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解讀侵華日軍的“甲種師團”,如果你認為是常備師團那就錯了

喜歡研究抗日戰爭史的朋友,經常會把日軍的“甲種師團”誤認為就是早期的“常備師團”(又稱常設師團),也有不少網文確實將甲級師團跟全面抗戰爆發前日本軍隊的17個常備師團劃上等號,這是一種想當然的誤讀。要注意三個明顯的區分點:第一,日軍的甲種師團編制僅存在於山海關以南的中國戰場,在太平洋戰區的南方軍、東北的關東軍以及本土,都沒有甲種師團這一稱謂;第二,日軍的甲種師團正式出現的時間,是在1939年以後。

正確解讀侵華日軍的“甲種師團”,如果你認為是常備師團那就錯了

第三點更為重要,即日軍的甲種(級)師團標準為“三單位”編制,即師團不再下轄旅團,而是直轄三個步兵聯隊。由於日本對華侵略的時間較長,部隊動員是隨著戰爭規模的擴大逐步進行的,因此在1939年之前,即有四單位制的師團(常備或特設),也有三單位制的師團(警備或治安),直到武漢會戰結束後,日軍大本營才著手將所有師團統一調整為三單位制定,此時,才正式出現了“甲種師團”的說法。

具體說來,全面抗戰爆發前組建第1-20師團與近衛師團,1925年大正裁軍將第13、15、17、18師團撤銷,第1-12、14、16、19、20師團與近衛師團是日本陸軍的17個“常備”師團;1937年7月發動全面侵華戰爭至1938年6月組建的“特設”師團番號為第101、104、106、108、109、110、114、116師團,期間重建了第13、18師團。上述師團全部下轄兩個旅團和四個步兵聯隊,以及騎工炮輜等聯隊,戰時滿編超過25000人。

正確解讀侵華日軍的“甲種師團”,如果你認為是常備師團那就錯了

1938年底武漢會戰結束後,隨著佔領區的不斷擴大,日軍大本營深感兵力不足,於是又組建了番號在20以後的一批警備師團(三聯隊),這一期間,只有“常設師團、特設師團、警備師團、治安師團”的編制,還沒有什麼甲乙丙丁的說法,是研究抗戰史的同學們需要注意的。1939年開始,理論上在華日軍的師團已全部調整為“三單位師團”。但是,戰爭時期這樣的調整是需要時間來完成的,直到太平洋戰爭爆發時的1941年底,仍有部分師團沒有完成建制修改。

比如駐紮宜昌的第13師團,屢遭進攻戰事不斷,第三次長沙會戰爆發時,還有四個步兵聯隊約26000餘人,戰馬9000匹,但同為常備師團的第6師團只剩下三個步兵聯隊20000餘人。 直到1942年各師團才全部調整完畢,此時在華日軍全部已是三聯隊師團,根據擔負任務的不同,開始出現甲種野戰師團、乙種輔助作戰師團、丙種警備師團(大多是獨立混成旅團升格的)和丁種師團(拼湊的,只轄兩個旅團八個獨立步兵大隊,沒有聯隊建制)。

正確解讀侵華日軍的“甲種師團”,如果你認為是常備師團那就錯了

同樣是三聯隊單位,甲種師團和乙種師團的區別在哪呢?第一是甲種師團繼續保留炮兵聯隊(山炮或野炮),而乙種師團只有炮兵隊(一個或兩個大隊);第二是甲種師團的騎兵聯隊改為摩托化的搜索聯隊,而乙種師團繼續稱為騎兵聯隊,但兵力只剩下2個騎兵中隊。

此時在中國戰場,日軍的常備師團和特設師團的數量已經很少,大部分常備師團被調往太平洋戰場,在那裡被稱為“重裝備師團”,同時又組建了海洋師團等建制,根本沒有什麼甲乙級之說。而“中國派遣軍”對所屬師團的評級,除僅存的第3和第13師團兩個常備師團之外,其他都根據歷年來的戰場表現決定的,一旦入選甲種師團,即得到優先兵員補充和火力加強。

正確解讀侵華日軍的“甲種師團”,如果你認為是常備師團那就錯了

1945年初,岡村寧次升任“中國派遣軍”總司令之時,他指揮的日軍共有25個師團的番號(山海關以南戰場),其中甲種師團八個、乙種師團四個、丙種師團九個、丁種師團四個。這八個甲種師團的番號分別是:第3師團、第13師團、第22師團、第27師團、第39師團、第47師團、第104師團和第116師團,可以看出,這八個甲種師團原來分屬常備、特設、警備等不同的類別。

比如這個京都第116師團,雖然是特設師團,但戰鬥力一直不弱,原隸屬於在華東駐防的第13軍(司令部上海),師團司令部駐安徽安慶。常德會戰前夕,日軍南京總司令部為加強武漢第11軍的實力,將該師團調入第11軍,成為抗戰後期華中戰場的日軍絕對主力,先後擔任進攻常德和衡陽的主攻部隊。

正確解讀侵華日軍的“甲種師團”,如果你認為是常備師團那就錯了

該師團組建於1938年5月,原轄第119和第130兩個步兵旅團,是四單位的的標準師團建制,1942年9月調整為三聯隊師團,下轄第109聯隊、第120聯隊、第133聯隊,被確定為“甲種師團”後,每個步兵聯隊兵力加強到4000人,另附第122野炮兵聯隊、第116工兵聯隊等,師團總兵力20000餘人。

師團長巖永旺中將,原任第34師團少將步兵指揮官,曾經在上高戰役中被中國軍隊擊傷,1943年6月10日出任第116師團長。1943年11月,第116師團參加常德會戰,是日軍的破城主力;1944年6月參加長衡會戰,是首批強渡新牆河的日軍部隊之一,6月28日投入衡陽攻城作戰,跟方先覺的第十軍苦戰40餘日,這一期間,應該說第116師團的戰力還是很強勁的,是湖南戰場的日軍主力。

正確解讀侵華日軍的“甲種師團”,如果你認為是常備師團那就錯了

1944年10月19日,第116師團劃歸新組建的第六方面軍(岡村寧次)第20軍(坂西一良)指揮,慘烈的衡陽戰役把該師團剔成了骨架,傷亡極其慘重,儘管作為甲種師團優先得到了補充兵員,師團總兵力仍然維持在20000人左右,但70%都是新兵,戰鬥力直線下降,1945年3月,菱田園四郎中將調任師團長,巖永汪被修理回國,第116師團作為第20軍主力,參加抗日戰爭的最後一戰“湘西會戰”,被美式裝備的王耀武第四方面軍擊敗,所謂的甲種師團早已雄風不再。

進攻芷江的戰役企圖破產後,第116師團撤回岳陽整補,1945年8月,在湖南嶽陽繳械投降。因此,不妨可以這樣結論:在中國戰場的常備師團一定是後來的“甲種師團”,但甲種師團不等於常備師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