心理諮詢師的幫助。


一般這方面的諮詢師對同性戀及兒童青少年各個成長階段的發展都有比較全面的知識體系和多年臨床諮詢經驗,可以很好地根據孩子的情況採用不同的心理療法“對症下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