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興均陶:名陶名器 天下無類

宜興均陶最早出現在宋代,是從原先粗陶的基礎上,通過釉料配方變化、經窯變而形成的一個獨特品種。

早在1935年,一件“宋鈞窯天藍窯變深紫蟠桃核筆洗”,曾獲英國倫敦博覽會獎章,展評該件作品時,加註說明“原名仿宜興均窯裡蚌式洗”。此件作品原是北宋宮廷陳設使用的貢品,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可見宜興均陶在宋代已頗負盛名,這也是迄今宜興均陶發端北宋的早期佐證。


宜興均陶:名陶名器 天下無類

明代宜興窯仿鈞天藍釉蓮花式洗

在歲月的流轉中,宜興均陶至明代開始盛行。到明代中期,宜均的生產已處於成熟發展階段,在這一時期最為典型的是“歐窯”,它是宜均成熟時期的代表,其品種繁多,按用途分別有盤、缽、瓶、盂和洗等等,尤以洗類為多。


宜興均陶:名陶名器 天下無類

紫泥春華博物館創始人耿春華與百鳥朝鳳吉祥瓶

宜興均陶產品以釉色瑰麗多彩而聞名,在上千年的發展演變中,與之相匹配的堆花技藝,也成為其最為獨特的裝飾手法。“大拇指堆出好景緻,小竹片點出龍虎睛。”這是人們對這種技藝的讚歎。堆花藝人憑藉大拇指的功力,運用拓、搓、行、撳、撕等技法,將顏色異於坯體的“五色土”在缸、壇、盆、罐上堆貼各式畫面。

當今的宜興均陶堆花藝人,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創新求變,採用寫意與工筆相結合的手法,大膽嘗試“平貼法”、“半浮雕堆貼”和“立體浮雕堆貼”的工藝技巧,並借鑑雕塑、石刻、玉雕、剪紙、磚刻等其他民間工藝技法,突破了原來的範疇,使圖案生動傳神,別具風采,沉靜中寄寓靈氣,雄渾中透溢清新,達到了形式與內容相互交融的效果。

宜興均陶擁有著和宜興紫砂一樣的聲譽和歷史,歷經上千年的藝術創造,獲得了“名陶名器、天下無類”的讚語。2014年,“宜興均陶製作技藝”因其重要的歷史、文化、藝術和科學價值還成為了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宜興均陶:名陶名器 天下無類

世園會中華非遺館門前的宜興均陶堆花大瓶


宜興均陶:名陶名器 天下無類

世園會紫泥春華博物館門前的宜興均陶堆花九龍瓶

均陶創作和欣賞的本質特徵是人與自然的和諧,是泥性、水性、氣性、火性、人性的自然有機融合,源於自然,汲日月精華,沐春秋洗禮,經巧功雕琢,入窯火錘鍊。

在目前正火熱進行中的2019北京世園會上,以當代陶瓷藝術家、紫泥春華博物館創始人耿春華為代表的宜興紫砂傳承者們,懷著對於自然的感恩之心,將這種宜興獨有的陶藝帶到了世園會現場。目前,在世園會現場的中華非遺館和紫泥春華博物館門前,就擺放了多件宜興均窯堆花大瓶,如果您對它們感興趣的話,可以去到現場近距離感受這種古老藝術的全新魅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