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小歡喜才知道,孩子不是我們人生的替代品

小歡喜

小小的歡喜,小小的別離。

01

看了小歡喜才知道,孩子不是我們人生的替代品

我相信看完這一部電視劇,許多人都想說:“我懷疑編劇監視了我的高中生活。”三個家庭裡囊括的生活方式,不管是父母還是孩子,大部分人都從這部電視劇裡面找到了自己過去的影子。

裡面最受爭議的人物,就是宋倩了,她的孩子英子,品學兼優,典型別人家的孩子。

因為離異,宋倩把全部的愛灌注在了英子的身上,她付出了自己能付出的一切,辭了工作、改造房子、投資學區房,每天為孩子做藥膳,英子變成了她生活的全部。

看了小歡喜才知道,孩子不是我們人生的替代品

即便只是一個放飛氣球的活動,即便英子有著更加長遠和清晰的夢想和目標CNSA(中國國家航天局)她也要求孩子寫上也要求孩子寫上清華北大高考目標分數。

看了小歡喜才知道,孩子不是我們人生的替代品

房間的設計沒有隱私,她給予英子全身心的關注,把孩子緊緊的抓在手裡,將所有的時間精力都以“我希望”的方式灌注到英子的身上。

看了小歡喜才知道,孩子不是我們人生的替代品

而這世界上的一切容器都是有容量的,水加多了會溢出來,油加多會漏。被阻止去南大夏令營的英子開始失眠,直到有一天覺得走投無路,被父母追趕到了橋上。

看了小歡喜才知道,孩子不是我們人生的替代品

“我就是想要逃離你!”

實際上,宋倩並沒有不尊重英子的夢想,英子可以選擇天文學,但就像英子想要逃離她去南大一樣,宋倩希望她留在自己的身邊。向比起孩子離開父母獨自生活的擔憂,她更加不知道沒了孩子,自己該怎麼生活。

孩童的時期,父母可以給學步孩子在遠處放置一個玩具,他會滿臉笑容的走到終點。但誰也沒有辦法給長大的孩子一條絕對正確的人生路。當他們被逼迫到極限的時候,往往就會出現下面這些想法。

看了小歡喜才知道,孩子不是我們人生的替代品

“不是我自己選擇要出生的。”

“你給我的是你想給的,不是我想要的。”

“我只是想去一個離你很遠的學校。”

“我不想回家。”

“這個世界上要是沒有我就好了。”

......

騰訊發佈過一個數據,中國有52%的人會在朋友圈屏蔽父母,出於各種各樣的原因,他們拒絕父母知道並瞭解自己的生活。就像英子非要去南大一樣,他們以一種相對“溫和”沒有衝突的方式,“悄無聲息”地逃避關心。

看了小歡喜才知道,孩子不是我們人生的替代品

曾有人做過這樣一個實驗,如果給你的孩子打分,你會給孩子多少分?父母會根據孩子的表現,給孩子打出70分、80分,而孩子卻會給她們滿分。

孩子對待事物用的是愛,成年人才會使用標準。

《你給孩子打多少分?》

而慢慢的,在成長的過程中她們開始不斷地被打分,他們也開始建立自己的標準,以自己的標準在心裡給父母打分,但他們不會說出來,而是在心裡決定了日後要更加靠近一些,還是逃得更遠一些。

看了小歡喜才知道,孩子不是我們人生的替代品

那麼在成長的道路上,我們究竟要把孩子當成什麼?又要給他們什麼呢?要知道,孩子,不是父母在社會生遇見不公與憤懣的解藥,也不是父母夢想的承載體,他們需要擁有自己人生和自己的理想。

看了小歡喜才知道,孩子不是我們人生的替代品

他們應該學到的,不是要跑向父母給他們設置的哪個終點,而是摔倒了以後要怎麼站起來;怎麼包紮帶血的傷口;怎麼做到重新出發;怎麼將挫折當經歷和資本。人生的前進路上,只有那些被家庭支持著的人,才會變得從容不迫。他們往往不是害怕失敗,而是害怕責備的目光,和那一句“早讓你聽我的。”

看了小歡喜才知道,孩子不是我們人生的替代品

看了小歡喜才知道,孩子不是我們人生的替代品

人這一生走到老,臨了很少後悔自己做了什麼,更多的是後悔自己沒做什麼。

小歡喜的歡喜在於,每個父母都在面對人生選擇的時候,都學會了尊重和理解。每個孩子都學會了體諒父母,去改變自己又有自己堅定的選擇。每一位父母都意識到,孩子不是他們人生的附屬品,而是一個完完整整的獨立的人,擁有自己的人生。

看了小歡喜才知道,孩子不是我們人生的替代品

人很難知道自己該做什麼,因為只能活一次,既不能和過去的日子比較,也不能預知未來人生,沒有任何方法檢驗現在做出的選擇,一切都是歷練。所以路只能交給孩子自己選,我們要給孩子的,只有教會他怎麼有尊嚴的面對失敗,怎麼虛心的面對成功而已。

看了小歡喜才知道,孩子不是我們人生的替代品

小小歡喜才是好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